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海 | 蚤满华袍:张爱玲的才情与悲情

蚤满华袍:张爱玲的才情与悲情

文|王光海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但她却有着凄凄惨惨的童年阴影;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却也难逃“一遇渣男误终身”的悲情命运;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却又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的文字华丽凄凉,她的爱情饱受争议;她悲天怜人,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但实际生活中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就是张爱玲,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像一朵美丽而又凄艳的花儿,以其特有的才情与悲情给世人带来惊叹!

一、没落贵族 冷暖自知

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原名张煐 ,1930年改名张爱玲。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李鸿章之女。母亲是一个颇具艺术天分和修养的音乐家和画家,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因此张爱玲很早接受了西洋文化。她本该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可以在上流社会做她的名媛望族。但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人物,抽鸦片,讨姨太太,母亲愤而离家出走,张爱玲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父亲的毒打漫骂以及后母的挑拨离间给张爱玲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或许是上苍有意要为后世多造一位才女出来,原本生于贵族的她却家道中落,在《私语》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张爱玲的生活是极端不幸的:“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上,躺在地上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看到她以及她的整个家族的影子,就像他弟弟后来说的:“她的小说人物,可说俯拾即来,和现实中的距离只有半步之遥。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而她作品里的母女关系,除了极少数以外,都是一种失望的关系。一针见血的如《倾城之恋》里白流苏的母亲,《金锁记》里可怜又可恨的曹七巧,还有《半生缘》里为了钱放弃了女儿的母亲,无一不有着她与她后母的影子。

二、风华绝代 爱怨求放

张爱玲从小就被视为天才,3岁便会背唐诗,7岁便会写小说。 1943年,张爱玲迎来了她的辉煌时代。当年5月,她的小说《沉香屑》发表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从此,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连环套》等一大批小说、散文及影评陆续见诸报刊杂志。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高潮期,形成自己的艺术峰巅,以后一直没有逾越它。

三、倾城之恋 斯人憔悴

1952年,张爱玲移居香港。1955年,35岁的张爱玲离开香港去美国生活。在那里,张爱玲结识了赖雅。他比她大三十岁,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美国剧作家。在美国的日子里,张爱玲的写作几乎都是为了钱,以此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很多人不懂张爱玲为何会嫁给这样一个老头,也许她是为了寻求生计。张爱玲曾说“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不过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这话相当刻薄,但却一针见血。而且,赖雅每月只有52美元社会福利金,还不够租一间最简陋的房子,那张爱玲怎会嫁给他呢?

两人自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相识后,张爱玲平生第一次觉得“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了解我。”“我喜欢他,这就足够。”张爱玲的爱,从来就是这么纯粹,不掺半点杂质。1967年,赖雅去世。在此后三十年时光里,张爱玲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这是何等的怀念与痴爱。

此后张爱玲变得更加避世,外面的世界都与她无关,她就是一个写作者,用生命写着、耗着。她像是一个旅人,拖着行李,踽踽独行,又不断地丢弃着爱情、友情、婚姻、工作。晚年的张爱玲为牙病、眼病、胃病、皮肤病、失眠症等疾病困扰,这给她的写作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纽约的公寓孤独地离去。自1955年10月张爱玲初到美国,一直到她孤独离世,她走过的是漫长而苍凉的人生:窘迫的生计、备受争议的婚姻、孤独的晚景……

四、遥不可及 百年孤独

张爱玲亲身经历了香港被侵占的全过程,那时天上随时有炸弹掉下来,一切都在战争中变得很脆弱。“我们聚集在宿舍的最下层,黑漆漆的箱子间里,只听见机关枪'啦啦啪啪的’,像荷叶上的雨。”“我们立在摊头吃滚油煎的萝卜饼,尺来远脚底下就躺着穷人的尸体”。这些经历使她更加增添了人生中的荒凉感和孤独无助感,加速了她苍凉意识的形成。

从1952年以36岁嘉年华离开大陆直至1995年寂寞陨灭,这烟尘辗转的四十三年,是作为作家而不是作为名人的张爱玲的凤凰涅槃之旅:忍受经济的窘迫;照顾瘫痪的丈夫;辗转于不同的城市……残酷的生活剥离掉曾经的荣耀与声名,她依然坚守一个最朴素的写作者形象。她相信,文字是最强大的力量,她用写作抵抗命运,抵抗时光侵染,她常常借着一粒粒文字的魔力,不药而愈。

但是,张爱玲这位四十年代在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解放后其作品在大陆却销声匿迹,名字亦不见于任何文学史著述。真正把她引入学术研究视野的,还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出版,它促成了文学界普遍的“读张”的兴味,张爱玲也就“正式”进入了一些文学史家的视野,并小心翼翼为张爱玲说几句批评中带上肯定的话。90年代前期文学史家给予张爱玲的关注越来越多,评价也逐级升高。特别是盛英的《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甚至列出专章评论所谓“张爱玲现象”。此后张爱玲越来越为社会所知,越来越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张爱玲日益为读者接受,当然在于其文本的丰富性,足以为读者的阐释提供多种可能;而更重要的是,张爱玲所提供的文学想象与情感体验,又都与当下普遍的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

五、明珠璀璨 来者可追

张爱玲以比沉鱼落雁的容貌更为摄人心魄的才华倾覆了当时的上海滩。我们不仅惊艳于她冷艳孤高的眼神,还惊艳于她华美又苍凉的文字。张爱玲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怨女》、《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

张爱玲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更在于她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视角和风格。在题材方面它们大多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丑陋”,于是用文字将这些纸醉金迷背后的千疮百孔揭露,同时向我们展示出人性黑暗与可怜的一面;在结构方面它们总体结构都十分独特,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引人入胜,她的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在语言风格方面,一是古典借用造成陌生化效果,二是追求中西方文化与旧现代小说之间的调和,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充分挖掘了现代都市里的人性扭曲和心理变态给人造成的悲剧,她的笔触不只停留在意象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人性中最隐之处;在艺术手法方面意象的新颖营造以及比喻和对比的巧妙运用都发展到顶峰。

张爱玲的一生坎坎坷坷,亲情爱情都不如人意。张爱玲像一位洞悟人生而又难以接近的“巫女”,以冷峭、阴郁甚至有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视着社会与人生,揭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她的小说环境暗淡,人物空虚,都是以悲剧结尾。所有的繁华落尽后的苍凉都是她对人生的描摹,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她的作品获得了不朽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张爱玲也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李欧梵说“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叶兆言说“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白先勇说“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初读张爱玲,常被她特有的阴冷、悲情、残酷的调子所吸引。看着她的作品,总是让你觉得浑身上下包括牙缝里都嘶流嘶流地穿着冷风,有时整个心都凉透了。她把人看得一丝不挂,她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字字直往你心里钻,对人性的解读和对事物的敏锐眼光令人折服。一些人可能感觉张爱玲的一生太过悲凉,太过凄惨,但这样一位天才、古怪、冷艳、浪漫、敏感、孤独的奇女子,也只有这样的经历属于她,也更适合她。历史像个花瓶,一瞬间就已破碎,每个人捡起一块碎片,做自己的解释。张爱玲委屈自己的人生成全写作,写作又以特殊方式完整她的人生。张爱玲曾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语成谶,成了她自己充满才情与悲情人生的完美注脚。

图|网络

作者简介:王光海,邓州市思源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从小喜欢文学,近几年偶有作品发表,收获过小奖。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轨迹和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所求无它,只为生命中一份固执的深爱。

Dec. 01

2017

(0)

相关推荐

  • 倾城往事里,有一种岁月叫慈悲,有一种流年叫宽容

    她叫张爱玲. 一身素锦旗袍,微扬着头,高傲而冷漠的眼神,仿佛能穿透红尘里所有的伪装,击落所有伪善的面具,抵达人心深处. 她从民国的烟雨里走来,从上海滩的落落风尘里,款款而来. 她曾痴心不悔地爱过,又在 ...

  • 张爱玲:我只是萎谢了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一提到张爱玲,我们总会想起她和胡兰成的爱情.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或者,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们心疼她的爱情,也赞赏她的才情.不管我们记住的是她的才情还 ...

  •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我的目光像做梦一样迷失在那早已没有了花瓣的凋谢的花朵带着一片灰暗的绿叶在清凉而颤动的空气中转着圈,跌落在地上 By 希梅内斯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昨晚的枕边书是<中国小说史略>和<我 ...

  • 与谭正璧谈“中国女性文学”

    1986年,谭正璧与其女谭寻接受笔者访谈 生于1901年的谭正璧,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文学杂家.他著作甚丰,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先后出版各类专著达150种,涉及文学史.小说史.戏曲史.历史小说等10个 ...

  • 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尘世是非,躲不开人间风月:人间风月,躲不开情深意长. <红楼梦>里林黛玉第一次怯生生进贾府: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 ...

  • 王光海 | 追寻教师的幸福-----聆听申淑敏老师报告会有感

    2017年8月16日上午聆听了全国十佳班主任.特级教师申淑敏老师做的<美丽的情感教育――做幸福的老师>报告会,真是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一.教师的幸福在哪里?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夏 ...

  • 王光海 | 湘西世界:沈从文的精神故乡 ——重读《边城》有感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其实我已读过几遍了,昨晚读完<边城>最后一句话后,心里依然有说不出的感觉,久久不忍释卷. 小说描写撑渡 ...

  • 王光海 | 爱我所爱 无怨无悔

    2017年8月21日.22日,思源实验学校全体教师在学校报告厅里进行了积极认真的政治.业务学习.张海栋主任,胡文静主任分别对老师进行了政治.业务培训.卢凯校长结合我校校情,总结了上一学年工作的成绩与不 ...

  • 王光海 | 因为坚持 所以出彩 ——记河南省第六届名师陈清波老师

    "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它有了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了退路,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有了目标--人生亦是如此."这段话对于陈老师来说就是他26年的从教生涯的最好注脚.1991 ...

  • 王光海 | 现代官场现形记——试评微小说《夏》

    现代官场现形记--试评微小说<夏> 文/王光海 由于社会对官场腐败的痛恨,描写官场生活.揭露官场贪腐的文学作品由来已久.先秦时期,<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与鼻祖,其中就有&l ...

  • 王光海 | 聚欢-----以文学的名义

    聚欢――以文学的名义 文|王光海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文学被日益边缘化.在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情怀,只是偶尔会被人们从美好记忆中打捞出来. 但在邓州,2017年的金秋十月 ...

  • 王光海 | 读张静老师《苏轼的月亮》有感

    读张静老师<苏轼的月亮>有感 文|王光海 在大自然中,月亮是最美丽.最可爱.最有浪漫色彩.最撩人情怀的物象.张潮有言:"月下听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 ...

  • 王光海 | 一路有你,一路前行——《花洲文学》明天更美好

    一路有你,一路前行 --<花洲文学>明天更美好     文|王光海   经历了春的灿烂.夏的葱茏.秋的丰盈,在这静谧安详的冬季,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聆听着新年的钟声,<花洲文学&g ...

  • 王光海 | 怀旧:我们的难舍情结

    怀旧:我们的难舍情结 文|王光海 昨天,读到了诗人翟文杰的<我把故乡弄丢了>:"村庄丢失了长满庄稼的田野/最后,村庄又被城市弄丢了/连同屋脊上的小兽和炊烟/河水弄丢了身边纤弱的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