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获茅盾奖,作协书记气的拍桌,陈忠实:终于不用养鸡了
巴尔扎克说: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白鹿原》的卷首引用的就是这句话,所以说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而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也是个漫长的过程。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西安灞桥西蒋村。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当时普通农民不一样的是,陈忠实的父亲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懂打算盘和写毛笔字的人。
所以陈忠实的父亲在对于孩子的培养方面也是毫不含糊,他希望孩子可以走出这个贫穷的乡村,走到城里,可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不用像他们这一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所以即便家庭十分困难,父亲还是让陈忠实继续读书,在父亲的支持下,陈忠实顺利的读到了高中。
但是很不幸,由于当年的招生名额大大缩减,陈忠实高考落榜了。没有办法的陈忠实只好回到了家乡,回到那个他长大的村子里,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成为教师后的陈忠实便开始了一成不变的教育生活,但是他不甘心一辈子这样继续下去。于是他白天在学校里教孩子们知识,晚上回到家里就开始进行写作,开始他只是写一些短篇的小说,但也一直没有写出什么名堂。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的春天,他的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河》,发表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后来《信任》获得了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陈忠实的文学之路终于有了点小小的成就,他格外兴奋!
但是陈忠实并不仅仅只是想写短篇小说,他的梦想是写中篇和长篇小说,所以他说:
“我要创作一本死了以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作枕的书。”
于是他的作品也从短篇小说渐渐的转为中篇小说,并在1986年完成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
但是44岁的陈忠实并不满足,他觉得,自己写了十几年小说,却没有写出一部硬气的大作品,特别不甘心。所以他精心准备数年,又历时6年完成《白鹿原》。
这本书一共50万余字,是以陕西中关地区的白鹿原里白鹿村为背景,故事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变化。
陈忠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光查阅和准备资料就用了2年,资料堆满了一个房间。阅读和写作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那一段日子,根据陈忠实的回忆说过得很节约。
但是为了文学的创作,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陈忠实豁出去了,他义无反顾,放手一搏。并和妻子约定:先写书,如果不成,就去养鸡。
于是陈忠实开始了《白鹿原》的创作之路,1991年腊月25日下午,陈忠实为《白鹿原》划上了最后一个标点符号。
在《白鹿原》写完后,他马上寄了一份给人民文学出版社,随后就是焦急地等待回信。
几天后,陈忠实收到一封薄薄的信件,署名是《人民文学》,在收到信件的那一刻,陈忠实高兴的喜极而泣。
因为他知道这一次他成功了,于是他兴奋的大叫起来,这就吓坏了他的妻子,赶紧跑过来看他,陈忠实对妻子说:以后可以不办养鸡场了。
是的,他不但不用办养鸡场了,而且以后还能继续走在文学这条路上了。
1992年的时候,《白鹿原》在《当代》上连载,陈忠实想买一本看看自己,但被告知已经卖没了,这让他很高兴。
更值得一提的是,《白鹿原》在1995年获得全票,以绝对优势入围了茅盾文学奖的初选,但当时也有人对这本书看法不同,当评委会办公室主任陈建功向中国作协书记翟泰丰汇报这件事的时候,翟泰丰气得拍了桌子。
为了让《白鹿原》落选,翟泰丰请了很多泰斗来当评委,但是没想到的是老评论家陈涌第一个发言,肯定了《白鹿原》,有了这么一个带头的,大家也纷纷赞成。
1997年,《白鹿原》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而《白鹿原》自从问世以来,销量一直稳增不降,教育部将《白鹿原》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著名学者范曾称《白鹿原》:
“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当代作家雷达:
"我从未像读《白鹿原》这样强烈地体验到,静与动、稳与乱、空间与时间这些截然对立的因素被浑然地扭结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异的魅力。"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先生说: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读完这本史诗之后,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感觉自己做了一场“历史之旅”,在久远的岁月里让你意外的获得消闲之感,把你早有准备的庄重和沉重可以得到消除,因为你完全可以不用认真对待这一切。
而陈忠实一生都在文学的道路上,有评论家说:相较路遥和贾平凹,陈忠实年龄大,人老成,天分相对较低,他的成功主要靠苦心、苦功、苦力。
但是他还是成功了,《白鹿原》深受大众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更是对其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可以说《白鹿原》是陈忠实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垫头作枕的书,而陈忠实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相信读过《白鹿原》后,你会觉得这本书的魅力,也会跟陈忠实先生一样,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