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宽容的底线
宽容的底线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儒家对谦虚、恭敬、礼让的美好品德,千百年来,不遗余力的传承提倡。而在寻常生活中,有些人却将美德原意亵渎,扭曲了。当你步入社会工作以后,你是否以谦让为人的宽容心态来约束着自己?当你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公正的事,失去道德底线之时,你是否瞻前顾后地选择沉默,自认为是宽容?你是否曾戴着假面具应对一些丑恶,扯空话附和,随波逐流,纵恶滋生?当看到有善良之人受辱,你是否劝对方当“软蛋糕”任人切割,躲开理性的帮助,一笑置之?
小时候,学习到—中国千百年流传的道德故事--《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在他4岁时 ,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天,父亲让孔融来为家人分梨,孔融主动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 。
读过无数的圣贤故事,思想已潜移默化。而当丑恶在滋生之时,默默选择退缩,宽容了罪恶,可能你我都将成为待宰的“羔羊”。学习圣贤的美德故事,我们需要智慧;纵容邪恶,道德教育将会变为“枷锁”,不单阻碍了正义,忽略了平等、法制、诚信等公民应有的人生价值观。
在社会的一些角落,仍需要文明内涵的养成,分清宽容的本质。那究竟所谓文明内涵是什么呢?
“六尺巷”是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流传的一个历史典故。讲述了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亲人,与邻里吴家土地纠纷的故事:吴家建新房想占用张吴两家中间的巷子,张家向朝中为官的张英写信求援,张英只在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看到张家举动后,也主动让出三尺。自此,“六尺巷”的典故,成为了文明、礼让的佳话。
另有一历史故事:楚庄王邀众大臣共饮,请嫔妃助兴,风把烛火吹灭时,一武将醉酒失态拉了妃子的衣襟,但楚庄王以一颗宽广的心宽容了他,巧妙解围。这位武将由是感激在下一次战役中奋勇杀敌。这便是宽容的价值。
古人与人为善之美,修身立德是对后人的淳淳教诲。心平气和,宽容大度,才能有和谐圆满。但宽容并非宽大无边,而必须尊循道德和法制规范。
宽容是对别人的仁爱,是为人与善的观念。拥有宽容善良品质的人,是不应被一些无知之人视为懦弱、无底线的受欺对象。在一些婚姻中,部份人缺乏着交流沟通能力,选择委屈求全,忍辱负重,缺乏平等相待的法律意识,以不理性的宽容引发罪恶;在公共场所,一些人唯恐自己落后吃亏,不遵守公共秩序,嚣张跋扈,让一些具有宽容仁爱之人,默默地吃哑巴亏;在乘公交汽车上,偶有一两位健壮的老人,平日可以为打折产品站一个早上,而在公交车上,硬生生逼年轻人必须让座,张口尊老美德,委屈了一些单纯的年轻人.....
有些人迷茫了,到底该如何传播美德?该如何崇尚宽容?权力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为何在有些人的眼里,宽容的结果会成为好欺的“软柿子”?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宽容的传统美德需要传承,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教育;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需要辨明美德的仁爱光芒及底线,倡响、维护美德!
插图/网络
作 者 简 介
何爱红,女,文艺爱好者,业余喜好画画、看书、旅游;业余的小写作发表于《仙游今报》《湄洲日报》《莆田作家》《莆仙文艺》。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