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成长之路(37)
三十七、难解之题
在世界各强队纷纷高歌猛进的时侯,李耀先指导却陷入了一个困局,郎平二世在哪里?
其实,袁伟民执教的中后期走的是六、七十年代日本女排称雄世界的路子,全队以稳健的防守,扎实的一传,确保不失误的代价养一门超级大炮。袁伟民的计算机就是这样运算的:全队也好,每个人也好,光前排有得分是不够的,必须要减去后排的失分才可以。
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女排先后出现了河西昌枝这样高大的二传、特别是后来又有了白井贵子这样的超级大炮,这才能以平均身高1米70左右的残阵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彪形大姑娘们周旋,还经常能笑到最后。
袁伟民刚一开始坚持的也是大型化道路,他的二传甚至出现了1米795的高人王加琴,副攻线上也曾重点打造过1米86的韩晓华,但是随着他实战经验的增多,他把单纯追求高度的理念修正为高快结合,全面为主,以我为主的道路来。而且他三连冠时期的首发阵容是一次比一次矮,第一次时达到了178.5(如果上曹慧英则可达到179.5),在各支参赛队伍中可以排在前三;第二次为178.2(周晓兰和曹慧英也应算做这届比赛的首发),也还算是一支身高有优势的队伍;第三次为177.6,也就比日本队高点还有限。其实从第二次的后半程周与曹退出的首发开始,中国女排全队场上第一高度郎平不用说了,第二高度就降为副攻180厘米的陈亚琼,接下来是假大个(胳膊短)177的梁艳,第四、五、六位分别是176的二传孙晋芳,174的主攻张蓉芳,172的接应郑美珠。等到第三次拿世界冠军时,袁也只是把二传的高度提高到了179,其他的全无变化。这个阵容怎么看怎么不象是当年那个主张队伍高大化的袁伟民带的队伍啊。
袁伟民最终选择这条道路的理论基础是,当时的排球是发球得分制,身材高大的队伍打一攻并不比身材矮小的队伍有明显优势,因为只要一传半到位,小个子队伍就可以用跑动战术晃开高个子队伍快攻得手,和你直接抡一锤子的效果没什么差别。而防反得分,首先是要有后排的保障,这一点小个子反而有优势。虽然在拦网方面小个子要明显吃亏,但是,你如果超手打我,必然要付出减轻力量的代价,我还可以加强后排防守来应对,象路易斯这样能超手还砸一米线的选手毕竟太少了,可以忽略不计,何况路易斯的狂砸也没有可持续性,一局这样的球送她几个好了。另外,小个子拦网虽然会被超手,但是,撑起打防反的机会也不少,节奏掌握好了,直接拦死也是可以的。就算一传不到位,强攻打不透,也可以巧打得分,或再防守再进攻,就算有几个球被拦死了。但是综合几下里算下来,只要基本功扎实,意志顽强,还是得大于失呢。这就是经典的袁氏加减法。
而大个子队伍,下三路差一点是常事。从技术层面分析,大个子下大死力抡一下,连重心都甩出去了,人家一旦防起来,推攻过来的球你往往又没有心理准备,或者身体重心还没调整好,所以,会看到她们的小球串连球失误较多。而且,你拼尽全力打一下本来以为打死了,回过头一看,人家不知怎么连滾带爬的给你糊弄回来了,你还要再折腾一回,几个来回,你就会觉得失去耐心,而小个子们本来就没指望一板子打死你,就是和你拼来回,比耐心的,所以,虽然得分手段不漂亮,但是,能赢球就是硬道理。这样一进一出的算下来,大个子又不划算了。
当然,随着各队技术的加强,小个子队伍只会被动挨打也是不行的。所以,才有了白井等于半支日本队,郎平等于半支中国队的说法。而白井和郎平之所以优秀还在于,她们不仅炮声隆隆,还在这样的队中练就了一手密不透风的地板功夫和细腻的小球串连的功夫。这样的队员可遇而不可求,日本队喊了半个世纪了,白井二世从未出现过,而对于中国队来说,毫不夸张的说:郎平之后世界范围之内也再无郎平了。
没有郎平,在世锦赛上中国队还是拿了一个世界冠军,这是由于队伍其他队员状态很好,特别是杨晓君,杨锡兰都达到了运动生涯的巅峰,梁艳、郑美珠也继续保持着最高水平,姜英、候玉珠也能从容发挥作用。特别是袁时代打下的,邓时代巩固的小球和串连技术,后排防守水平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并不是队伍不需要重新训练,重新调整战术,重新应对新局面了。但是,现在的队伍从心理到技术再到队员的状态却已是今非昔比了,要想把队伍带上新台阶,就要从内心激发出这支队伍的雄心壮志。但是,耀先指导能做到这一点吗?新、老队员们会积极配合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