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选择未来的样子|父女谈

(和《妈妈的勇气》作者刘红燕在北京)
红燕写了本与孩子教育有关的书,嘱我为序。我有些诚惶诚恐。一来,孩子的教育问题见仁见智,我也非心理或教育专家,二来,在周边朋友眼中,我对于孩子教育的言论和行为,多有违于主流认知,算“不负责任的”家长,且固执己见。目前虽然父女关系融洽,但毕竟也不像红燕,儿子已收到全英经济学排名第一的剑桥大学经济学系offer。
我和红燕在教育子女方面,表面上的差异犹如霄壤之别。如她书中所写,她在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无论是陪伴还是培养孩子学习、独立以及与社会相处交流的能力等等,都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和可操作的具体做法,像慈母(这个概念很难与红燕的靓丽形象挂钩);而我在自己孩子的学习教育方面,多少有些放任的意思,像个马大哈——女儿从小学至今高中,我从未问过她的考试成绩,也几乎没有陪她做过作业,我甚至很认真跟她说,你现在完全可以为兴趣学习,不需要考虑父母想法,上什么大学上不上大学都无所谓。
虽然红燕和我对孩子教育的具体做法几乎完全不同,但基本理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红燕教育孩子的目标,也是本书的主题,“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于是斗胆为序,顺便借此一浇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心中块垒,也供持不同理念的家长读者批判。
“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样子”,这话似乎谁都会讲,也都明白其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孩子身上托寄父母自己未尽之梦想,希望孩子成为自己——不是孩子自己,而是父母的样子,或者父母曾经渴望的样子,实在不在少数。无论是否成功人士。
于是,公务员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公务员,企业家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班成为企业家,艺术家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同样成为艺术家,纵是失意者,也总是逼迫孩子希望他们帮自己实现青年时的梦想……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被注入了新的意义,所谓父母眼中的成功者模样。这些父母认为,这才是孩子长大理想的样子。父母这样的想法,来自于我们这个时代对成功的渴望,以及一厢情愿不想让孩子未来受苦。真是父母之爱,匪所不至。
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包含了人的无穷的可能性。用中国古代哲人孟子的话说:“万物皆备于我”;20世纪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整个人类的特性”。
不过,因为生命有时,上天所赋予人的无穷可能性,总是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被善加挖掘,最终成为他在人世的模样。这个尘世的模样,有依着天性而来的,有依着父母之意而来的,也有被社会更多塑造的。毕竟,如费孝通曾经说过的,孩子们来到世上,碰到的不是一个为他们而设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而设的世界。因此,孩子的成长过程,首先是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成人世界的影响,所谓教化如是,而最终当他成为成人社会的成员时,他身上既带着传统世界的印记,也带着自身新的建设性甚至反叛性的力量。这是任何一个孩子成长,也是任何一个家庭无法躲开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公立学校的教育,常常与我们父母的期待相距甚远,甚至有些相左的地方。我们需要跟社会争夺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家庭教育,尤其是恰当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就像红燕选择让大儿子上国际学校,在他需要指导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关怀。
蓬生麻中,不扶能直,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除了蓬本身有直着生长的可能性,所谓潜能,但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的形塑,能释放而不是压制其潜能。
红燕说,“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家庭教育,需要遵从孩子的天性,红燕说从不控制做起。她做到了。我亦心有戚戚。但对于我和大多数家长来说,知易而行难。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家长不是从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出发,而是从自己不想所谓孩子输在所起跑线上的担忧出发,给孩子排满了各种特长课补习班,以至于许多孩子产生逆反,渐成病梅。
不控制,其实就是要放权,把成长的选择权还给孩子。我自己的经验是,除了游泳等事关锻炼身体和自保技能的训练,我从不为孩子选择才艺特长课程。但只要孩子自己想学的,我就支持,只有一个条件,开始了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这些年我孩子所选的业余爱好,都是她自己决定的,无论是钢琴还是其他。但小孩兴趣多变,尽管我曾跟她约法三章,但她终究几乎全部半途而废了,即便这样,我也没有强迫她,只是表示理解和支持。如今她自己发现了一个爱好,与篆刻相关,自她小学至今上高中,她自己一直自学没放弃,初中时稚嫩的作品还参加了首都博物馆年展,我所做的,就是给她配全了工具,并保证,只要她需要,我一定找中国最合适她的老师教她。
大多数家长需要改变的,是越俎代庖强行替孩子选择的做法。如果这个都做不到,又怎么能遵从孩子的天性?有心家长也许会担心,但想想我们自己走过的路,又有多少是家长的选择呢?反正,我连孩子高中选科都是交给她自己决定的,我则告诉她,我尊重她的选择,并会尽力支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习惯里,藏着孩子的未来”——这些习惯,是我们做父母的作为社会中人,既有需要承当的社会责任、职业责任,也有家庭的责任和个人的品性。即如红燕,在职场和家庭两个场域之间不停转换,互不耽误。无论作为尽职的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职业女性,同时有自己的生活,红燕都给她的孩子做了榜样,得到了她儿子的肯定。相信她儿子长大后也会和他父母一样有担当有责任感。我相信,那些将家庭职场和个人生活割裂、放弃对孩子教育责任的男女强人们,面对红燕这样的家长、职业女性,必然无词可托;如果读到红燕这本书,也会汗颜。
一棵树终究需要经历风雨,而孩子,也早晚都要跳出我们的掌心展开自己的生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能任由世界摧残他们,我们也不能以爱的名义成为摧残他们的合谋,这是父母真正的责任,是天责。所以,在今天严酷竞争的社会,除了给孩子必要的物质保障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实不是要教给孩子生存的技能,更不是多才多艺,我们需要的是,让孩子逐渐认识并了解这个世界,知道这个世界有美丑善恶,有阳光有风雨;让孩子学会爱,学会面对,对苦难有同情心,对世界永远保持好奇心。我想,这些方面,才是我们的孩子面向未来最终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的真正起跑线。这样,我们就能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而不必担心其堕落朽坏(身体及精神世界),并在未来的世界中,明善恶,有良知,能独立,还能在即便垃圾遍地的世界,自由而傲慢地生活。这大概就是鲁迅说的做父母的责任:“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合理的度日,幸福的做人”。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未来。”在孩子的教育上,我相信,让孩子自己选择通向未来之路,比家长强行做主更会让他成长为自己的模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