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房“深圳40年40本书”书单 之三
2020年15日,在坪山图书馆向学员发放结课证书。
下面是夜书房“深圳40年40本书”书单“四之三”——
21,《从两个蛋开始》
杨争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世纪之交,杨争光从陕西作家变成了深圳作家,大家都希望他能写一部深圳题材的长篇小说。2003年,《从两个蛋开始》问世,大家都说写得好,是杨争光创作新的里程碑,是新世纪中国文坛的美丽收获。我们这帮深圳人看了,也赞不绝口,不过免不了就要问:“大哥,来了深圳 ,怎么写的还是陕西农村啊?”争光大哥笑道:“不是写哪里就是哪里的作家。我如果不来深圳,写出来的小说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什么是深圳作家?那就是用深圳的眼光看世界,写世界。”我辈轰然称妙,从此逢人就说《从两个蛋开始》属于“深圳文学”。
22,《白话的中国》(上、下)
严凌君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二十多年前,深圳育才中学的严凌君老师,不满足中学生课堂人文读物的简陋与单调,自己动手编了一套书,且以此为教材联合同道在校园开课,命其名曰“青春读书课”。《白话的中国》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成长的岁月》《心灵的日出》《世界的影像》《人类的声音》等,可谓登高望远,气象宏大。莫言曾说:“假如三十五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了这套书,已然感到内心深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套书先是印行“试用版”,在深圳等城市流传。2003年,经大幅修订,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2018年,海天出版社推出珍藏本。
23,《北妹》
盛可以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96年,我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编发作者盛慧的随笔时,绝想不到区区几年之后,盛慧“退隐”,“盛可以”横空出世,长篇小说《北妹》震惊文坛。长江文艺版之后,很快有了台北版,后来又有了英国“企鹅”版,现在据说有十几种译本行世了。她是真的“可以”:从此一发不可收,长篇接连写了好几部。看《北妹》,我不仅看到一个外来妹在深圳的奋斗史、改变史,还看到与之相伴的阅读史、身体史。虽说岁月容易把人抛,因为有盛可以和一帮曾经将深圳“文学化”的作家,我们有了轻易进入流逝岁月的可能。
24,《深圳旧志三种》
深圳珍贵史料丛刊,含《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
张一兵校点,海天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1980年特区成立之前,深圳当然是有历史的,只是这部历史称之为“新安史”或“宝安史”更恰当。校点宝安旧志书的张一兵先生说:今天的深圳区域,即是1958年11月后的宝安全境;宝安县古代的方志,也就是深圳市古代文化文字信息的主要载体。而将《天顺东莞旧志》、《康熙新安县志》《嘉庆新安县志》合在一起,方能见出深圳古代方志的概貌。《深圳旧志三种》是移民到深圳的当代学者和出版者对宝安旧志的首次全方位摸查和大规模整理,其开拓之功,已然利于今人,更将惠及后世。
25,《1978-2008私人阅读史》
胡洪侠、张清主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把张清和我主编的这本《1978-2008私人阅读史》,放进“深圳40年40本书”书单里,我是一点也不心虚的,相反,我是非常理直气壮的。哈哈。这本书源于一个活动,即改革开放30年30本书评选,而这个活动,正是2008年深圳读书月的重头活动之一。我们不仅顺利评出了本来以为评不出来的“30年30本书”,还成功邀请到名满中国读书届的几十位大咖,采访了他们30年的读书历程,征集到了他们各自的“30本书”书单。这本书的名字诞生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同事的饭局上,后来成了许多书名灵感的“来源”。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私人阅读史”这个说法。这本书是人们观察中国改革开放30年阅读史乃至文化史的重要窗口,是深圳读书月对阅读史研究与写作乃至全民阅读领域的独特贡献。
26,《深圳读本》
感动一个城市的文字
姜威主编,海天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当年是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倡议、策划并请姜威出马编选的这本书。那时姜威身体健康,豪气干云,叱咤酒桌之余,到处“寻章摘句”,博览穷搜;更请各方好友帮忙,撷英采华,推选举荐。于是有《深圳读本》。深圳有《深圳读本》,是深圳的恩赐,是“读本”的荣耀,是姜威的奉献。定稿之际,姜威让我想几句“推荐语”印在封底上,我写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本划时代的大书,深圳是其中开天辟地的序言和光彩夺目的华章。而《深圳读本》,向您打开文学世界中的深圳大门。”一转眼,姜威病逝已近十年。两个月前动手筛选“深圳40年40本书”,第一批涌入脑海的,就有这本书。必须的!
28,《国家记忆》
美国国家档案馆首次中缅印战场影像
章东磐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深圳人常爱说自己做的事情是“国家战略的深圳表达”。按这个逻辑,这本书就称得上是“国家记忆的深圳呈现”。一帮深圳人,长期关注中缅战场,关注远征军。他们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了一批珍贵战场影像,于是不远万里,僧人取经一样地将上万张图片复制带回,然后精挑细选,整理成《国家记忆》出版。其实出书只是这个“国家记忆”行动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同名展览,在两岸多地展出,名副其实地震撼四方。
29,《深圳十大观念》
王京生主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正如有识之士反复申明的:深圳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最大贡献是创造、传播了一批观念;深圳的力量归根结底是观念的力量。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时,媒体和公众一起,回顾激情岁月中的金句,忆述铭刻在记忆深处的口号,经过几轮投票筛选之后,最终选出“深圳十大观念”。此书即是对十大观念的全新讲述和深度阐释。如今,“十大观念”也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经常出现在介绍深圳的文字里。许多城市都有自身精神的表述,但是能够提出一系列独特观念且能冠以城市名称以构成文化符号的,尚不多见。1978年以来,深圳人创造和实践了许多观念,而2008年,通过十大观念评选,深圳人创造了“观念的观念”。
30,《清晖集》
饶宗颐著,海天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入选理由:多年前有文章说:因为香港有饶宗颐先生,谁也不敢说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个话也许还可以接着说:因为深圳没有饶宗颐先生,所以深圳人对饶公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这种热情有官方的,有民间的,有学界的,有艺术界的,有南方人,有北方人的。如果说深圳人四十年间曾经对一个文化大家抱有如此持续的热情和持久的敬仰,那这个人非饶公莫属。饶公也对深圳高看一眼,书在深圳出,展览在深圳办,1980年代就给深圳博物馆捐过自己的书画,2017年深圳大学成立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他还亲自出任名誉院长。尤其不能不提的是:他是深圳读书月的特别顾问,是深圳读书论坛的开讲嘉宾第一人。1999年,深圳海天出版社出了他的《清晖集》。多年之后他还惦记着此书,出版社于是再接再厉,出了新版。2018年饶公去世后,深圳媒体连续多日载文悼念。饶宗颐先生和深圳的文化缘分可谓至巨至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