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五)-山东历史文化展(史前)

《山东历史文化展》是配合山东新博物馆建成开放而精心制作的大型地方陈列,该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史前、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三大部分。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以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脉络清晰,说明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反映这一时期的文物展品,从远古蛮荒到定居农业,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工艺精湛的玉器,从简单的粗制陶器到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以各种角度映照出当时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山东地区辉煌的史前文明。

前言

沂源猿人生活场景复原。

凿辟鸿蒙-旧石器时代的山东。

沂源猿人

1981年9月18日,沂源县文物普查人员在此山石灰岩裂隙中发现了猿人头骨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山东省博物馆等权威机构鉴定,为旧石器时代的猿人化石,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同时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并命名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遗址首次出土了一块头盖骨,后又出土了六颗牙齿、一块肱骨、一块肋骨、一块股骨和两块眉骨。伴随出土的有肿骨鹿、李氏野猪、巨河狸、虎、鬣狗等更新世中期常见动物骨骼化石。经鉴定头骨包括有大部分顶骨、部分枕骨和额骨。专家鉴定,为两个猿人个体。后又经发掘,发现两颗猿人牙齿化石,与首次发现的猿人牙齿一致。

头盖骨化石。

牙齿化石。

更新世中期常见动物骨骼化石。

文明曙光 -- 细石器时代的山东。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 山东近古居民开始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即“中石器时代”或“细石器时代”。其重要的文化特征是细小的打制石器,开始出现磨制石器。细石器文化遗存主要发现于临沂沂河和沐河流域,已发现140多处。这些遗存不仅填补了山东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的历史空白,同时也填补了我国细石器文化地理分布上的一个空白。

细石器(一组),细石器时代,郯城马陵山采集。

石器呈不规则方形,有明显使用痕迹。

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这种石器长度大多在2—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作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作复合工具使用。与其他石器制作技术相比,细石器工艺要求制作者具有清晰严谨的技术设计以及娴熟精湛的操作技能,反映出石器打制技术前所未有的进步性与复杂性。

山东细石器遗存分布示意图。

辉煌东夷 -- 新石器时代的山东。

东夷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山东土著居民 -- 东夷人创造的史前文化,经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了完整的史前文化体系。这一文化序列具有先后继承的关系。距今8500年开始,东夷人在生产工具制造、玉器制作、陶器制作、铜器冶炼、纺织业、酿酒业、雕刻镶嵌工艺、陶文、龟卜、原始八卦、原始历法、原始医学等诸多方面创造了灿烂的业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远古传说。龙山文化城址的出现,表明了龙山文化早期开始, 山东 地区已经进入了部落方国即早期国家的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在东夷族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部落首领有太昊、蚩尤、少昊、大舜等,各部落主要以鸟类为图腾。

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是目前山东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淄博临淄地区齐陵镇后李官庄村西北500米处的台地上。后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该时期的陶器和骨器。

山东后李文化重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后李文化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整个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脉络也从此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大约8000年之前,东夷人使用的三条腿儿炉灶。

石磨盘、石磨棒。这组石磨盘、石磨棒,器形完整,为砂岩质,石磨盘长82厘米、头宽34厘米、尾宽28厘米、头高18厘米、尾高8厘米,石磨棒长46厘米、直径7.5厘米。截止目前,在发掘的其他西河时期的遗址中,均未发现器形如此巨大的同类石器。

陶猪、陶兽首、陶猪。

陶兽首的两只大眼、类似猪鼻子的造型、撇起的嘴,脸上布满的小洞,兽首造型让人忍俊不禁。同款造型的还有陶猪,与现在饲养的家畜没太大不同,圆长的身子、小小的眼睛,还有独特的鼻子。二者均为夹砂红褐陶,面部由管状物戳刻而成,双耳用手捏塑。

陶釜,盛器,夹砂黄褐陶,大口,卷沿,尖叠唇;深圆腹,下腹内收,尖圜底。后李文化(距今8500~7500年左右),山东章丘西河遗址出土。

陶盂。盛器,夹砂黄褐陶,后李文化,山东临淄后李遗址出土。

陶罐,盛器,夹砂红褐陶,局部呈灰色。敛口,圆唇,鼓腹,矮圈足,腹上部饰两个对称贯耳,双耳两端饰泥饼蜂窝戳印纹。

陶匜(yí)形器,水器,夹砂黄褐陶,形体似匜。方唇,叠沿,敞口,短流,唇外缘饰一周锯齿纹,流口对侧有一桥形提梁把手。后李文化,山东章丘西河遗址出土。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

模拟7000年之前,工匠们制作陶器的场景。

展柜局部。

山东北辛文化重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红陶折腹鼎,炊煮器,侈口折腹。北辛文化(距今7500~6100年左右),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猪嘴形陶支座,支座,夹砂灰陶,形似猪拱猪。北辛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红陶壶,水器,夹砂红陶,肩部有两环形耳。北辛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

因首先发掘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陆续发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式确定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600年左右。迄今已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有600处左右,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苏皖北部,西至河南 省黄河以南的周口 、许昌 、驻马店 、信阳 、平顶山和洛阳等地。大汶口文化的发现,解决了龙山文化的渊源问题,又把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向前延伸了2000年之久。

山东大汶口文化重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红陶兽形壶,盛酒、水器,夹砂红陶。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器表磨光,整器涂红色陶衣。动物造型,形体肥硕,背装提梁,后身置筒状注水口井与兽嘴从功能上相对应,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灰陶镂空器座。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

器物底座,泥质灰陶。分承托和高圈足两部分。高圈足饰六层编制纹饰孔。其一、四、五层圆孔的未衔接处记得有菱形纹。

八角星纹彩陶豆,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食器。口颈26厘米,足径14.5厘米,通高28.4厘米;泥质红陶,豆盘为圆唇斜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腹和圈足部位涂抹了一层深红色陶衣,斜口沿面绘白色彩地,其上用褐、红等彩色绘出半月形与若干竖线段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之上绘五个方心八角星状纹样,各八角星之间同样用两列白彩竖线段间隔;圈足部位绘两圈褐色彩带,彩带之上用白彩绘贝形纹样。八角星纹是山东新石器时代典型的图案纹饰,堪称我国彩陶艺术珍品。

展柜局部

左侧:

上排:单孔石斧,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600年),1959年 泰安 大汶口遗址出土。工具,双面刃

下排:石纺轮,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600年),1959年 泰安 大汶口遗址出土。

右侧:单孔石斧,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600年),1959年 泰安 大汶口遗址出土。工具,双面刃

骨针一组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彩陶、白陶、黑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质比以前更加细腻,器物制作方法仍以泥条盘筑法为主,间有手工捏制,晚期出现轮制法。器型主要有鼎、盂、豆、尊、钵等,器物以圈足器和三足器为多,带把手器耳和器盖得也较常见,其中钵形鼎、背壶、圈足高柄杯等为大汶口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器物。  

上排:红陶背壶、灰陶壶、灰陶背壶。

下排:黑陶罐、竹节纹黑陶尊、灰陶罐。

镂刻灰陶豆,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600年),1978年 泰安 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器,灰陶,侈口,鼓腹,腹部饰圈纹,高足上饰镂孔。

后排:红陶三足钵、红陶圜底盉、红陶钵、红陶三足碗。

前排:红陶盖、红陶双联鼎

红陶双联鼎

展柜局部

黑陶镂孔豆,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

该器由钵形器及高圈足两部分组成,由菱形镂孔纹组成了倒置陶尊形的圈足。

展柜局部。

白陶鬶(guī),大汶口文化,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水器,鸟喙形流,扁圆腹凸出饰凸弦纹一周,整器质地细腻,陶色洁白。

橙黄陶袋足鬶,大汶口文化,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水器,器身由三袋状足代替,其中一足的背部呈宽带扳。该器造型独特,这种以足代腹的鬶在同期文物中尚不多见。

实足灰陶鬶

大汶口墓葬资料反映的社会生活状况

大汶口遗址于1959、1974和1978年分别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清理了墓葬179座。墓葬排列有序,成组分布,延续的时间相当长,表明在较为发达的原始农业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已经过着长期的定居生活。

墓葬中发现大量的猪头骨及猪下颌骨,即是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以养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发达。

墓葬中出土大量陶器、以及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的玉石器、骨角牙器等随葬器物,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原始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数量有明显的差别,少者一两件,多的可达近百件。这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观念已经产生,社会成员在财富多寡、地位高低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差别,人类正朝着文明社会的门槛大踏步迈进。

神秘的骨、角、牙雕。

大汶口文化时期骨、角、牙器的加工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审美角度,都代表了 中国 新石器时代骨、角、牙制造业的最高水平。镶绿松石骨筒把我国工艺品镶嵌技术的起源上推了五千年前后。獐牙钩形器多出自墓葬而且均是握在死者手里,应当是用以辟邪、消灾的。骨雕筒也多出自墓葬,摆放位置一般都是死者腰部,可见生前是可以佩戴的,人死后随入墓葬则用于沟通神灵。精美的獐牙钩形器和镶绿松石骨筒的文化意义不止于工艺与艺术,又渗透到宗教领域。在墓葬中还出土了象牙梳、束发器、指环等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妆扮之用的器物,可见人类的爱美之心自古有之。

后排:弦纹骨雕筒 、镶绿松石骨筒 、弦纹骨雕筒、弦纹骨雕筒 。

前排:象牙梳(复制品)

东夷酒文化。

由于农业的发展,粮食有了剩余,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大汶口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鬶、壶、高柄杯、盉等专业酒器。另外在 莒县 陵阳河遗址中还出土了用于滤酒的漏缸,这是 山东 地区首次发现的酿酒工具。从中可窥见大汶口人尚酒风俗之一斑,可见 山东 地区尚酒传统自古就有。

大漏缸,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600年),莒县 陵阳河遗址中出土。酿酒器,底部有一圆孔有利于蒸馏后的液体流出。

酒具一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600年),1959年 泰安 大汶口遗址出土

酒具一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600年),1959年 泰安 大汶口遗址出土

酒具一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600年),1959年 泰安 大汶口遗址出土

陶质牛角号。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600年),陵阳河遗址中出土。

夹砂褐陶,手工制作,形似水牛角,直口,窄平沿,圆唇,外部饰瓦纹,中间兼饰蓝纹。

上排:白陶镂孔豆、白陶筒形豆、白陶高柄镂孔豆、白陶高柄镂孔豆、白陶高柄镂孔豆。

下排:白陶尊、白陶背壶、白陶单耳杯、白陶单耳杯、白陶单耳杯。

制陶情景。

彩陶艺术。

纵观这一时期的彩陶,原料多选用泥质陶,因而质地细腻纯净,杂质较少,结构紧凑,坚固耐劳。在制坯时,器表需要进行磨光处理,然后在陶器表面着一层红或白色泥浆作为衬底(俗称陶衣),最后再绘制图案。彩绘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入窑前用类似毛笔一类的工具在陶坯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烧制,这样可以使色彩与胎面融和一体,因而坚固耐用,色彩不易脱落;二是将陶器烧好后再上色,由于坯体粘结不牢,颜色容易脱落,这种彩陶一般称为彩绘陶器。彩陶所用颜料,目前多有发现,经分析测定,是一种天然赭石。器形主要有鼎、豆、尊形杯、觚形杯、罐、壶、背壶、钵、三足器、器座等。色彩有黑、红、白、褐、赭、黄等诸色。花纹图案主题以植物和几何纹为主,未见人物及动物纹样。主要花纹种类有花瓣纹、八角星纹、菱形纹、卷云纹、云雷文、太阳纹、水波纹、辐射条纹、圆点纹、圆圈纹、宽带纹、折线纹、人字纹、斜线纹、平行线纹、网纹、勾连纹、方格纹、连弧纹、字母编织纹、涡旋纹等。这些花纹图案结构复杂巧妙,题材丰富多样,一般以平行线作界隔,中间绘以三角纹或网纹。其中折线纹、花瓣纹和勾连回旋纹最具特色。

展柜局部。

网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酒、水器。圆腹下收为平底,颈部对称置两环耳。器表施红色陶衣,肩部绘黑彩网纹。

涡纹彩陶壶,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水器,泥质红陶,直颈,扁圆腹下收为平底,肩部置两凸钮。器表磨光并涂红色陶衣,腹部饰黑地白彩涡纹带一周。

彩陶钵形鼎,大汶口文化,山东邹县野店出土。

盛食器,泥质红陶,敛口,浅腹斜收,呈钵形。三等距凿形足支撑器底,器表上部涂红色陶衣,白色线条绘菱形网纹饰器物边沿。

展柜局部

从左至右:彩陶钵 、彩陶钵、回纹彩陶豆、波折纹彩陶器座

云雷纹彩陶釜,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盛食器,器体庞大,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勾边,绘雷云纹。如此彩绘美丽、体型巨大的彩陶器并不多见。

彩陶体,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600年),1971年邹县野店出土。

彩陶鼓,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600年),1971年邹县野店出土。

彩陶鼓,乐器。泥质红陶,斜折沿,口内敛,斜壁内收,尖底。口沿下有一周锥状突饰,腹上红白白彩绘。

彩陶鼓。

乐器,泥质红陶,斜折沿、口内敛,斜壁内收,小平底,底有一孔。口沿下有一周锥状突饰。腹上红白彩绘,腹下部有等距离的三个鼻。

展柜局部。

大口尊,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大朱家村遗址出土。

酿酒器,器壁厚重,身饰瓦纹,腹部上刻画有特殊符号。

大口尊,大汶口文化,山东莒县大朱家村遗址出土。

文字雏现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命名,距今4600-4000年。其分布范围北起辽东半岛,南到 江苏 、 安徽 、 湖北 三省北部,东起黄海之滨,西至 河北 、 河南 、 山西 、 陕西 等地。考古学上一般把 山东 地区的龙山文化称之为“典型龙山文化”或“ 山东龙山文化”。迄今山东 已发现龙山文化遗址千余处,经过发掘的有60余处。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确立在我国古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揭开了 山东 古代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国古文明本地起源说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城子崖遗址的发掘与《城子崖》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的发表,是我国近代科学考古学初创阶段的重大成就。

山东龙山文化重要遗址分布示意图。

竹节纹黑陶盆,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 - 4000年),1957年 安丘 峒峪采集。

盛器。泥质黑陶,侈口,平底,口沿下分装四鼻,四道凸弦纹等分腹部,如竹节状。

石镰、石斧、石铲、石刀、石矛、石锤、石箭镞等。

各种造型的黑陶杯。

黑陶是古代陶匠有意思的采用渗碳技术烧制而成的。胎薄、光滑、轻巧,是龙山文化黑陶的特征。薄如蛋壳,标准化程度极高的蛋壳高柄杯则是黑陶中的杰出作品。据研究,制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薄胎黑陶是生产专业化的产物,并为社会上层集团或家族所控制。 山东是黑陶的发源地,并对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展柜局部。

大陶甗,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 - 4000年),1982年临淄桐林遗址出土。炊煮器。此器出于特殊遗迹,当具特殊功能。体量中国最大,号称“甗王”。

高足黑陶豆,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1960年 潍坊 姚官庄出土。

盛器。泥质黑陶,器表磨光,折沿浅盘,两侧有贯耳,高圈足饰凸弦纹如竹节状。

黑陶三足盆,龙山文化,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盛器,侈口,腹部有双耳,三个圆形底足。

左:黑陶鼎,鸟喙足,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右:黑陶三足鼎,三锥状足,临淄桐林出土。

均属龙山文化,盛器,泥质黑陶。

展柜局部。

黑陶鸟喙足鼎。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西吴寺出土。盛器。

泥质黑陶,侈口,三锥状足,足顶部饰两孔。

直流实足橙黄陶鬶,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1960年潍坊姚官庄出土。

直流实足橙黄陶鬶,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1960年潍坊姚官庄出土。

陶质炊器。三锥足,一侧有扳便于拿起,口部有流可倾倒。

橙黄陶高颈鬶,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1960年 潍坊 姚官庄出土。

陶质炊器。三袋状足,一侧有扳便于拿起,口部有流可倾倒。

展柜局部。

灰陶鬲,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

炊煮器,夹砂灰陶,侈口袋足,颈部下有两对称盲鼻。

夹砂灰陶鼎,龙山文化,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

炊煮器,泥质灰陶,侈口,三鸟喙足。

灰陶罐形鼎,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出土。

盛器,夹砂褐陶,折沿,鼓腹,扁铲状足。

蛋壳陶

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仅存在于山东地区的文化遗存中,存在时间很短,因此更显珍贵。蛋壳陶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这种一触即倒,易于破碎的珍贵器物绝非一般生活用具,更多可能是一种专为礼仪祭祀用的器皿。

展柜局部。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酒器,器表素面磨光,器壁薄如蛋壳。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龙山时期的玉器。

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山时期的玉器数量极少,但却是精品倍出。从现有的龙山文化玉器资料来看,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相当之高,加工过程比较复杂,可以分为选材、切割、磨制、抛光、镂雕、钻孔和刻纹等程序,反映出当时制玉的专业化水平。玉质礼器的产生已专业化。

关于各种玉器的具体功用,现在还不能一一指明,但玉器本身不是实用物品。尤其作坊式的玉器生产从一开始就是为贵族服务的,因此所产玉器必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实用的礼器。大型玉鉞、玉锛可以肯定都是礼仪用器,同时也是部落首领权力的象征:玉戚、玉刀、牙璋、牙璧、玉琮、圆形器、圆孔方形器等,大凡制作精美而无使用痕迹的玉制品,应该也都是礼器。

展柜局部。

后排:玉钺。

前排:四孔大玉刀。

四孔大玉刀,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日照两城镇出土。长48、宽13厘米。

浅灰色玉质,通体磨光双面刃,靠背部有两个对面管钻圆孔,一端的中下部有两个单面钻圆孔。

四个圆孔的加工,在没有钻头和锉刀的4000多年以前,其工艺难度更是让人难以想象。现在研究表明,在龙山文化时期,玉工进行玉器内部的镂空时,先用桯具在器内打孔,然后穿入软性线具,朝着固定的方向拉切,形成短条状的镂空。此种器内镂空与良渚文化玉器以桯钻孔为中心、做放射状拉切的形式不同,成为区分两者的明显依据。

兽面纹玉圭,龙山文化(距今4600年-4000年),日照两城镇采集。

礼器。玉质墨绿色,呈长方形,玉端平齐,上端两面斜削成坡面刃,一面宽一面窄。在近下部正反两面均刻有兽面纹。

请继续下集。

(0)

相关推荐

  • 远古的文明曙光——兖州的史前文化

    兖州地处泰沂山前汶河冲积平原,是鲁西南大平原的东部边缘地带.这里土地肥沃,气侯温和,是古代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区域.目前所知的兖州境内最早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胡秉华教授在今小孟 ...

  • 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史前陶器 二

    [河姆渡文化 · 约7200至6200年前]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较早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约为7200至6200年前.河姆渡文化牙雕凤鸟匕形器, ...

  • 青州博物馆之青州历史(史前-1840)

    青州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县级市综合性博物馆,不客气的说,青州博物馆的臧品,比某些地级市甚至省级博物馆都要丰富很多,当然这跟历史文化底蕴雄厚的青州古城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古代史上, ...

  • 山东博物馆(七)山东历史文化展-秦汉至明清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齐鲁之邦也纳入了大一统的版图.两汉的 山东 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进步,手工业强盛,尤其冶铁和纺织业领先全国,西汉所设50处铁官 中山 东就占12处,山东的临淄. ...

  • 山东博物馆(六)山东历史文化展-夏商周

    山东历史文化展-夏商周 夏商周时期,中国已进入到了多元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此时的山东主要是东夷族人聚居的地方.此展区分为岳石之光.商夷争辉.齐风鲁韵三部分,逐一讲述当时山东在政治.经济.文化. ...

  •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五)

    #文化大拜年#一起品味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过大年. 山东博物馆一楼的穹顶设计理念来自一块玉壁--鲁国大玉壁,该玉壁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藏,这是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据< ...

  • 山东博物馆(四)-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

    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其体系之完整.色彩之鲜艳.款式之齐全.保存之完好.纹饰之精美,在国内甚至 ...

  • 【远方•夜听】山东《五 月》作者:在水一方 主播:冰雪梅馨

    欢 迎 关 注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在水一方  主播:冰雪梅馨  编辑:张小璇 五  月 布谷声声 拉开了五月当值的序幕 谷雨的种子 嗅着清香的泥土 万物在四月里萌生的念 成了五 ...

  • 山东临沂五世中医姚子扬先生(1916~?...

    (1916~?)有一个治疗 胃炎 的验方--竹茹清胃饮,此方由9味药组成:   竹茹.芦根.公英.枳壳.石斛.麦冬.薄荷.白芍.甘草.   功效: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疡偏 ...

  • 胶济铁路给山东的“五变” 青岛成山东第一海港城市 青报网

    2014-07-18 14:57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 胶济铁路带来了济南的城市繁荣.图为20世纪早期济南商业街--估衣巷大街. 胶济铁路将山东内地与海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传统的.封闭的内地产生了深远 ...

  • 山东博物馆陶器

    转自 历史探奇 2021-06-02 陶器 陶器的形成,源于对火的应用和对粘土的认识.火在生产活动中的长期使用,使古人逐渐发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后异常坚硬,不易损坏而且耐水.从此,经火烧制的各种陶器便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