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我参加了一次沙龙。老师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我打眼一看就知道你们谁能学好今天这节课,因为每个人的能量是不一样的。我原本以为能量这个词是形容“物”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它来形容人。老师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一个人能量充沛,他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那么他一定能够掌握的很好。那一刻,我审视着瓢泼大雨中刚刚开了一个小时车的自己,中途因为他人的不遵守交通规则而路怒,带着一身怨气坐在课堂中。我的能量被愤怒的情绪消耗殆尽,哪里有多余的能量留给这节课?老师的话,犹如警钟。于是我做了几个深呼吸调整了自己的情绪,不能白白浪费一个下午。那次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原来人是有能量的,能量似乎决定着某些事情。
逻辑思维公众号中,曾经推送过一篇文章叫做《谈话中实在忍不住要发火时,该怎么解决》。在管理情绪的方法当中,作者指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是吃。
作者说,很多你以为的情绪问题,其实根源不是情绪本身,而是因为饿,也就是能量不够了。他还说,大脑占到我们人体体重的大概2%左右,但大脑的能量消耗会占人类基础代谢率的20%左右,大脑非常消耗能量。所以所有的具有挑战性的沟通场合,也就是专注、节制、假装和保持平衡感需要同时介入的场域,都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场域。
对于作者而言,他不会上午11点见当事人,因为这是饭点,没有充沛的能量,当事人不容易保持专注和控制好情绪。看到此处,我默默打开calendar对把会议邀请放在中午的主持人表示强烈的愤慨。这让我想到了有一次与老公吵架,吵着吵着竟然饿了,我想一气呵成吵赢再说。老公的做法是去厨房做了两个煎蛋,我没有理由抱着饥肠辘辘的肚子说不。于是一人一个煎蛋下肚,居然没了吵架的欲望,好像吃饱了人也变得理性了。
在大公司的会议当中,如果是时间较长,通常会有茶歇,小时候上午两节课过后就有一个叫做间食的环节(同学们各自从家里带来课间享用的食物),还有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下午茶。这些看上去像是噱头,可分析起来,有它们必然存在的道理。这就好比马拉松路线中有个能量补给站,便于选手更好地发挥成绩。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常流行一句话,叫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些体育好的同学只有在运动会上能大显身手,平时家长和老师们只关注那张考卷的分数。突然有一天我们开始了解到,美式橄榄球四分卫如此受到华尔街用人单位的追捧,公司中有运动天赋的同事似乎工作也游刃有余,如今的数学考试中体育成了必考项。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预示着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能量,在人身上发挥的重要性。
多年前港台明星开始进入我们的视线,那年张惠妹的《给我感觉》专辑火遍大江南北,给很多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当她唱着这首歌给雪碧做广告时,神采奕奕能量爆满。在那样的视觉冲击下谁不想来上一瓶呢?1996年初,由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各自单独发表声明:他们已经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据说,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拥有这种基因,冒险与生俱来。有人说,能量也是天生的。正如米歇尔奥巴马在她的自传《成为》一书中描写前总统奥巴马总统:他似乎注定为那一刻而生,虽然有点不不寻常,有点绕圈子。我知道这一点,因为我曾近距离的看到他的大脑在不停地高速运转。多年来,我看着他读书看报吸收新观点,每次只要有人向他提供一点儿新经验或者新知识,他都会充满能量。他把所有这些都储备起来。我现在看到了他在建立一个愿景,而且不是一个小的愿景。奥巴马就是可以这样身兼数职,却乐此不疲。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就是睡眠少涉足的领域多工作时间长却总是神采奕奕,你让他歇一会儿问他累不累,殊不知你若阻止他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才是对他最大的约束。既然能量“天注定”,那是不是自认为能量不足的人就该认命呢?在苏有朋版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中,身为物理学教授的汤川年轻有为办事果断推理到位。他身上的阳光和帅气,让曾经的同班同学石神羡慕不已。但另一方面怀才不遇的高中数学老师石神同样让人动容。尽管他看上去阴郁寡欢驼背老气,但他的思想是奔腾的,他对待邻居母女饱含深情。当我们看到明星在舞台上大放光彩,CEO在员工大会上果敢雄辩,同事在某一次会议中滔滔不绝。。。谁不羡慕他们的才能,谁不渴望他们的能量?因为这种能量是可以传递的,人们渴望代入感,于是被说服被鼓舞被感动,甚至成为他们的粉丝。然而能量有很多表现形式,热情洋溢的广场舞是可以看到的能量形式,而含蓄内敛的太极拳平静的外表下暗涌着深厚的功力。我们没有办法说清楚这两种能量孰轻孰重。老话儿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可以是精神头儿,也可以是人的骨气。是那被生活三番五次折腾,依然不服输的精神;是即使数次被KO能量殆尽,也要想办法找到充电宝的希望。老话儿还说,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从今天起吃好睡好,做个能量充沛的人。管它外表,还是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