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隶书第一人:晏袤
晏袤,南宋时人,临川文港人,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的四世孙, 著名书法家,宋代隶书的代表人物.
晏袤在绍熙年间(1190-1194)曾任职陕西褒城,后于庆元年间(1195-1200)调任四川南郑县令, 在开禧年间(1205-1207)升为雅州知州.所到之处,广传教化, 兴修水利,尽职尽责,不过他为后人熟悉的并不是他的政绩,而是在书法方面.
褒城有一个隧道叫石门, 这是用古代原始攻凿山石的办法“火烧水激”凿成的我国最早的人工隧道. 自东汉以来,过往的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这样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其中的精华是著名的“石门十三品”. 在这“石门十三品”中,便有“三品”出自晏袤之手,这就是《鄐君摩崖释文》、《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和《山河堰落成记》.
《鄐君摩崖释文》是楷书作品,在绍熙五年(1194年)刻. 绍熙四年(1193)因为雨水冲刷, 刻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显露出来。晏袤发现后非常兴奋,于是在原摩崖下方另刻了一方摩崖,即将这方汉代摩崖初次发现的经过情况,以及原刻文字的内容加以注释,考古学家称之为《鄐君碑释文》摩崖。
《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是晏袤将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六年(270)刻的《潘宗伯、韩仲元造桥格》和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刻的《李苞通阁道》两方摩崖阐文释义, 于庆元元年(1195)中秋, 用楷书刻于石门南口外右侧崖。
《山河堰落成记》又名《重修山河堰碑》, 绍熙五年(1194)刻于原在石门洞口南右侧崖际,是石门及其南北山崖的104种摩崖中最大的一块石刻。杨震方在《碑帖叙录》述:“(《山河堰落成记》)宋绍熙五年(1194)刻,在褒城,今陕西勉县,摩崖刻,晏袤书,隶书十六行,行九字,字大六寸许;笔法徒《鄐君碑》出,以校晏袤书《石门题记》二则,笔意相似,故知为晏书无疑。”此外晏袤为纪其筑堰成功而作的《山河堰赋》,赋序很长,现今正文残存《八琼室金石补正》之中。
晏袤的这三件作品中,以《山河堰落成记》境界绝高,最能代表他的艺术成就,被推为宋隶杰作,其结体开张,气息雄阔,用笔横细竖粗,撇捺波势的放纵,是汉代摩崖隶书体的传薪,又具有宋人笔法的生动流畅。清人欧阳辅《集古求真》谓:“宋人隶书,当以晏袤为第一,此记雄厚生动,具有汉人遗意,杂置汉碑中,几难分别。”但其价值与意义目前尚有争议,未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理解。
晏袤除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之外, 还对其祖晏殊的《类要》进行了整理。 《类要》是一部大型类书.,有着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今仅存的三十七卷。《四库总目提要》载:“据其四世孙知雅州袤进书原表,则南渡后已多缺佚,袤续加编录,於开禧二年上进。故今书中有於篇目下题四世孙袤补阙者,皆袤所增,非殊之旧矣。”可见晏殊的《类要》得益于晏袤重新整理,才得以流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