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铮 | 梁鸿先生印象

梁鸿先生印象

文|朱可铮

认识梁鸿先生是很偶然的一件事。

多年前七夕的一天,同事小梁通知有照相任务,匆忙赶到时,与一短发女士迎面碰到,一刹那间,脑海里立即闪现出似曾相识的影像,温暖、惊奇,却又无法想起。

接着,有人小声说她就是梁鸿,顿时豁然开朗。

那一年的新年伊始,一位不善读书的朋友很神秘地向我推荐一本书,令我诧异。这位朋友岁数偏大,他问:“你知道《中国在梁庄》这本书吗?那个作者是一个邓州的小姑娘,我看了,很值得一读,小姑娘很了不起。”从这位经商朋友的言语里,从他夸张的表情里,我对《中国在梁庄》有了初次深刻的认识。

《中国在梁庄》是从网上购买的,柔软厚实,略有粗粝质感的封面让我触摸到了书本的分量。就因为翻看了作者简介,与照片上坐在草地上的梁鸿有了似曾相识的好感。她朴素的笑靥在阳光里绽放着,十分有眼缘,而且她的模样恰恰与我中学的一位同学、和她一样成为文学博士的挚友非常相似!那一夜,我静静地坐在床上,开始认真地翻看《中国在梁庄》。

那一夜精神上所受到的震撼和疼痛与梁庄一样让人无法入睡。我和梁鸿一样走回了故乡,在田野似曾相识的乡间小路上,在儿时外婆家的池塘边,我清楚地看到了梁庄。

眼前的梁鸿,穿着藏青色的长开衫,白色的打底衫和白色的长裤,飘逸俊美而又不失干练,睿智与气度并存,她让我想起碰面的瞬间。原来,梁鸿先生根植于脑海里的模样要比眼前的略微胖了些——温暖的情感,相识重逢的愉悦从不经意中开始蔓延,很多年后仍刻骨铭心。

她继续在养育她的故乡里游走。氤氲的文化茶馆内,一种古老的曲艺在哼唱,而梁鸿则表情专注地聆听,甚至蹲在地上认真录制。那是根植于故乡土地里的精髓,她需要精神的抚慰与回归,她太需要故乡真实的声音。

她投入着她的情感和身心,尊重而又冷静地去书写《中国在梁庄》,她对故乡的那份情结,那份依恋,包括她释放周围的那种强大气场,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在茶馆门前,梁鸿先生坚持与在茶馆内演唱大调曲子的老艺人们合影留念。也许,你面前充满温情的女子,让你感念到的是你永远无法超越和想象的,但她的确实实在在地站在你面前温和地笑着,从容朴实,如一泓清水,却释放着坚不可摧的魄力和魅力。

梁鸿先生的爱很特别。在随后与故乡友人的交谈中,她依旧是客观、谦逊地表述对故乡的感受。地道的家乡话里偶尔掺杂一点普通话。她说,她近期还在调研、走访,刚刚在西安住了几天,采访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乡,为了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感受他的生活,她与他一起生活劳作了很多天……她即将要写的作品暂定为《梁庄在中国》……

才识渊博的梁鸿在谈话中无不流露出一位学者对民族、对故乡的执着情感。正如她说,作为一名学者,要比常人思考和忧虑得更多。真正的作家不能脱离现实,他的心要与时代、与故乡、与农村的乡土紧密相连,只有把心灵打开,你才会走得更远,而与社会的距离则会走得更近……

梁鸿先生离我们很近,但需仰视才见。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朱可铮,七十年代出生,喜欢文学和绘画,南阳作协会员。现供职于《今日邓州》报社,微刊【花洲文学】副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