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脐疗法治疗前列腺痛的临床观察
目前国内外对前列腺痛的治疗方案主要有:α1-受体阻滞剂 (如特拉唑嗪) , 平滑肌松驰剂 (如黄酮哌酯) , 止痛剂, 心理治疗等。笔者运用中药敷脐疗法,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参照目前国际通用的1995年美国NIH分类法的诊断标准[2], 选取我院男病科门诊确诊的前列腺痛患者132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6岁;病史3个月至8年, 平均2年3个月。
1.2 分组方法
将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72例为治疗组, 6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和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7年) 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将其分为四个证型, 其中:湿热下注型12例 (16.7%) , 气滞血瘀型26例 (36.1%) , 肝肾阴虚型28例 (38.9%) , 肾阳虚型6例 (8.3%)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脐疗法, 主方为:炮山甲、地龙、制乳香、制没药、川牛膝、制香附、青皮。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酌情加减, 湿热下注型:主方加黄柏、蒲公英、败酱草;气滞血瘀型:主方加赤芍药、桃仁、元胡、川楝子、橘核;肝肾阴虚型:主方加枸杞、山萸肉、龟板、川断、何首乌;肾阳虚型:主方加仙灵脾、蛇床子、川断、杜仲、益智仁。
将中药粉碎成粉状 (乳香和没药不易被粉碎, 须同其他中药混合在一起粉碎) , 过80目筛, 以1.5%氮酮调成糊状, 做成直径5 cm、厚约1.5 cm大小的药饼, 用75%乙醇消毒脐部及脐周10 cm范围, 将药饼置于脐上, 用胶布固定。有胶布过敏史者可用纱布包裹药饼, 然后用绷带固定于脐部。每24 h换药1次, 10 d为1个疗程, 连续3个疗程。
对照组用特拉唑嗪 (高特灵) 每天2 mg, 黄酮哌酯200 mg, 口服, 每日3次, 连服30 d。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2]
痊愈:主诉症状完全消除;显效:主诉症状明显减轻;有效:主诉症状减轻或部分症状减轻;无效:主诉症状无变化。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
3 讨论
脐疗法是一种传统的祛病强身方法, 属于经皮肤黏膜给药的外治法, 历来受到医家重视。现代医学认为, 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的闭合处, 脐周的毛细血管网十分丰富, 且表皮角质层薄, 屏障功能较弱, 便于药物渗透、吸收入血;进入脐周静脉血液中的药物只有很少部分经过肝脏。因此, 药物成分进入体内后的生物利用效率较口服等给药方法更高。
脐在经络学中是一个重要穴位, 称为神阙, 又叫气舍、维会, 是任脉要穴。任脉为“阴经之海”, 与督脉相表里, 共理人体诸经百脉。脐又为冲脉循行之域, 而冲脉为全身“经脉之海, 任、督、冲三脉经气相通”, 由此可见, 脐与人体全身的经脉相通。
从前列腺所处的解剖位置分析, 与绕阴器的足厥阴肝经、起于小腹内, 下出于会阴部的督脉、任脉以及由下肢行至长强穴与督脉交汇的足少阴肾经均有密切的联系。因而, 脐部给药可使药物快速、直接地到达病所。
前列腺痛的发病与其所处的解剖位置有关。前列腺位于盆腔底部, 极易受到身体的压迫, 且前列腺的血液供应丰富而血液的回流并不通畅, 要通过许多细小的静脉丛才能流入到膀胱下静脉, 最后汇入到髂内静脉, 所以回流阻力较大, 易发生充血水肿, 导致疼痛的发生。
中医认为前列腺痛的病因, 或为寒湿侵袭下焦, 经络受阻不通, 或寒湿郁久化热, 湿热蕴结于膀胱, 致经络阻滞, 或因外伤、久坐、嗜食辛辣, 或房事不节, 致前列腺充血水肿, 血液循环不良, 经络不通, 不通则痛。所以, 其治疗应以活血通络为主。主方中地龙、炮山甲通经止痉, 川牛膝通经导瘀, 制乳香、制没药散瘀止痛, 香附、青皮疏肝、理气、止痛。诸药合用, 共奏通络止痛之效。
中药中的许多有效成分往往是大分子结构和水溶性的成分, 这些成分不易透过皮肤。单纯中药经皮给药, 主要依靠配方或药物中的芳香成分促使药物透皮, 效果较差, 起效不够快或不稳定。氮酮本身无色、无味、无毒、无刺激、易溶解, 对亲水性或疏水性药物均有增强透皮吸收的作用。故在配方中调以氮酮 (AZONE) 能使角质层的类脂质产生不规则排列, 增强角质层的流动性, 并可使毛囊口扩张, 有利于药物通过角质层, 增加药透速度和疗效[3]。
前列腺痛常虚实夹杂, 标本同病, 治疗时间长, 需要长期服药, 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 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而中断治疗。脐疗法则有以下优点: (1) 方法简便, 容易掌握; (2) 安全, 毒副作用小; (3) 药效快速, 持久, 稳定; (4) 用药量少, 费用低廉, 患者乐意接受。脐疗法对治疗前列腺痛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秦云峰.前列腺痛中医病因病机辨证的再认识[J].男科学报, 1999, 5 (4) :239-241.
[2]中国中医学会男科学会前列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类前列腺炎综合征诊断疗效标准 (试行稿) [S].男科学报, 1999, 5 (1) :55.
[3]贾一江, 庞国明, 府强.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