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霞 | 春华秋实
花洲文学
春华秋实
文|张海霞
秋季,多数植物进入安静状态,似是缓解夏日的妖娆,又似储备冬日的厚度。每天上下班,眼睛都会顺势扫荡一圈。几团紫薇在秋色里矜持地开着,她们的庄重让其它枯萎的植物显得有些狼狈。
我喜欢于这样的时光,漫步路上,抬眼,低头,感受季节带来的变化。路旁的一拉溜树干上,依旧挂着输液的袋子。一根长针扎进树的身体,袋子里的液体通过细细的管子进入树的脉络之中。这就是树的“营养液”了。
我不止一次看它们,触碰心灵的深处。植物的活法和人的活法何其相似,树衰了,需要营养液,人的营养液又是什么呢?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想,真正植入心灵的营养液,应该是天地万物,虚怀若谷吧。
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一朵一朵,绒花般,飘飘絮絮,沸沸扬扬的从头顶游走,不停地转变着花型。风拉着云,云驾着风,在秋日的傍晚潇洒走一回。生态和谐,环境优美,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度。干净得像溪水一样的天幕,透明得让人震撼。
母亲和几个老太太依旧坐在垃圾池子边的台阶上,傍晚的余晖落在她们身上,留下几个几何图案。许是年龄相仿,许是心思相近,母亲和这些个并不相识的老太太相处的极好。每天约好似的,准时在这个地方挨排坐下,絮絮叨叨,时间久了,再也不提回家的事儿。
哥说,喊妈出来吃顿饭,多久都没见了。
儿子请吃饭,是母亲极高兴的事儿,她慌里慌张换鞋,又跑去卫生间梳头发,好像要赶赴一场特别重要的约会。任凭我打趣她,依旧自顾自地梳理着,直到梳到她认为最好的模样。
母亲急促的迈步,好像这一步迈过去,就能看到他的儿子和孙子。母亲的爱随着年龄增大而越发单薄,她不能像从前那样从地里挖一筐红薯顺车捎进城里;也不能从菜园子里摘一堆青菜放在车的后备箱里;更不能在鏊子锅里炕一个四指厚的锅盔馍递进他儿子的手中……
母亲的爱在脑海里来回折腾,她会问我,你哥出门去了吗?咋不见喊吃饭?你打个电话问问?我一度怀疑,人老了,是不是就剩下吃饭了。
母亲关注最多的事儿,就是吃饭,我的心有时候很沉,有时候又想乐,能吃总是好的,或许吃饭也是一种幸福,我希望母亲便是如此。
晚饭很丰盛,母亲坐在她儿子身旁,一脸欢喜。偶尔想起一句什么,便急急地说出来,那一刻,我想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常说的一句话“共享”。是的,母亲把她的快乐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和她一起,感知世上属于老年人的快乐。
秋风吹,天凉了很多。小区的一家院子里,一棵梨树硕果累累的伸出墙外。每次路过,总是忍不住逗留一下,看着那些果子,感受岁月赋予的温暖。
前些天,我给赵老师留言,待到年底孩子放假了,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认亲。他讶然,然后便是长长的沉默,长长的沉默过后,机屏上传来的除了欣喜还是欣喜。
赵老师年逾七十,是邓州市的一位文友。虽然年纪相差巨大,但是不妨碍我们彼此之间的欣赏和尊重。他有意认女的心情一再表露,让我这个失去父爱的孩子,疼了又疼,慰了又慰。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是九泉之下的父亲感受到女儿的痛苦和无助,才会把另外一位富有爱心的老人送到我身边,让父爱再一次眷顾我,笼罩我。我希望泉下的父亲放心,也愿意让认女心切的赵老师开心。
人世间总有这样那样的情谊,洋溢在心头,亲情尤甚,如水般,使纷纷繁繁,经过过滤变得纯洁;似火般,使平平淡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似诗般,使乏乏陈陈经过修饰,到达一种意境;似歌般,经典温暖且荡气回肠……
那么,就让亲情实意再次荡漾吧!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张海霞,河南淅川香花镇人,2011年因南水北调移民至邓州市。团中央引导青年榜样访谈人物,江山文学,风起文学签约作家,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个人作品详见《中国旅游报》、《八小时以外》、《散文选刊》、《躬耕》、《思维与智慧》等省、市、县报纸几十余家刊物。在版散文集《尘埃里盛开一朵明亮的花》,诗集《风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