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有海在云霄!
平和有海在云霄!
黄 武 疆
现在的平和县属于内陆县,严格上来讲应属于“次沿海县”,因为平和县境内离海最近距离不到三十公里,站在灵通山上可以看到大海,同时,在灵通山也成为“商舶渡海,以此山为表”的地标。其实,就在两百年前,平和是名副其实的“沿海县”,那时地处沿海的云霄一带属于平和县所辖区域。
平和人热爱海洋、敬畏海洋,有着海一样的胸怀,海一样的品格,靠着勤劳与智慧行遍天下。自古以来,平和人与海结下不解之缘,他们驾驭海洋、以海为田,耕耘出绚丽多彩关于“海”的往事:生产的瓷器、茶叶漂洋过海源源不断运往西方,成为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克拉克瓷”、“克拉克茶”;平和先民跨越海峡垦殖台湾宝岛,带去先进的技术与文化,繁衍数百万子孙后代,成为“大陆迁台第一县”;自明朝开始,就有平和人过番下南洋,在异国他邦开基建业。平和人成为中华海洋文明的先锋代表之一。
笔者以一首诗来概括本文,题目为《平和有海在云霄》
八县通衢多山道
平和有海在云霄
境域变迁载旧志
再扬风帆驭浪涛
平和绿海
外地人常问我,你们平和靠海吗?
我回答:平和不但靠海,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海,来平和一定要看海!
且看:柚海、蕉海、林海、花海、茶海、荔枝海......那些聚林成片、一望无际,或起伏绵延,或平波万顷,在阳光、风雨、四季中轮回变换,墨绿、翠绿、黄绿、蓝绿、花绿,能欣赏到这样的海,一定是很有眼福的人。
各种各样的海
柚海
茶海
蕉海
荔海
花海
自然景观的海
在平和,还有一种海,叫“云海”或“云雾之海”。
清晨,站在高山上或高楼上,当第一缕阳光射在平和的大地上,那或高或低的山峰便罩在云雾当中,仿佛置身于波涛起伏的蓬莱仙岛上,观察云雾飘渺变化,体验尘世有如过往云烟。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闽粤第一高峰-----大芹山上体验像太平洋一样波澜壮阔的“云海”!
云海(一)
云海(二)
云海(三)
平和真正的海
以上看的好像都是陆上之“海”,不是有水之海。
当然,晴天时站在灵通山顶可以到云霄、东山岛那片蔚蓝深远的的海,那是真正的海。同样,在云霄、东山的海上也同样可以看到平和灵通山(亦名大峰山),《方舆纪要》卷99平和县“三平山”条下:“又大峰山,亦在县东南,县之镇山也。一名大峰崎山。高峻巉岩,石峰凡十有七, 自山麓至巅,可五十余里。登陟一望,远近城邑悉在目前。商舶渡海,以此山为表。”
在平和看海不但需要一定的高度,也需要一定的深度的。这个深度就需要对平和的方志历史有所了解,才能感受到。
历史版图的海
平和县境总图(旧志)
平和县境总图(旧志)
平和县境总图(复原)
平和县、云霄县地图
自古以来,闽粤交界的平和人与海结下不解之缘,他们驾驭海洋、以海为田,耕耘出绚丽多彩关于“海”的往事:生产的瓷器、茶叶漂洋过海源源不断运往西方,成为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克拉克瓷”、“克拉克茶”;平和先民跨越海峡垦殖台湾宝岛,带去先进的技术与文化,繁衍数百万子孙后代,成为“大陆迁台第一县”;自明朝开始,就有平和人过番下南洋,在异国他邦开基建业。平和人成为中华海洋文明的先锋代表之一。
那么,平和人多从哪个港口出海呢?一是漳州月港,明朝中后期,月港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平和瓷器、茶叶多从这里出口;二是诏安梅岭港,平和与诏安毗邻,部分瓷器从此港口运往西洋;三是汕头港,清朝中期,漳潮商人共同开发了汕头港,设有“漳潮会馆”,韩江上游的平和县茶叶、烟丝等物资多从汕头港运往世界各地;四是本县的云霄港,说到云霄港,大家很陌生,不知道在哪个位置,更不知道属于平和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潮州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琏,陷云霄城及附近土城之后失败,率余部(多是平和人)由云霄港乘船出海抵苏门答腊,于三佛齐国被尊为王,并统马六甲海峡一带地方。云霄港位于漳江出海口,两百年前,这里仍属平和县管辖,云霄港历来是平和人出洋过海的码头之一。
康熙版的《平和县总图》:云霄、何地、蒲美、前涂、和平、西林、庵后、马堂、壶嗣、大溪、山布等社属于本县新安里,其余属于清宁里。清嘉庆三年(1798年),平和划高地、何地等二十五保合漳浦县西南部分、诏安二保设云霄抚民厅,改南胜同知为抚民厅同知,移驻云霄镇,到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改厅为县,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云霄仍与平和县保持紧密的行政关系。1957年3月,平和县再划出梅林、仙石、坡下、金坑、五溪等五乡归云霄县领辖。在两百多年的境域变迁中,云霄的历史人文仍与平和一脉相承,方言口音仍与平和一致,民风性情也与平和十分相近,两地民间来往更是不分二县。今天文史界若要考证云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必须查阅明清版的《平和县志》,特别是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要寻找云霄某村(社)的祖籍地,必须从“平和县新安里”入手。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州治设于漳江畔的西林,云霄也因此被称为“开漳故郡”。自秦朝到清朝中期,云霄与平和就是一个整体,历经了南海郡、义安郡、揭阳县、绥安县、漳浦县、南胜县、平和县,历经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漳州文化”。如果说“漳州文化”发源漳江,那么漳江源头---平和大峰山就是“漳州文化第一山”,其出海口就是“漳州文化第一海”。
可以说云霄的海,也是平和的海,这里承载着平和人太多太多的历史往事。
灵通山又名“大峰山”(网络图片)
云霄将军山(网络图片)
漳江口东山湾(网络图片)
历史上,成千上万的平和人以这种船过台湾、下南洋(网络图片)
平和沿海历史名人
说到平和的海,必须提及几位从平和沿海走出的杰出人物,他们成长于平和沿海地区,具有大海般的胸怀,为国家、朝廷、家乡做出积极的贡献,他们名垂青史。(篇幅有限,仅列举三位先贤:林偕春、何斌、陈天达)
云霄魁星,帝王之师---林偕春
林偕春(1537-1604年) 字元孚,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平和县新安里前涂人(今莆美镇前涂村),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嘉靖四十四年,登进士,官至湖广参政。偕春聪颖好学、磊落旷达,自幼随父(名文贡,庠生,后封翰林院检讨)课读。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晋翰林院检讨、编修,亚中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
林偕春除参与校勘《永乐大典》外,著作有《武宗世宗实录》、《承天大志》、《漳浦县志》、《三国志摘》、《晋书北史钞略》、《云山居士集》(载入《明史艺文志》著录)等。其文章气节,深受同僚及世人崇敬,民间尊称其为"林太师公",云山书院也称太师公庙。今平和、漳浦、东山、诏安、龙海、南靖以及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其庙宇,每年都有海内外香客前来谒拜。云山书院、林偕春墓和南屏书院等,均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和县霞寨镇高山村的仰止书院就是纪念“林太师公”。
林偕春塑像(网络图片)
云山书院(网络图片)
献图义士,复台功臣---何斌
何斌,生卒年不详,又名何廷斌,平和县新安里何地人(今马铺乡)。早年曾在日本经商。明天启年间,他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到台湾。荷兰人已经占据赤嵌(在今台南市)之后,何斌改信荷兰人所信之教,学习荷兰语,荷兰人任何斌为通事。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何斌投奔郑成功。同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大军进攻台湾,何斌作为向导随征。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在何斌帮助之下安定了台湾的秩序。
何斌生逢乱世,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势中,他以干练通达,善言辩长交际,懂外语的优势取得了荷兰官商的信任。何斌心怀家国,他向郑成功反映了台湾人民欢迎大军过海驱逐荷兰侵略者的愿望,又送上一幅荷兰人在台湾军事布防的地图,还有台湾海峡水路图。何斌作为一介平民为祖国领土完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一生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收复台湾的功臣。
郑成功收复台湾,何斌功不可没!(网络图片)
溪美进士,漳江建塔---陈天达
陈天达,字可行,平和县新安里溪美人(今云陵镇溪美)。生于明万历四十年,清康熙二年癸卯考中乡科李达可榜举人,康熙九年庚戌成进士。毕生秉持气节,即便郑经政权胁迫其出仕,依然不改初衷,安享清寒,人称“溪美进士”。
位于漳江口入海处的“石矾塔”乃康熙九年(1670年),平和籍进士陈天达募款创建,后倾圮。嘉庆十九年(1814年)云霄同知薛凝度募款重建。塔身平面八角形,空心楼阁式石塔,高24.81米,底座周长22.2米,逐层收分,共七层,各层均设拱门。塔内有石梯旋至顶,塔顶立一石雕葫芦。二层门额上镌薛凝度题“斯文永昌”,挺拔秀逸。塔右石崖壁上有古朴苍劲的“健笔凌空”四个大字,为云霄邑绅周情题镌。石矾塔与塔周险岩奇石浑然一体,矗立汹涌波涛之中,与将军山遥遥对峙,交相辉映,在万顷波涛之中突兀而立,宛如中流一柱,气势非凡。攀登远眺,远山如带,海天风物,一览无余。
漳江出海口---石矾塔,平和籍进士陈天达创建(网络图片)
黄武疆 从事文创策划、品牌设计、旅游规划、书画创作多年
文博旅游规划工作者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
中华乡土人文探索者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