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之紫砂故里(二)
三人行之紫砂故里(二)
江雁
到宜兴的第二天清晨,一直惦记着家中事务的巧儿,起了个大早回沭阳去了。我和艳玲姐则在和沈建芳老师约定的时间里,被她家的公子接到了御圣堂——沈老师在陶瓷城的工作室。
有必要先补充一下我和沈老师之间的渊源。
其实早在2015年,我和沈老师就因为有现实生活中几位共同的好友,在微信上相识了。所以,我早知道沈老师的仗义、善良、热爱生活,沈老师也在大家的鼓吹之下,认定我是个才女。我们几次在微信上相约,一定要找时间见个面,但因为我一直为俗事所累,最终都未能实现。
为这事儿,我一直是心怀歉疚的,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好意思在微信上跟沈老师互动。这一次出行,之所以我自己没有安排宜兴之旅,是因为觉得不够隆重。没想到,巧儿的误打误撞,提前实现了我和沈老师的喜相逢。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沈老师居然早早在门口等着我们了。下车的时候,我和她不约而同的说了一句:“哎呀!终于见面了!”然后便是一个大大的拥抱。再然后,入席,喝茶,参观,聊天。
到宜兴,话题不可能绕过紫砂,何况我们的主人就是一位做紫砂壶的工艺美术大师?昨天和饶青是匆匆见,陪我们游览过古南街又临时来了外地朋友而匆匆别,并不曾有足够的时间向她讨教。现在,可算是找着机会了。
艳玲姐说,她对于紫砂一直都是仅限于听别人说怎么好,但是始终不太了解。我则更干脆地跟沈老师说:
“我更不懂。我以前老认为,紫砂壶紫砂壶,那就应该全是紫色的才对。结果刚才看了您做的壶,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一向奉行的是,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有机会问就问的白痴一点,这样才好了解得相对深入一点。现在又是在沈老师面前,自然更不担心自己是露怯了。
艳玲姐不知道是为了掩饰我的无知呢,还是跟我一样啥都不明白,总之也跟着附和起来。沈老师丝毫不嫌弃我们问的简单,还真就是为我们细细说从头了。
于是,我们从沈老师的口中知道,其实紫砂并不都是紫色。作为一种矿泥,它是完全出自天然的 “五色土”。所以,做出来的壶,也就有了暗肝色、冻梨色、松花色、豆碧色、轻赫色、淡墨色等等。我们也知道,“五色土”并非宜兴独有,但紫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因为它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更好的满足了制陶的需要。我们还知道,真正好的紫砂壶,透气性非常之好,泡茶既不夺茶之真香,又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等等。
因为沈老师提到现在国家要保护环境,所以他们这里的泥矿也已经禁止开采,我自然想到了而今市场上关于紫砂壶的品质问题。沈老师没有否认紫砂壶确实有真假之分,但是同时又说:
这里面,大家也还有一定的误会。很多人都以为我们只有到要做壶的时候才会去开采泥矿。但事实上,从原矿到可以制壶的矿泥再到成壶,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所以真正的紫砂壶手工艺人,大家都是有大量的矿泥储备的。
原来如此!
只是,我们到底又该如何区分真假紫砂壶呢?对于这个问题,沈老师也给我们做了解答,诸如看颜色,闻气味,听声音,等等。
她说得详细,我却听着还是不放心。当然,我不放心的是自己,以及如我一样粗线条的非专业人士。
也许,当壶的工艺明显存在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鉴别,但是倘若遇上工艺精良的仿制,我们恐怕还是无能为力。倒是沈老师自己的防伪做法让人觉得特踏实:
她在自己每做成一件成品过后,除了壶上做了标志而外,还要将壶捧在手上拍张照片。当有人购买的时候,她会把照片粘贴在自己特制的证书上,签名,盖章。
我不知道其他的工艺美术大师们是如何开防止赝品出现的,想来也是各有妙招。但是沈老师的做法,让我觉得简单直接而且又实用。你也许可以仿得了工艺,也仿得了签名,但是却仿不了携壶留影的沈老师本人的照片。
沈老师本也是健谈之人,提到紫砂壶的时候,更是如数家珍、如痴如醉。她在为我们讲述紫砂壶的前世今生时,我留心看了她的眼睛,她的眼神是清澈纯净的。在已经知天命的年龄,却依然拥有孩童一般的眼神,这样的人,必然是专注于自己的艺术、精益求精的人。关于这一点,展柜里那一张荣誉证书就是明证。
我们聊完了紫砂壶,饶青也加入到我们的阵营。沈老师颇为开心,说正是因为我们的到来,才让她和饶青也有了姐妹相聚的机会,因为平常,大家都忙于工作了,难得闲暇。
我欣然但也歉然,惟愿没有影响到她们的工作。
江南水乡,紫砂故里。虽然又是匆匆而过,却还是让我看到了这里的山美水美人也美。我其实明明有很多话要说,然而却又觉得笔拙嘴笨,不知还该从何说起了。
但是我知道,我会一直记住儒雅风趣的徐老师,记住简单热情的饶青,记住赠我以壶、真挚豪爽的沈老师。
结束了宜兴之旅,我、巧儿还有艳玲姐的三人行也正式宣告结束。我们在快乐中出发,也在快乐中踏上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