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老照片,揭露百年大连的真实面目
大连市,辽宁省辖市,别称滨城。
大连这个名字,来源于“大连湾”。1880年,李鸿章在军港建设方案的奏折中,就提到了"大连湾"。
还有一个说法是,“大连”是“达里尼”的音转。“达里尼”在俄语中是“远处”的意思。据说大连沦为俄国租借地以后,沙皇尼古拉将此地命名为达里尼。后来日本侵占此地,在1905年2月始称这座城市为大连。
解放后,1949年,大连与旅顺合称为旅大市。而后的1981年,改称大连市。
早在6000年前,这片土地就被开拓。因为大连与山东半岛地理位置上联系紧密,所以山东地区的文明对大连影响甚深。
大连曾屡次逢难,沙俄曾强租大连,日本在旅顺造下的罪孽也举世皆知。
然而,大连走过了风雨,如今是“浪漫之都”“足球城”。
让我们看看它的旧照,看看它的历史。
本文作者:顾返予;审核:陈少鹄
金州城,城墙高耸,远处群山绵延。
金州城墙下,有人在进行纺织。
清末旅顺口的北洋舰队船只,甲午中日战争时将全军覆没。
1886年的北洋海军旅顺鱼雷营。
1894年,李鸿章阅兵。
阅兵时邀请了英国、法国、俄国的海军要员参观。
阅兵仪式。
1894年,日军的船只在花园口登陆。
日军在庄河花园口南部盖子头登录,给大连人民带来灾难。
1899年被沙俄强租的旅顺口。
沙俄统治大连时期,人们活在贫苦和恐惧之中。
清末的旅顺口,此时中日甲午战争还未发生。
日本桥。1899年始建,为俄国街木桥。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大连,将这座桥梁用钢筋混凝土重塑,称为“日本桥”。大连解放之后,这座象征着殖民耻辱与苦痛的桥被改名为“胜利桥”。
桥下的火车轨道。
桥上的行人与马车。
1903年,大连的冬日冰雪覆盖,马车在小心行驶。
1903年的市区北郊。
1904年俄罗斯的入口处,很多人驾着马车,拉着货物。
1906年的大连鱼市场,鱼的类型和数量都很多。
这是一个小型工厂,墙上挂着的是手工打成的铁锅。
乡村人用的筐篓,大多是从人工编织店里面买来的,或者自己编。
1907年建立的小学。来这里上学的孩子家庭非富即贵。
1909年的大连邮便局,日俄战争期间,大连的电信业发展。
1909年的大连电化局外面,电线十分多。
大连电化局内,电话交换台前,工作人员都很忙碌。
1909年建成的有轨电车线路。
1910年,日本给满铁要员准备的汽车。
1910年的大广场,也就是如今的中山广场,面积很大。
1911年的大连湾无线电信局,通信杆子十分高。
1911年的市区西南郊。
石道街,路是土路,有很多石子。
1914年的金州街景,并不是很繁华。
1915年的小岗子,,路旁有卖茶的铺子,妇女抱着孩子。
1916年的大连中山广场,房屋众多,广场很大。
1916年的三县通街景,道路开阔,可以看见电线。
20世纪20年代的飞机,这是由日本航空输送株式会社开通的,从大连到日本、大连到中国各地的航线。
1923年大连邮便局的人在工作。
1925年的水坝。
1928年建成的港湾桥,车水马龙。
常盘通街上的电车。
大连市内,有人拉车载人。
马车旅店,载人的马车夫们来这里休息。
大连街头不仅有马车,还有人力车,更高级。
20世纪30年代的市区东南郊,房屋挨挤,有一辆车在公路上行驶。
1933年的浪速町商业街,十分繁华,车来车往。
1934年的大连市区,房屋众多。
1935年的大广场,比之前要整洁得多。
1936年的海港,船只众多。
1937年的浪速町,两边架着电线杆。
1937年,由日本人修建的大连火车站。
1938年的大连信浓町街景,电线横在天空,两旁有两三层的楼房。
20世纪30年代的大连街上,有很多日本风格明显的店铺,还有很多日本人。
大连的正月里,人们会举行祭典。
街头有人在耍猴,现在很少见了。
冬日里,有人会凿开冰面获取贝类。
大连的街头,穿着不一样的人在同一个摊子前面吃小吃。
每年的春秋,人们都要祭祀孔庙。
丰收时,人们在打谷子。
两人在用工具使花生壳脱落。
建国初的大连湾家派出所民警。
20世纪50年代的大连电车工厂。
1953年的大连英华坊小学学生在大连工业博物馆参观。孩子们对这些很感兴趣。
1953年,大连海运学院架势系的学生在学习掌舵,女孩子们扎着当时流行的双马尾辫子。
20世纪60年代的大连搪瓷厂库房中,两名员工正在检查搪瓷质量。
20世纪60年代,大连的货运站内,一名工人正在安装刹车盘。他的衣服上还打着补丁。
20世纪60年代,大连劳动公园五一塔下的小女孩,穿着干净,是新中国的未来。
20世纪70年代,孩子正在模仿大人唱戏。
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渔港码头,人们在忙碌,其中还有帮忙的孩子。
1978年,售货员正在用绳子捆扎瓶子,以此打包。
1978年,全家老少围着电视。当时电视对于农家人来说,是一件稀罕物。(薛家玺/摄)
1980年的大连交警,正在指挥交通。(高维恩/摄)
20世纪80年代的大连虹霓电影院,电影当时很受欢迎。
20世纪80年代的婚礼,还有人在录像。
1982年,大连寺儿沟地区,有市民在排队接水喝。
1984年,大连劳动公园北门自行车停车场,当时的自行车很多,是大多数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高维恩/摄)
1988年的大连国际服装节,女孩子们穿着色彩鲜艳、款式不同的衣服。
1989年,女孩子们在跳绳玩。
1990年,邮品交易市场。当时很多人们喜欢收集邮票。
1999年,酒吧里的年轻人带着鬼面具,准备参加“鬼节”活动。
百年大连,风雨兼程。以往百姓的痛苦与贫穷,今日已经看不见,如今的大连,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