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泻下法浅析
泻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泻逐作用,将积滞、积水、瘀血、痰结、宿食等有形实邪从后阴排出体外的治疗方法。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多首泻下的方剂,泻下诸法理法方药悉备,对后世影响深远,目前广泛运用于临床。然细读《伤寒论》发现有关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试将其归纳为泻下八法,每法从其代表方、证浅析如下。
1 苦寒泻下法
对于伤寒邪入阳明,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中焦,邪热与积滞互结导致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胸痞腹满,甚或火邪热毒上扰神明,神昏谵语等痞、满、燥、实具见之阳明腑实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浦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留者攻之”、“热者寒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
承《内经》之理,创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苦寒泻下的方剂以攻积除热,使邪从大便解。三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肠胃积热,而以大承气汤攻下之力峻猛,主治痞、满、燥、实、坚具备之阳明热结重证。此方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胆囊炎、肠梗阻、胰腺炎等外科急腹症,其疗效已众所公认。“痞满兼燥而未实者”,用小承气汤,“恐伤下焦阴血”;“燥实在下而痞满轻者”,仲景只用调胃承气汤,除去枳朴,“恐伤上焦阳气 ”。这一方法一直为历代医家所珍视,特别是在抢救一些危重病人方面卓有成效,如急性阑尾炎。
2 缓通润下法
适用于因阳明胃有燥热. 而太阴脾阴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胃肠失于濡润而干燥,致大便干结、小便短数之证,以麻子仁丸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因脾津亏损而致大便秘结,故称“脾约”。因无潮热、谵语等症,故不必强攻,润下即可。方中用小承气汤泻肠胃之燥热积滞,取质润多脂之火麻仁、杏仁、自芍、蜂蜜,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使下而不伤正,每服十丸,以次渐加,意在缓上润下。今以之治习惯性便秘及产后便秘、手术后、外伤后便秘,或用于年老、体弱、小儿、孕妇之津枯便秘,多取良效。
3 攻下逐水法
对于水湿之邪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滥所致之饮停胸胁证,张仲景以十枣汤为主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说:“太阳中风,下
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本证是风邪引动水饮的证治。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峻烈,合用能直达水饮结聚之处而攻之,使水邪从大小便去。方中并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缓和药物毒性,使下不伤正。现代临床常以之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等体质壮实者。本方体弱者应减量,药后得“快利”则用“糜粥自养”,借谷气以养正,使邪去正亦复。
4 逐水破结法
邪热与痰水互结,凝于胸膈,而致胸脘部疼痛的结胸证,其成因有太阳病误下,以致表热内陷与水饮结聚而成者;有虽未经误下,但太阳病不解,邪热内传入里与水饮互结而致者。由于寒热性质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以下分而述之。
4.1 泻热逐水法:适用于“结胸症、项背强,从胸至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 其中又根据病情轻重、病位大小不同分别以大陷胸丸、大陷胸汤主之。症见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 日哺小有潮热、脉沉紧,病情为水热互结之重证,以大陷胸汤峻下水热、破其坚结。方中甘遂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大黄、芒硝泻热荡实,润燥软坚,三者配合,使心下水热从大便去。对于心下硬满、疼痛、项强如柔痉者,以小陷胸丸缓下在上之水热。本方由大陷胸汤加白蜜、杏仁、葶苈子而成。既变汤为丸,又制小而服,并有白蜜之甘缓,是以峻药缓攻为用,以攻为和的方法。现代医学中有以此法治疗急性胰腺炎取得良效者 。
4.2 温下逐水法:适用于寒与痰水互结所致的寒实结胸证。此证多为胸腹素有停痰留饮,再感寒邪,致阴寒凝结,气机阻滞不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但历代著家认为“小陷胸汤 四字有误,当是“三物白散”为妥。)方中以桔梗,贝母开结消痰,巴豆泻下寒结、祛痰利咽。此方主要作用是泻下寒实、涤痰破结。现代临床扩大了此法治疗范围,用于喉痹、白喉、中风、大叶性肺炎等证。临床应用注意巴豆为大毒之品,宜用霜剂,且服时不宜过量。
5 泻下通瘀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开泻下通瘀之先河,张仲景继承经义,创制了抵当汤、抵当丸、桃核承气汤治疗下焦邪搏与瘀血互结之蓄血证。三方因病之久暂、病情轻重之不同而用。桃核承气汤用于“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之蓄血轻证”。方内含调胃承气汤以泻利,使瘀热从大便去,桃仁破血逐瘀,桂枝通行血脉,以助桃仁。诸药合用,使瘀血下,邪热随瘀而去,病证可愈。至于病情较重,症见少腹满,小便反利,病情较急者,抵当丸主之。方中以水蛭、虻虫直入血络,破血祛瘀;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泻下
瘀热。本方用量少,且为丸剂,取其峻药缓攻之义,且药力作用时问长,使瘀结荡涤无遗。大抵当汤则用于下焦蓄血之重证,症见“其人发狂”、“少腹鞭满,小便自利。”此方与大抵当丸药物组成同,只加重了水蛭、虻虫、桃仁的用量,使破血化瘀之力更峻猛,力大功专。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泻下通瘀法有增加血管血流量,改善血循环,促进血性包块吸收,加强肠胃收缩,使肠蠕动增加等作用。近年来,有以此法治疗癫狂、肝脾肿大、以及肿瘤等属瘀血实热互结之证者。
6 和解攻里法
若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中痞鞭,呕吐不利,病在少阳,不当用下,因兼阳明里实,故必须表里兼顾。《伤寒论》采用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法,表里同治,使少阳、阳明之邪得以双解,大柴胡汤主之。因表证未除,以柴胡为君解表,配黄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之邪,芍药、大黄、枳实泻下阳明燥结;大枣安中;如此表里交治,一则和解少阳,一则泻阳明里实,使邪从下解。此方目前临床常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石证、胆道感染、胰腺炎等,有较好疗效。
7 泻下湿热法
本法适用于“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之湿邪与瘀热蕴结于里之湿热黄疸。其证乃由于湿热内郁,不得外泻,腑气不通,胆汁不循常道,外溢于肌肤所致。《伤寒论》创制的茵陈蒿汤为治湿热黄疸之第一要方。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遇黄疸为君;栀子清热除烦,通调水道为臣;佐以大黄泻热逐瘀,使湿热内壅之邪尽从大小便而出。《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8 蜜煎通导法
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热已衰,阴液未复,津伤便硬,粪便结于直肠,坠胀不下,欲解不得之证。张仲景制蜜煎及猪胆汁方,于患者欲大便时纳入谷道内,润窍滋燥,导而利之。与现代临床之开塞露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所述,《伤寒论》之泻下法随证而立,制方严谨,疗效显著,为后世对泻下法的研究运用打下基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