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18 苏咏芙蓉王咏梅 二位政敌一类人
在杭州期间,苏轼的心境在大多时候非常放松,以寻访寺院、饮茶参禅为乐,但身为一城的执政副官,“苏副市长”在工作上却毫不懈怠。宋自建国时便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中间被辽国阻隔,没有接壤土地,两国断交长达近半个世纪。
直到熙宁四年(1071),福建转运使(负责朝廷运输事务的官员)委托当地商人与高丽王接洽,两国终于恢复交往,高丽国的官员走海路,从登州(今山东烟台市蓬莱区)登陆入汴京朝贡。苏轼治杭期间,正遇到一批高丽使者抵达杭州,这帮人的做派非常蛮横,而负责陪同使者的中国官员凭借着陪同使者的身份,也一道作威作福。苏轼得知后非常不爽,直接下了警告令:蛮夷之邦不懂礼数,来到天朝后能有这样德行,若非有我国人教唆,绝不可能如此放肆!你们如果再不收敛,我必当上奏朝廷,加以整治!但事情还没完,高丽使者随后发来的公文上,竟然只写年份,不写帝国年号,这在古代王朝的外交语言体系中是一种巨大的侮辱,相当于“我不承认你的正统地位”。打个比方,就好比美国大使给我们中国写信,里面不写“公元2021年”,而写“民国110年”,可能不是特别精准,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在拒收之后写了文书发还,文中写道:你们高丽自称为臣国,但公文却不写我朝年号,什么意思?使者赶忙改了文书,上写“熙宁某年”,苏轼这才作罢。熙宁五年(1072)五月,原任杭州太守沈立调离,新任太守陈襄到任。说起来,古代杭州真是个失意者的乐园佳境,似乎自唐以后,太多在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都会被命运波逐至此地疗伤生息,恢复元气。元气恢复得好,便再有一番作为; 元气恢复得效果不好,便就此诗酒度余年。新来的太守陈襄与苏轼的命运轨迹几乎相同,也是因反对新党新政而遭外放。自熙宁元年(1068)起,任时刑部郎中的陈襄先后五次向皇帝痛陈青苗之祸,并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等新党党魁,却未能得到皇帝认同。到了熙宁四年(1071),新党实在容他不得,百般挑剔刁难之下,陈襄终于被外放至陈州(今河南周口下辖淮阳区),一年后,再调任杭州。此时的陈襄54岁,因其人品清正、为官廉明,好为伯乐,是苏轼非常欣赏与尊敬的一位长辈官员,二人在杭州共事期间,他专为陈太守写过一首比较有名的咏物诗作——
芙蓉花图(局部)
元 王渊
册页 纸本 水墨
弗利尔美术馆藏
此诗立意与借物言志的风格意图明显,大约在苏轼创作此诗的七年后,王安石新法失败,罢相归隐后,也写作了一首与此诗立意风格非常相似的著名诗作:
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一早就已说过,苏轼与王安石,他们的性格完全对立、政见完全对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是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