华主席在湘潭工作时,收养了三个女儿,分别...
华主席在湘潭工作时,收养了三个女儿,分别为:华平、华清、华湘
华主席,本姓苏,单名铸。1951年5月,苏铸同志来到湘潭县工作,任县委书记。上任后,苏铸同志常在农村走访,他一身布衣,一双布鞋,几乎跑遍了湘潭县的每一个村子,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湘潭山多路难走,他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一匹马。但很多时候却派不上用场。苏铸同志说:“不如我自己的双脚好使,想到哪就可以走到哪。”
苏铸同志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无论是上山下乡来回的路途,还是早晚或是饭后的散步,他的目光也从未离开过人民群众。
苏铸同志在湘潭工作期间,不仅关心困难群众,并且还收养了三个女儿,她们分别叫华平、华清和华湘。原本,她们因各种原因或被抛弃,或四处流浪,但她们又是十分幸运的,先后被苏铸伯伯收养,并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1951年7月,苏铸同志收养华湘。
1951年7月的一天清早,苏铸同志和警卫员裴红明在湘江边散步。
当他们走过到位于湘江边的县人民医院大门时,听到了“哇哇,哇哇”孩子的哭声。
“小裴,好像有孩子的哭声。”苏铸同志停住了脚步。
二人顺着哭声,目光停留在了医院门口大槽门边的一只箩筐上。二人上前查看后,果不其然,箩筐里躺着一个2岁左右的小孩。
“政委,你看,有张纸条。”裴红明从孩子衣服里翻出一张纸条。
打开一看,上面写明孩子的出生年月:1949年7月。
“政委,怎么办?”裴红明问。
苏铸同志说:“估计是孩子的父母把孩子抛弃的。先抱回县委招待所吧!”
回到招待所,找来医生认真一检查,发现,孩子是个女婴,双目失明。她的父母狠心把她给扔了。
被抛弃的这个孩子,双目失明,非常可怜、不幸,但她生命中另一扇温馨的门已经向她打开了。
之后,苏铸同志和妻子韩芝俊商量,把孩子带回家抚养。
当时他们家里已有自己的孩子了,已经够忙了,但苏铸同志和韩芝俊还是以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给了这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苏铸同志和韩芝俊十分喜爱这个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他们教孩子叫苏铸同志为“华伯伯”,叫韩芝俊为“韩妈妈”。孩子双目失明,什么都看不见,于是,苏铸同志和韩芝俊经常抱着孩子,叫她摸自己的脸,知道他们是什么模样。
1951年10月,苏铸同志收养华平。
10月的一天,苏铸同志经过一家剧院前面的坪时,看到一个瘦得皮包骨、穿得跟破破烂烂的小女孩在哭。一打听,原来小女孩已经八岁多,因父母都死在了鬼子枪下,她一直四处流浪,无家可归。国锋思索后,对裴红明说:“先把孩子带回招待所,让刘大嫂暂时带着。”
之后,苏铸同志和妻子韩芝俊商量,把孩子带回家抚养。
1951年12月,苏铸同志收养华清。
12月的一天傍晚,苏铸同志和裴红明散步经县城一条街道的一家茶馆时,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苏铸同志走上前去问孩子。孩子告诉他,她本来有父母,后来父母把她送给别人。自己由于得了肝疾,把眼睛给病瞎了,于是养父母把她丢了,她只得流浪街头。苏铸同志对裴红明说:“先把孩子带回县委招待所。”
之后,苏铸同志和妻子韩芝俊商量,把孩子带回家抚养。
三个女孩,一个八岁多、一个七岁、一个两岁多,都放在苏铸同志家里养显然不太现实。
之后,苏铸同志跟县委办的同事商量说:“我们党打天下,就是为了帮助这些穷苦人,摆脱困境,过上幸福生活的。我建议,由县委招待所负责照护这三个孩子,抚养的钱我出一部分,县里出一部分,也欢迎机关干部爱心捐助。”
就这样,三个女孩一齐送到了县招待所,并安排刘秀英具体负责照看。
一天,县委开会间隙,聊天时,有同志说:“苏铸同志收养的这三个孩子。三个孩子都不知道原本姓什么,以后上学参加工作,总得有个名字吧!”
有同志说:“苏铸同志同志,这三个孩子都是你在路上捡的,你又亲自在培养,干脆跟你姓算了。”
国锋一想,大家说得在理,就说:“好,就跟我姓吧,但孩子们总还得有个名啊!”
于是,大家集思广益,给三个孩子取名字。
苏铸同志思索了一下说:“老大八九岁,是在百花剧院的前坪里捡的,就叫华平吧!老二六七岁是在茶馆前捡的,做人要低调,如同清茶一杯嘛,就叫华清吧!老幺是在湘江边捡的,干脆就叫华湘吧!大家看行不行?”
“好!起得好!每一个名字都有典故。”大家一致赞同。
就这样,华平、华清和华湘,从此有了自己的名字,也有了依靠,有了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