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蒸青团茶,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
制造蒸青团茶,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于是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改革制法。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了茶的香味,香气纯正。日本现今制造的碾茶,就是我国当时的蒸青散茶。但当时饮用,不碾成碎末,而是全叶冲泡。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已有腊面茶、散茶、片茶3类,制法不同。片茶即《茶经》所说的饼茶。腊面茶既蒸且研,比饼茶进步,是建州(今福建建瓯)特产。散茶蒸后不捣不拍,而非饼形的散叶茶。
《宋史・食货志》:“茶有二类,日片茶,日散茶。片茶蒸造实卷摸中串之,惟建剑则既蒸而研,编竹为格,置焙炉中,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有龙风、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明邱濬在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十二年(1486)写成的《大学衍义补)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其茶有末茶(团茶),有叶茶(散茶)……《元志》犹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全国,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矣。”由此可知,碾茶已不再时兴了。这是制茶的很大改革。促成这种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广大人民希望减少制工的麻烦和保持茶叶的真味。
《明会典》:“洪武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茶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这是具体说明散(叶)茶愈来愈多,封建统治阶级饮腻了饼茶而下令禁止碾揉为大小龙团了。
此后,就是芽茶和叶茶的区别。芽茶很细嫩,或叫细茶;叶茶比较粗老,或叫粗茶。四川的茶叶,当时已运往陕西加工。《明会典》:“正统九年(1444)题准起倩四川军夫给与口粮,将减半茶四十二万ー千五百斤,陆续运赴陕西接界褒城茶厂。”这里“茶厂”二字,是历史上最早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