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刘志龙:湿热发黄之汗、下、清法

阳明湿热发黄证

痰、饮、水、湿是身体里面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这四种形态是不断递进的关系。

进一步发展是清稀的水状,再进一步发展是变成黏黏的饮的状态,最后就变成更稠的、有形的痰的状态。

这是四个不同阶段的病理状态。

在阳明病中,首先是热和湿的结合:湿热发黄因为湿热互结影响小便排泄所以小便不利,但头汗出。

01

在表在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表里(太阳阳明)同治,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代表方之一。三分祛寒解表+七分清热治里。

麻黄、连翘发表;赤小豆不仅入气分,还能入血分,清里湿热作用很好。

这种湿热之气,全身弥漫,特别是皮下,所以也是皮肤病的常用方。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262)

方证要点

1、湿热发黄兼表实证:以身热少汗、皮肤见黄色,身痒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寒,无汗,咳喘,肿满,小便不利,心烦,身目俱黄,脉浮弦或浮数,弦数。

2、常用于全身瘙痒、水肿、紫癜肾炎、肌衄、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疮毒内攻、肝炎初起、急性肾炎、荨麻疹等属于寒邪外束,湿热内蕴,表实发黄者。

类方鉴别

麻杏苡甘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是张仲景治疗外感风湿所致周身疼痛的有效方剂,原文曰:“病者一身尽痛,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杏苡甘汤。”

麻杏苡甘汤主要是用来治疗外感风湿所导致的周身疼痛的,这个方子中含薏苡仁,薏苡仁也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但是比赤小豆作用弱。

麻黄连黄赤小豆里边还有连翘这样的清热药,麻黄和杏仁是共有的,薏仁、连翘和赤小豆是不一样的。清热利湿的程度不一样,麻杏苡甘汤治表,而麻黄连翘赤小豆表里同治。

治疗荨麻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重订严氏济生方》当归饮子: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甘草。

02

在中在里: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近代程门雪:栀子、柏皮苦寒泄热化湿,为不表不里,但清解其中,平稳之方也。

方证要点

1、湿热郁滞三焦证:以发热身黄,瘀热心烦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蒸蒸热状,心烦,气短,或吐衄,面目发黄,小目赤痛,便不利,脉弦数或弦大滑实。

2、常用于黄疸、痢疾、身热心烦、目赤吐衄等属于阳黄而无腑实便秘者。

类方鉴别

1、栀子柏皮汤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都可以治疗黄疸。栀子柏皮汤证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介于表里之间者,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一定有表证。

刘渡舟老先生经方故事

我以前对栀子柏皮汤有点儿看不起它,也不用它。虽然也想,也背,但是没用过。

有一年,我给人家治病,十几岁的男孩,就是得肝炎,黄疸指数很高,时间长了,很危险,黄疸总退不下去,在传染病医院住,找我会诊。

中医一看还是湿热发黄,是热象,还应该开茵陈蒿汤。

一看,人家西医同志都是注射的药,大黄注射液,茵栀黄,也用过了,再重复就没有意思,可能也治不好。怎么办?

还是有热,大便还有点儿拉稀,胃口也不太好,但还有热,底下有湿热,舌苔还发黄,心里还发烦,更主要的是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大家注意,两个脚丫子发热,睡觉两个脚丫子伸到被子外面去,两足发热。

我想来想去,这怎么办?茵陈蒿汤不能用,开个栀子柏皮汤,黄柏能够治肾热,脚丫子热恐怕下焦还有热,甘草还能和中健脾,就是这样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被迫的,没有招儿想出来这么个招儿,我就开了这三味药。

那儿有个崔大夫,是西学中的,问:“刘老师,你就开这三味药?”

我说:“是啊,栀子柏皮汤,是张仲景的方子。”

这个方子还就特灵,吃了黄疸直下。从这以后,我才认识栀子柏皮汤。

张仲景有发汗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泻下的茵陈蒿汤,还来个栀子柏皮汤干什么?

它是三纲,有汗法、有下法、有清法。

凡是湿热发黄,用过茵陈蒿汤,黄疸下不来,脾胃还不太好,阴分有伏热,手心发热,五心烦躁,这时候栀子柏皮汤就效果特好。

我以后就不止用了一次,用了好几次,千万不要轻视这三味药。

栀子柏皮汤是栀子、柏皮和甘草,一个是上焦的,

一个是中焦的,一个是下焦的,黄柏是下焦的,

还点儿滋阴的性质,滋阴清热,泻相火,栀子能够清心火,一个泻心,一个泻肾,都还有燥湿、清热利湿的作用,

这里加上一个补中焦之虚的甘草,这样既能佐制栀子、黄柏的苦寒伤正的不利方面。

另外,甘草的确还是扶正的药,还有补脾胃的作用。

所以黄疸,肝炎病到了慢性阶段,时间比较长,正气有点儿虚衰了,

这时还属于湿热发黄,不属于寒湿发黄,用栀子柏皮汤。

这个方子是很好,可以补充茵陈蒿汤的不足。

本文转自【刘志龙名医工作室】,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小编删除。

(0)

相关推荐

  • 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 ...

  • 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非表里同治

      此文已经发表在<环球中医药>,我的代表作.  摘要:对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历代医家观点争议较少,成无己云:"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 ...

  • 经方: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 [原文]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 ...

  • 经方: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 [原文]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伤寒淤热在里,身必 ...

  • 名医刘志龙:少阴病八法探析

    华医世界 导 读 听说,医生的善良都是与生俱来的, 不论何时何地,有病人在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 刘志龙院长默默资助汶川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女孩上学,至今已经十年了. 刘院长的正义与善良,是我们中医人榜 ...

  • 名医刘志龙:胃痛4年不见好?用这个方极效—小建中汤!

    中医药很方便 阅202转222019-12-26 图*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志龙教授 小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虚劳里急证,黄煌教授认为符合小建中汤的患者往往具有"虚弱&q ...

  • 岭南名医刘志龙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我见

    原创: 黎崇裕.刘志龙 中医药通报 <伤寒论>的内容采用条文列举的方式逐条呈现,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条文虽短小精悍,但内涵丰富,可从多角度进行理解,导致后世学者学术观点多不一致,给正确理解 ...

  • 名医刘志龙:耳鸣1剂止,临床经方特效医案

    图*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志龙教授 <神农本草经>载柴胡"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 ...

  • 名医刘志龙:五苓散在眼科.皮肤科及各类水肿病中的应用

    2018年4月11日,刘志龙教授在华医世界"万人学伤寒"公益微课讲授了五苓散辨证要点.加减变化及剂量大小的知识点,那是小师妹第一次知道,五苓散应用这么广泛,而且这么有效. 在第三次 ...

  • 名医刘志龙:临床百变小柴胡,15年头痛1月除(文末有彩蛋!)

    华医世界 图*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刘志龙教授 小柴胡汤的临床范围极广,方证复杂多样,后世医家对其论述很多,各有其独特见解. 此外,<伤寒论>中记载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也较多样,由其变化的 ...

  • 汗 下 灸 法用之当与不当

    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 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 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 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 ,胀满烦乱,浮肿而死. 又不须灸而强 ...

  • “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这个集汗下清利四法于一体的良方,效果好

    清代医学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讲到,中医方剂的治法讲究"汗和下清吐温消补"这八种方法,虽然很多的方剂并不是只有单一的一种治法,存在着多种治法同时具有的情况,但是在中医 ...

  • 【名医专栏笔谈】刘志龙教授谈春节如何解腻消滞?

    [名医专栏笔谈]刘志龙教授谈春节如何解腻消滞? "春节期间很多人都会因为过分油腻的饮食和无节制的喝酒,造成消化系统的疾病."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大鱼大肉富含高蛋白.高脂肪,常吃会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