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税,1845年港人就开始交了

【抱朴文化】

本文选自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简明香港史》

主编:刘蜀永

编者按
抱朴财经获广东人民出版社授权,选摘该社的《简明香港史》一书,愿与读者共享品读城市经济发展的乐趣。但因版权协议限制,抱朴财经只能选摘其中20%的内容,需阅读更多内容,还请诸君自行在下方扫码购买,以支持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抱朴财经替作者、编者表示感谢,如今做出版不易,出好书不易。

作者:刘蜀永,香港史专家、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编、岭南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全面、系统、权威的香港史中文著作,香港多次重印再版

  • 带你认识香港历史的真实面貌,收录数十幅珍贵历史图片

  • 涵盖史前至1997年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领域

【出版社直供,保证正版】

早期香港的经济重心在转口贸易。直接为航运业服务的造船和修船业发展较早较快,至1867年已建成五个干船坞,分布在香港仔和红磡等处。其中英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实力最为雄厚。到1870年代初,它几乎兼并了黄埔、港岛和九龙的所有大型船坞,并拥有先进的船舶修理设备和较高的造船能力。十九世纪末,该公司拥有五个船坞,常年雇工3,500至4,150人,在华南地区造船业中居垄断地位。

三十年代.香港仔。图左為黄埔船坞辖下船厂。

01
华人制造业起步较晚

加工工业是香港工业的另一重要部门,主要有炼糖、制冰、酿酒、卷烟等业。1878年怡和洋行开办的中华火车糖局和太古洋行创建的太古糖房规模较大,产品行销中国、东南亚等地。

制造业以生产船具和建筑材料为主,重要的厂家有:1883年在西湾开办的香港缆公司,以马尼拉蔴为原材料,产品可大量外销,1897年在九龙鹤园开设的青洲英坭公司,该厂1889年创办于澳门,称青州红毛坭有限公司),二十世纪初雇工多达2000—3000人,所产水泥除供香港军民建筑所需外,可大量出口。

香港青洲英坭生产经营至今

华人对制造业的投资起步较晚。1880—1890年代后期起建成投产的主要有:大成机器纸局和隆起火柴公司。华人经营的船厂以1895年开办的广福祥机器船厂最有名。此外,尚有艺新机器厂、冠益食品公司、湾仔肥皂厂等。华资工业的规模、设备、技术力量均不及西商同类企业,在整个香港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港英当局对制造业起初并不重视。到1880年代末,随着西方国家工业的迅猛发展,港英当局开始懂得香港的持久进步有赖于制造业的发展。1889年港督德辅在给大臣努茨福特的报告中承认:“制造业是香港未来最大进步的希望所在。”

1891年港督威廉·罗便臣也强调,香港应减少对贸易的依赖,而只有发展它自己的工业,方可获得更多的独立性。

02
早期港英收入来源有三项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港英政府的财政并不是独立的,具有附属财政的性质。一些重大的财政政策与财政预算案都必须呈交英国政府有关部门核准,然后才能付诸实施。

早期港英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三项:一是土地交易收入(即土地发售及租金收入)。从1841年起,港英当局每年都要以拍卖方式批租土地,收益颇丰,一般占香港岁入的20%以上。

二是牌照规费与包税收入。名目繁多,内以1845年起征的鸦片税收数额最大,是香港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三是差饷(正式名称是地税或土地税)。这是向物业使用人征收的一种间接税,即房地捐,1845年起开征。最初用于招募与扩充警力,维持治安,后亦用于支付消防、街灯、食水供应等项公共开支。

辛卯年香港差饷

此外,赌饷、罚没收入、印花税(1867年开征)、关税(香港是 自由港,对进口商品一般不征关税,但酒类、烟草例外)等收入也占有一定比例。

早期港英政府的财政支出,以行政管理(主要用于支付公务员薪俸)、警务、防务和公共工程(包括筑路、填海造地、市政设施和水塘修筑等)为最大,教育、医药卫生及社会福利所占比例甚小。

香港军费支出巨大,最初由英国政府承担,1865年起改由港英政府每年提供20,000英镑,1890年起增至每年40,000英镑,1895年增为香港岁入的17.5%。这是香港财政的重负。

英国占领香港初期,香港财政入不敷出,其不足部分由英国政府以专项财政津贴补给。随着经济的增长与岁入的增加,香港财政收支渐趋平衡,1855年起英国政府取消了对香港的财政补贴(但有时仍给予一定数额的专项补贴)。

此后,港英政府财政以保持预算平衡为要务,不采取赤字财政,不求助于举债。直至十九世纪末,仅在1886年、1893年发行债券各20万英镑,用于推进公共工程建设。这一谨慎的理财方针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并沿用至今。

(本文标题以及小标题与原作不同,抱朴财经编辑时有改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