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现​ | 腊八碰大寒

腊八碰大寒

文|赵成现

老家人说,进入腊月就是年。为了迎接年的到来,腊月的节日一个接一个:初五煮五豆,初八喝腊八粥,二十三炕火烧、祭灶神,三十捏鼻儿(包饺子)、贴门神、熬年。这些传承了千年的习俗,催促着一代一代老家人踏着腊月的步伐过大年。

今年腊八正巧碰上大寒,是阴历年与公历年的结缘。腊八是阴历年一个固定的传统节日,年年都在腊月初八这一天。而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是根据太阳黄经达到三百度来确定的,不定在腊月的那一天,所以大寒遇上腊八节是一种巧合。今年腊月初八也就是大寒,正好碰在同一天。

中国人过腊八已经有几千年的传统。古时,从帝王到平民百姓多在腊八这一天祭拜天地,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开始在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说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南宋以来,有人说喝腊八粥是崇拜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清六百年,喝腊八粥的习俗更为广泛,这一天施舍腊八粥的习俗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近四十多年,中国人端起腊八粥,就怀念起鞠躬尽瘁的周总理,因为总理去世那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不管是祭拜谁,喝腊八粥都是在引导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忘本。

老家人过腊八,也有一些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习俗。喝腊八粥当然是少不了的。老家人初七晚上就挑选干净的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大米、玉米、核桃仁等原料,然后提前用水泡上,初八早上再加一些红糖、大枣放进锅里一并熬制,这样熬出来的腊八粥粥稠味香,更能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不过,在喝腊八粥之前,人们还一直延续着用腊八粥喂枣树的习俗。枣树表皮粗糙,本来就有一些裂缝,但人们为了喂枣树,腊八早上起来还要用斧头或者刀砍枣树,砍时口中念念有词:砍一斧,结石(dan古时计量单位,一石六百斤)五;砍一刀,满树梢。然后,端上第一碗腊八粥,用勺子把腊八粥喂给枣树。这一习俗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对来年丰收的渴望。因为枣树谐音“早熟”,加之枣树是一种伴随着小麦的成熟而开花的果树。农谚有“枣花开,割小麦”的说法,意思是说,枣花开了,人们就可以动镰割麦了。割了麦,度荒春的人们就能够填饱肚子了。

可惜,近二十多年来,由于人们在麦后种秋期间大量使用灭草剂,使秀气的枣树受到了剧毒的侵袭,以致使枣树基本上从人们的房前屋后销声匿迹了。这些年,要不是从新疆拉过来大枣,恐怕小孩们都不知道枣是什么模样了。

老家关于腊八的俗语还有“腊八饭,留一半,顿顿添,一直添到二十三。”以及“腊八粥骨嘟嘟,接个老婆没奶头。”这些俗语是说腊八已经是在过年,过年就要改善生活,虽说不用大鱼大肉,但要用骨头熬一些肉汤,做一锅糊汤面,然后留一些,以后每天中午舀一勺放进锅里,也算天天有点腥浑,一直舀到二十三小年,就算真正过大年了。至于“接个老婆没奶头”,可能是说说这一天人们忙于过节,不是结婚的吉日吧。

腊八节还是一个判定北半球昼夜长短的标志性日子。地球绕着太阳转,太阳一年四季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是冬至日。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过了冬至这一天,太阳开始往北移动。因此在北半球有“过了冬至,天长一绳子”的说法。冬至一般在腊月之前,所以又有“吃了五豆,天长一斧头。”“过了腊八,天长一叉巴”的农谚俗语。今年冬至来的早,到腊八正好一个月,适逢大寒,白天增加的长度就远远不是“一叉巴”了。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是一年中最冷的一个节令,并且大寒总在腊月的某一天,只不过或前或后,要不怎么会有“寒冬腊月”一词。古人在总结二十四节气时,还从冬至那一天算“入九”,并归纳了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俗语说“四九头上遇大寒”,大寒不冷才怪哩。虽然踏入腊月前三天,气温一下子回升到十五度上下,使人们感到有点非冬季的味道,好像“三九四九冰上走”在今年不应验了。其实不然,前几天的气温回升只是地球变暖的一个征兆,不能代表大寒不冷。大寒期间,寒潮携带着冷空气一股接一股自北向南,只能够使天气越来越冷。农谚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因此,防寒保暖还是不可掉以轻心的。

大寒前后是老家人收藏腊货的好时节。你看,大街上灌腊肠的络绎不绝,就连灌腊肠去掉的猪皮,人们也要收拾起来,说腊月的猪皮放到来年秋季可以治痢疾。腊月天是老家人煮黄酒、捂豆腐乳、腌制腊八蒜的时节,这些天煮的黄酒放的时间越长,酒味越香,捂的豆腐乳、腌的腊八蒜味道也更纯正。这个时节,遇到下雪天,人们要收集一些雪水,说雪水放到来年可以治愈中暑。农村人还有收藏腊月葱葫儿,腊月白菜根的,说这些腊月的东西可以预防感冒。还说收拾腊货一定要在立春前,过了立春,阳气回升后,收藏的腊货容易变质,就没有效果了。

大寒巧遇腊八,老祖宗们也总结了一句与之相符的农谚:“腊八遇大寒,喜鹊唱欢颜。”腊八遇大寒,表示来年是个丰收年,因为鼠年之后是牛年。农谚说“牛马年,广收田。”年景好,庄稼就长得好,长得好的庄稼免不了要生害虫,害虫多了,喜鹊就不会饿着。喜鹊是一种候鸟,也是一种吉祥鸟,有先知先觉的感应。俗话说“喜鹊喳喳叫,好事就来到。”因此,人们就总结了“腊八遇大寒,喜鹊唱欢颜”这样的农谚。不过,这也在提醒人们,来年病虫害多,警示人们提前预防。

过腊八逢大寒,人们敬畏大自然,用不同的方式祈愿天地保佑人类,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内心的希冀。然而,天地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掉馅饼,只有辛勤耕耘者,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腊八一过,新年就到;大寒过后,新一轮回的二十四节气又将复始。就让我们踏着节令的步伐,一起去拥抱新年,一起去迎接花枝招展的春天。

(2021.1.16.)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赵成现,河南邓州民俗文化爱好者,著有散文集《留住逝去的乡愁》与诠释二十四节气的散文集《春夏秋冬》。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赵成现  |  外婆的小河湾

赵成现  |  两条烟

赵成现  |  回门

赵成现  |  咸鸭蛋

赵成现  |  保宁庵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都有哪些习俗讲究?

    腊八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可见,腊八是新春过年的前奏曲.一般到了腊月的时候,大街小巷上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也都开始忙碌了起来. 对于注重传 ...

  •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盼着谷雨这天淋雨?

    谷雨节气了,这是我国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老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也就是说,过了清明,大部分地区就没有落雪天气了,等到了谷雨节气,寒潮天气也基本结束,气温也会进一步 ...

  •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遇大寒有什么讲究?传统习俗不可丢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首歌谣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过,在我国有一种传统习俗,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新年,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过年在人们 ...

  • 读《北京的春节》

    1951年,老舍先生创作了散文<北京的春节>.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1997年,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也创作了一篇<北京的春节> ...

  • 今日是大寒和腊八,俗语:腊八碰大寒,赶婚除尘做尾牙,啥意思?

    宋代诗人张耒有诗:三亩寒园春欲回,浅池低树忽飘梅.意思是:腊八节,诗人在寒气尚在的三亩园中游走,眼前有浅池和矮树,腊梅从头顶飘落,顿时感觉春天将到.腊八时节春欲归,绿柳红花蛰虫都将重现生机,一个月时间 ...

  • 腊八碰大寒,你最该喝的药粥是这一碗!

    腊八碰大寒,你最该喝的药粥是这一碗!

  • 赵成现 | 两毛钱

    前两天,看电视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孟广禄讲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心酸的故事--那年春节前,喜欢蹦跳的孟广禄一条裤腿烂了一个口子,他母亲想买一轱辘线缝补一下他的裤子,让他过个好年.当时,一轱辘线就七分钱,而 ...

  • 赵成现 | 跑旱船

    大年过到闹元宵应该结束了,然而家乡人却还要再过正月十六,并且还有传统的民俗在期待着没有过够年的人们去传承. 正月十六早上起床后,各家各户先放一挂鞭炮,算是辞年.然后开始做早饭,早饭一般是稀饭,配上前一 ...

  • 赵成现 | 情系七里河

    星期天闲着无聊,同邻居一起到七里河边剜荠荠菜.因为时令适至春分前后,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大地,万物复苏,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虽然开春以来,雨水稀少,空气干燥,但是靠近河边,各种杂草还是显得生机勃勃. ...

  • 赵成现 | 采茵陈

    下午放学,看看天色还好,就约妻子一起下河采茵陈.因为天气预报说,明天又要降温,并且随后连续几天有雨雪,再不去采茵陈,恐怕就要错过采到真正茵陈的时机了. 茵陈是一种中药,属于菊科植物.<本草拾遗& ...

  • 赵成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寒露过后,农民们开始腾地备耕小麦,田野里一大块一大块的红薯秧也挣扎不了几天.虽然说"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但是大家还是要趁天赶紧腾地翻耕,遇到墒情好把种子播种到地里才算吃了定心 ...

  • 赵成现 | 空筒袄

    临近冬至,气温骤然下降,早上晚上均在零下几度,一股股凉气在西北风的吹拂中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人们开始加衣服.戴口罩,想尽一切办法对付严寒.我也赶紧找羽绒服.棉裤.皮靴.手套.耳帽等严冬中必须的衣物, ...

  • 赵成现 | 香椿头儿

    清明前后,万物复苏,各种树木憋足了一个冬季积攒的力量,尽情地吐出自己那绿枝嫩叶,在微风中自由自在地显摆着.香椿树这时候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在枝头安上鹅黄色的嫩叶,家乡人把这鲜嫩的香椿芽称作香椿头儿, ...

  • 赵成现 | 一碗端

    一碗端是邓州乃至河南人民传统的饮食习俗,也是家乡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活习惯. 一日三餐,是人人都少不了的补充营养方式,况且还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里慌"的俗语在提醒着人们.而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