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31 所谓天妒英才 苏轼是这样理解的

徐苏31 所谓天妒英才 苏轼是这样理解的
与苏轼同赴湖州的两位旅伴,虽然相交尚浅,且是在苏轼盛名最旺时前来与他结交的,但在苏轼余生,却都成为死生可托的莫逆之交。
参寥和尚虽然是杭州人,但却是苏轼到了徐州后才真正相识的,往后苏轼几乎所有漂泊、困苦的时光中,都会出现他的书信、诗词和身影。
苏轼真正对这位比自己小六岁的方外诗僧有了好感,就是在此次江南之行。苏轼认为,参寥这个人身上优点太多,却不易为外人发现(参寥子有不可晓者):学问太大、文笔上的思辨能力太强、一眼就能发现朋友身上的缺点、外表枯瘦而内心强大。
(辩于文而讷于口,外尪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
秋溪山舍图    清 罗牧
另一位旅伴秦观,后来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比苏轼小了整整一轮,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
从秦观流传下来的诗词中呈现出来的标签是多愁善感,但从苏秦之交中的一些文字中,我们却看到了
苏轼眼中顽皮的大侄子,秦观眼中慈祥的老uncle。
就在三人赴湖州的路上,秦观发现老uncle有点儿耳背,交流时有不畅,便拿这事儿吐槽苏轼,苏轼也不气,反倒写了首诗,借此事又发了一通感慨。
对于耳背,苏轼倒认为不失为一件好事。佛家认为,“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人生贼病,其中的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即为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对影着色、声、香、味、触之五境,五根五境都包含在五蕴之内。
现在好了,人生未半百,先除一病根(耳根),岂不是好事一桩?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仿巨然夏山图   清 王翚
苏轼是不能发感慨的,一发感慨,就是金句。在朋友和粉丝眼中,是金句,可在敌人和御史们的眼中,就成了罪证。
这个毛病,苏轼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在此诗中就自嘲——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口业,一指诗词创作,但联系到此诗中关于“五蕴”的禅意,这里当指佛教语境中的口业,即妄言恶口。
这诗债总是要还的,还债总是要加利息的,只是这利息太高,直接化做了百余天的酷刑与大狱。
原诗附于文末,自赏。
山水   元 曹知白

欢迎关注:无犀之谈

离开无锡,离湖州越近,苏轼的兴致越淡,原因倒不是苏轼抵触工作,而是想起五年前离杭时在湖州的那一场大欢愉。
当时,杨绘、张先、陈舜俞、李常、刘述,加上苏轼,站在新党对立面的六位好朋友,在湖州对酒当歌,数日不散。
此刻,当年的西阁名臣,如今天各一方,甚至阴阳两隔。
张先(子野)和陈舜俞(令举)此时已故,苏轼触景生情,在正式上任前专往亡友陈舜俞的故乡秀州(今浙江嘉兴)拜祭。
陈舜俞于熙宁九年(1076)辞世,享年不过五十岁,他和苏轼、苏辙同为仁宗朝四十一年间仅有的十五名制科榜中人,堪称学霸中的学霸,精英中的精英。
更难得的是,陈舜俞的人品学术俱佳,苏轼不解,如此大才大器,却不能为国之栋梁,一生不受重用,直到死前六年,还只是山阴知县。时值新法推行,他怒而辞官归隐,著书立说,一生郁郁不得志。
在秀洲白牛村陈舜俞墓前,苏轼哭祭亡友,并撰祭文。
一个多世纪后,苏轼后世最著名的粉丝之一陆游对这篇祭文的评价极高,认为苏公一生写过约四十篇祭文,这是情感最真挚、令读者最感哀伤的一篇。(原文附于文末,自赏)
在这篇著名的祭文中,苏轼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于“天才”与“人用”之间常不能融的迷茫:天公既然为人间降下了这样的人才,才又不给他以用武之地,难道说,陈公之逝,是因为人间再没有他可以施展才华的位置,天公只好又将他收到天上去了吗?
(将天既生之以畀斯人而人不用,故天复夺之而自使耶?)
这样的自问,或者可以理解为他对亡友早逝的自我疏解,同时,对于时局已经出离愤怒的无奈。
湖州十八景图    明 宋旭
元丰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湖州城中,苏轼,来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次蕴秦太虚见戏耳聋
君不见
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祭陈令举文
呜呼哀哉!天之生令举,初若有意厚其学术,而多其才能,盖已兼百人之器。既发之以科举,又辅之以令名,使取重于天下者,若将畀之以位。而令举亦能因天之所予而日新之,慨然将以身任天下之事。夫岂独其自任,将世之士大夫,识与不识,莫不望其如是。是何一奋而不顾,以至于斥。一斥而不复,以至于死。呜呼哀哉!天之所付,为偶然而无意耶?将亦有意,而人之所以周旋委曲辅成其天者不至耶?将天既生之以畀斯人而人不用,故天复夺之而自使耶?不然,令举之贤,何为而不立?何立而不遂?使少见其毫末,而出其余弃,必有惊世而绝类者矣。予与令举别二年而令举没,既没三年,而予乃始一哭其殡而吊其子也。呜呼哀哉!
预告
《重新认识苏东坡》之《徐苏篇》,自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苏轼抵彭城上任始,至元丰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苏轼抵湖州任止,期间徐州抗洪、黄楼聚友、南下旅途,共录文三十一篇。
苏轼人生上半场中最后的好时光,至此结束。
明日开新篇,是为《乌苏篇》,诚如篇名,乌台诗案始末。
我猜,这可能将是我最艰难的一段写作经历。
艰难的事,不在笔下,而在心上。
但想到那个即将破茧成蝶、凤凰涅槃、黄州突围、羽化成仙的苏东坡,一切,也就释然了。
(0)

相关推荐

  • 《百家讲坛》苏轼 (二) 自古英才出少年

    苏轼是一位曾经高居庙堂之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生活随性.个性洒脱.不拘一格的普通人,既可正襟危坐,郑重其事,又可嬉笑怒骂,挥洒自如,而其中诙谐幽默的各种故事,最为后人津津 ...

  • 徐天送诗一首

    王尚文老师给徐天送发微信,"上午接受央视记者采访,讲语文教育,讲了约三个小时,看来反映不错,就是感到太累了!". 天送赋诗一首 闻央视访王师有感 2021年3月17日 老夫聊发少年 ...

  • 徐苏07 兴建黄楼,苏轼触怒楚霸王?

    据说,苏轼在动了兴建黄楼的念头之后,却发现建筑材料有限.恰好,徐州府衙内有一座几乎废弃的厅堂,古传是项羽所造,名曰霸王厅,多少年来无人敢进入,坊间谣传"动者必祸降之于身",久而久之 ...

  • 关于天妒英才 苏轼的理解是这样的

    关于天妒英才 苏轼的理解是这样的

  • 徐苏02 苏轼问:明月几时有?苏辙答:孤帆水驿照离忧

    徐苏02 二苏别离意难平 水调歌头再中秋 苏辙因南京(商丘)任期未至,更愿在徐州多陪哥哥几日,这一停,就是百日有余,从四月下旬,停到了当年的中秋. 尽管公务繁忙,苏轼仍尽量找出时间与弟弟相处,珍惜这难 ...

  • 徐苏13 月老苏轼 嫁了侄女娶孙媳​

    徐苏13 月老苏轼 嫁了侄女娶孙媳 苏轼在徐州期间频繁结交青年才俊,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与王蘧.王适两兄弟的情谊. 苏轼比王氏兄弟年长近二十岁,是父辈人物.他尤其欣赏王适的人品,认为他贤达文雅,朴实厚重, ...

  • 徐苏21 ​苏轼的仕途,到底是坎坷还是平步青云?

    徐苏21 苏轼的仕途,到底是坎坷还是平步青云? 从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赴徐州任,到元丰二年(1079)三月收到朝廷调至湖州的诏书,苏轼在徐州一把手的位置上还没有做足两年. 回顾苏轼近二十年 ...

  • 徐苏23 苏轼:我好舍不得徐州……可是我好想离开徐州​

    徐苏23 苏轼:我好舍不得徐州--可是我好想离开徐州 对于历史人物,中国人有一个特别不好的认知惯性. 其实,每个历史人物,其实就像我们这些平凡而自信的普通人一样,都是由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细微动向 ...

  • 徐苏24 苏轼突然被从徐州调走的真相,只有一个​

    徐苏24 苏轼突然被从徐州调走的真相,只有一个 苏轼离开徐州启程赴湖州时,在<江城子·别徐州>一词中离别不舍之情甚浓,却隐藏了他对于下一站的目的地湖州,早已经心驰神往之的心路历程. 这其中 ...

  • 徐苏25 关于退休退休,苏轼喋喋不休

    徐苏25 关于退休退休,苏轼喋喋不休 离开徐州,赴湖州任前,苏轼先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与苏辙小聚,一路上,他骑在马上给弟弟写了五首诗. 原诗附于文末,自赏. 前三首记录了徐州两年的心路. 苏轼回 ...

  • 徐苏26 苏轼也会羡慕别人家的子孙啃老?

    徐苏26 苏轼也会羡慕别人家的子孙啃老? 徐州城南两百里 北宋名园在眼前 北宋流传至今的诗词中,有大量关于灵璧张氏园亭的内容. 曾巩曾写过三首赞美此园的诗作,"汴水溶深带雨流,黄花艳艳亦迎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