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 范仲淹与花洲书院之缘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范仲淹与花洲书院之缘

文|王磊

花洲书院这座坐落于邓州市东南隅,拥有近千年历史的书院,现在仍然静静的矗立在那里。任凭岁月涤荡,它散发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却历久弥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范公“忧乐”精神的爱国主义内涵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提起花洲书院就必须提起它的缔造者——范仲淹。范仲淹,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祖上几代都在吴越国做官,随着吴越国王钱俶归宋后,其父便先后任几个地方的节度掌书记(文职高官,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天有不测,在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奈何贫而无依,两年后其母改嫁到时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推官朱文翰为妻。朱文翰为人耿直,不畏权贵,被朝廷来回调度,范仲淹母子也就相伴相随,游历过很多地方。路过岳州,见识了岳阳楼的雄伟,领略了洞庭湖的壮观。后求学于南都(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终于在27岁那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坎坷的出身,贫困的童年,颠沛流离的少年。使范仲淹饱尝人世心酸,感受到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同时也得到道家、佛家、儒家等多方面知识的熏陶,对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十一月,在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一年后,他以身患疾病为由请求皇帝给事中知邓州,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罢免现任职务,以给事中知邓州。范仲淹带着身患疾病的长子范纯祐,骑着快马,千里迢迢赶赴邓州上任。父子二人风尘仆仆来到邓州官邸,范仲淹顾不上休息,连夜给皇帝写了《邓州谢上表》,在谢表中他表明自己甘愿守护边疆和坚持新政的政治主张,说自己:“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并表示要继续:“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到任不久,范仲淹来到城外东南隅视察,他发现在城墙的环绕下,有一片园林,虽有败迹,但从繁盛的草木和残存的设施中仍能看出当年的盛况。了解之后,原来这是同年进士和好友谢绛知任邓州时整修的百花洲,创建了览秀亭,一度成为南阳地区少有的风景名胜。可惜其上任一年便积劳成疾病逝于此,范仲淹不仅为老友英年早逝而伤感,也为百花洲的破败而遗憾。一个念头便在他脑海中形成,何不在这里实现他郡县办学的理想?原来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兴办学堂,举荐人才。曾执掌过他的母校应天府书院,也曾自办过龙山书院、稽山书院等,他所任职之地都有他创办和扶持的学堂,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庆历四年春,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多次向仁宗皇帝建议创办学校,陈述利害。终于打动仁宗,采纳其郡县办学的建议,向全国颁布兴学诏书,全国各地办学热潮高涨。

回去之后,他清点家当,拿出全部积蓄,选拔能工巧匠,修整百花洲,重建览秀园,以此为基础创办花洲书院。邓州各界贤达和百姓听闻纷纷慷慨解囊,倾情相助。数月之后,一处崭新的书院呈现在大家眼前,春风堂、春风阁、文昌阁交相辉映,嘉赏亭、览秀亭错落有致。范仲淹还从各地聘请名师执教,至此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他又昭告全州百姓,凡有志于学者,不论男女老少,一概不拒,且一律免费。很快各方学子闻讯纷纷赶来,使这里成为州学胜地。范纯仁、张载、谢景初等都师从范仲淹学于花洲书院。

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十五日傍晚,范仲淹闲庭信步于花洲书院,忽一年轻书生来见,声称奉巴陵郡守腾公之命来拜谒范公,范公知是好友来使,即命茶酒伺候,娓娓道来,俱叙与腾公别后之景。说着那书生从布囊中取出一书信呈上,原来这才是此次来的主要目的,范仲淹忙打开书信阅览:只见“求记书”三字映入眼帘。他注目而视,诵读有声:“......天下郡县,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读罢拍案而赞:“子京旷达,思路宽阔,此举功德无量。”在明白来意之后,书生又呈上图画《洞庭晚秋图》和抄录唐代以来名家咏吟的关于岳阳楼的诗词歌赋近百首,以供其参考。皓月当空,范仲淹展开《求记书》和《洞庭晚秋图》仔细观赏,纯仁、纯礼两兄弟连忙笔墨伺候。范仲淹沉思片刻,便捻须高声吟诵:“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年九月十五日。”众客接记稿高声诵读,不禁赞叹:千古绝唱、心血之唱、情感之唱、不朽之唱!

使者带着《岳阳楼记》和范公问候回到岳州,滕子京读后临记涕零,遂请书法名家,刻碑于岳阳楼。岳阳楼开放之日,《岳阳楼记》轰动岳州,盛状空前。

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永久的继承和发扬,近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扶持文化发展,志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在尊重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对花洲书院进行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花洲书院焕然一新,然而却不失古朴,置身其中,焚香静坐,仿佛就能听到范公那铿锵有力的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的话:这篇稿子参考了《范仲淹的故事》这本书,书中将历史事实用艺术化的手法写出范仲淹和花洲书院的点滴,我适当用自己的语言把范仲淹和花洲书院部分摘录而成这篇稿子,可以做为有趣的历史故事来读。没有其他非分之想,更无妄图宣传花洲书院之嫌。)

(参考书籍:《范仲淹的故事》   杨德堂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王磊,河南邓州人,90后,就职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好读书不求甚解,爱写字舞文弄墨。

(0)

相关推荐

  • 【散文】彭新华/一座碑和一个人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彭新华 去年十月的一天,是相逢或偶遇,我穿过黄河岸边的中原大地,走进开封,走近一座厚重的石碑,翻开了一本关于故都开封的历史教科书,也翻开了范仲淹的风雨人 ...

  • 散文||浊酒一杯家万里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 夕阳渐沉,一群飞鸟披着霞光落入森森柏树之间,眼前的建筑挡住了湍河,只有隐隐的水声掠过我的耳膜.几辆汽车从街上驶过,碾碎了这片古朴的诗意,"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 ...

  • 【书院】邓州花洲书院:《岳阳楼记》诞生地(下)

    转过影壁,正前方的古建筑分为三路,主体是花洲书院,左侧为范文正公祠,再左侧则是邓州名人馆.这种不对称式的排列方式,乃是缘于花洲书院的右侧为百花洲,百花洲有山有水,山上有亭,水边有阁,太湖石穿插其中,布 ...

  • 【书院】邓州花洲书院:《岳阳楼记》诞生地(上)

    花洲书院乃范仲淹所建,其创建于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原本是苏州吴县人,其父曾在徐州做官,故于任上.他的母亲谢氏改嫁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跟随母亲居住在山东邹平继父家.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他更加刻苦读书,宋真 ...

  • 七律访花洲书院、七绝 参观邓州台湾村

    七绝 参观邓州台湾村 无潭无海更无津,何处高山妈祖神. 却说台湾殊俗在,风吹尽是地方尘. 七律 访花洲书院 一到花洲笔墨贫,言辞不敢示来人. 江南亭阁诗联暖,千古儒经字句亲. 流碧清泉依草树,历时高客 ...

  • 张献锋 || 花洲书院赋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花洲书院赋 文|张献锋 久慕范公之高风兮,拨冗存问.虽遘中途之失道兮,思慕弥深 ...

  • 汤仁敏 | 春游花洲书院(散文)

    春游花洲书院 文|汤仁敏 阳春三月柳梢青,今日悠然踏春来.古城名胜,多集聚于东南一隅,穿越千年风尘,花洲书院可谓独擅其胜了. 在这周末的清晨,沿着城河边开阔的花带,游人们逐渐越来越多.走过古老的石牌坊 ...

  • 熊向阳 | 过花洲书院(散文)

    过花洲书院 文|熊向阳 天气晚来秋,秋天的碧水涟漪,连同风声入耳.天空云染,恰如玉手洗过的昭君青幕.丹桂温婉,温婉有加,暗送清香,扑鼻而来,身心愉悦,不言自美.我携书稿北上,途经邓州. 对于喜爱游走山 ...

  • 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花洲书院是我国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范仲淹所创建.其为世人所熟知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即创作于此.花洲书院也因此而千古流芳. (一 ...

  • 【行参菩提】董素芝丨深秋访邓州花洲书院

    丙戌年的深秋,没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笔下的惨淡.栗冽.萧条,天气一直是暖暖的,甚至是温存的:深秋的邓州,一如时下的节令,也是暖暖的.温存的,甚至是诗意的.激情迸发的.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走近了邓州.在有 ...

  • 花洲诗苑众诗友第9期 / 母亲节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致敬天下所有母亲. 本期作者 许胜带.西山一抹云.茶乡茶香 曲不散.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