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永远的鲁迅:你只看到他的毒舌,却不曾看懂他的深情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鲁迅。
对于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或斗士、勇士、先驱、导师……
他的文字如匕首一般插入敌人的心脏,
他的形象也少有例外的
须发直立、横眉怒目。
如此符号化的设定,
实在是让涉世未深的人想没有抵触情绪都难。
于是,好斗、多疑、不宽容
成了很多人学生生涯对其最大的印象。
尤其还有那句名言: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更让人觉得这是个刻薄的人。
也正是这种脸谱化的印象,
很多人在非必要情况下往往拒绝再读鲁迅。
除了程式化的敷衍,
对于认真了解这个人兴趣寥寥,
也许绯闻八卦除外。
甚至连余华都说:
他也是在36岁这年,
鲁迅在他那里,才终于从一个词汇回到一个作家。
鲁迅自己也曾经说过:
“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
敷衍一位历史人物,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
给他一个脸谱,
很不幸,他自己成了一个被简化的脸谱。
但如果你耐着性子,
回头再看他的作品,
认真地感受下他作为一个人的七情六欲,
也许你会发现,
他笔下的事,笔下的人,文字里的哲思,
依然鲜活,而他
不仅真的一直都在,
活得也比我们所有人更为鲜活而立体,
也更为深情。
01
没有人天生毒舌,
不过是更早看遍了世间炎凉。
鲁迅生于1881年,本名周樟寿,
因入了新式学堂,在当时算走了异路,
便舍了家谱中的名,改为周树人。
我们都知道他是经历了家道中落的,
他的祖父因参与考场作弊案,
被判“斩监候”,相当于今天的死缓。
因此事,家中钱财几乎散尽,
而他父亲也重病不起,
常年出入当铺和药店,
是身为长子的他,童年最多的写照便是: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年少的他早早看透世态炎凉。
因为凑不起上学的学费,
他上了不需交纳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
当时这是走投无路的人才会选择的一条路。
由于成绩优异,
他又被公派到日本留学,
于是有了又弃医从文的一段佳话。
期间,他收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
回乡后却发现等待他的是一场婚礼,
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朱安,
就此成了他的妻子。
“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他们这代人是刚刚接受爱情的一代人,
又是为传统道德影响极深的一代人,
他无力反抗,又不甘心屈服,
最终选择了消极以待,
二人终生都未同居过。
这一点也被很多人当作他始乱终弃的证据,
但不是当局人,不处在那在历史环境下
谁又有资格站在道德高点去指责呢?
02
最大的愿望,
是一个团圆的家。
鲁迅对母亲极为孝顺,
对兄弟极为友爱,
因为居长一直将家族的生存立命扛在肩头。
长久以来母亲的赡养费皆由他出;
对兄弟尤其是对二弟周作人,
接他去日本读书,启蒙他写作,
操办他的婚事,推荐他工作;
视侄子们为己出;
甚至为了不分开,全家团圆,
他还拿出积蓄加上卖了家中老房的钱,
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座空间极大的四合院。
一家老小都住在一块,
而负责大部分的日常开支的,也是他。
鲁迅在北京购置的四合院
只可惜,还是未能如他所愿。
因枕边风,周作人一纸断交信,
让先前的一切友爱、温暖、亲情,
在瞬间变成了粉末。
兄弟失和成了他婚姻失败外,
另一件对其打击至深的事件。
他渴望的家庭概念已经彻底瓦解,
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起来,
用冰冷的外表掩饰掉内心的炙热。
忍着屈辱,鲁迅搬出了八道湾,
将房子留给了周作人,
后又自己借钱买下一座小四合院,
安顿母亲和朱安。
03
有一件温暖的陪伴,
叫做爱情。
也正是在如此窒息的环境下,
他结识了许广平,
人过中年最终决定迈出了爱的一步。
“我先前偶一想到爱,总立刻自己惭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爱某一个人,但看清了他们的言行思想的内幕,便使我自信我决不是必须自己贬抑到那么样的人了,我可以爱!”
这一选择,透着苍凉的悲壮,
也带着雄浑的生命内驱力,
虽引起很多人的闲话,
却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快乐。
两人的爱情开始于书信往来。
第一封信是许广平写给鲁迅的,
信头称呼是“鲁迅先生”,
落款是“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当时鲁迅回信的称呼是“广平兄”,
落款“鲁迅”。
也正是这句“广平兄”让二人有了继续的书信往来,
然后有了一次次情感的升温。
到第七封信时,
许广平落款成了“小鬼许广平”,
慢慢地鲁迅的落款也成了“迅”,
高冷范儿十足,又带着说不清的爱意。
1927年,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
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
二人正式一起生活。
这时,鲁迅已46岁,
此后又到上海定居,
算是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04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作为师长,鲁迅又是极为慈和的。
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都曾受过他的帮助,
众所周知的萧红萧军就不说了,
当时有一个早逝青年美术家陶元庆,
曾和鲁迅有过照面,鲁迅很欣赏他。
在知道他去世后,
鲁迅伤感地向来人问着他去世的每一个细节,
他家里的每一个消息,
知道陶元庆喜欢西湖,
便拿出三百块钱,
让人在西湖边给陶元庆买块冢地。
有一个学者曾讲过:
近现代以来,所有的作家中,
唯有鲁迅一个人,
可以把他所有的言论、书信、文章作品
甚至日志印出来而不影响他的人格。
05
纵然认清生活的真相,
却依然热爱生活。
即使不讲文字领域的造诣,
鲁迅还是一个艺术天才。
民国初年,当他还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当小科长时,
曾被政府要求去设计中华民国国徽。
鲁迅和许寿裳、钱稻孙合作设计的中国民国国徽图样
中国最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延用一百年的经典校徽,
也是由他在1917年设计出来的。
而课本常见的那些他的作品的书籍封面,
也多是由他亲自操刀。
《而已集》封面
这只有自喻用意的猫头鹰,可称得上是中国书籍装帧史上的经典
死有分,活无常,鲁迅绘《朝花夕拾》插图
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
个个典雅蕴藉,同时又极有时代感。
他的书法融治篆隶,用郭沫若的话说:
“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
对收藏,也颇为痴迷,
终其一生,他收藏了图书、碑帖3800多册,
外国版画原拓作品2100多幅,
石刻拓片6000多种,共购入古钱币数百枚。
鲁迅藏山东汉代画像石拓本
他不是想象中的动不动横眉以对,
反而还自有一套很有情趣的生活哲学。
比如他写信会选用些极为雅致的笺纸;
每年都会看不少电影;
在他的日记中,
单是1934年,他就看了34部电影;
衣服穿着也很有讲究,
还有就是他标致性的发型、胡须,
这可是专门设计的。
他也不是生活中的苦大仇深,
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
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
“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
那种亲昵!那种仁厚与得意!
完全不像个德高望重的长者。
06
为什么执笔如刀,
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鲁迅一辈子喊着国事天下事,
对政治上晋身却无所求。
白色恐怖时期,
他还专门打听严刑拷打是什么滋味,
可见为了那些文字他是准备吃苦头的,
他的动机只为保留一个民族该有的风骨和良心。
有人说,优秀的作品应该传递四个方面的信息:
一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批判
二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揭示和扬弃
三是对人本身的存在和人性善恶的多维思考
四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看着那些如今依旧振聋发聩的文字,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觉得鲁迅该进入历史?
学生阶段,有三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名字,
如今的你,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小故事、小确幸,小生活、小情绪
古典君私语
每晚暖心上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