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生发:高河中学的渣肉

高河中学的渣肉

安徽怀宁  郑生发

  每年三月,因为诗人海子,怀宁县高河中学都会与高河镇查湾村一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高河镇查湾村是海子的故乡,高河中学是海子的高中母校,它们如今都因海子而被烙上诗歌之印。

  高河中学也是我的高中母校,并且我恰好毕业于海子自杀的那年。我的高中同学微信群名叫“高河中学8904一家人”,“89”是毕业年份,“04”则指所在的高三(4)班。三十余年转瞬即逝,时至今日,昔日同窗已不乏厅处级领导、专家教授和企业老总,然而在聚会或群聊时,我们的话题却鲜有涉及海子与诗歌,说起来恐怕难以令人置信,让大家伙念念不忘的,竟然是当年高河中学的渣肉。喷香油腻的渣肉,高雅脱俗的诗歌,尽管两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将它们一并放到高河中学这个特殊的语境打量,如此厚此薄彼之举,总会让人觉得是一种亵渎。

  在怀宁县城从石牌搬迁到高河之前,高河中学只是一所初中、高中兼有的农村中学。当时,全县除了怀宁中学是重点高中外,其它高中学校均不相上下,以行政区划招生为主。1986年中考,我没被离家只有一二里的秀山中学录取,而被跨区录取到了离家有三十多里的高河中学。这给我带来极大不便,我不可能像离校路近的同学那样,每个星期三、六下午都可以回家,而只能隔一个星期才回一次家。由于当时还是单休,所以要回家的那个星期六下午,最后一节课我都会请假离校,星期天在家吃过午饭,就带着菜,有时还要带着米,或步行或乘车回校。

  然而,无论我从家里带回的是什么菜,保质期都不会太长,因此我不像离校路近的同学那样只能成天吃从家里带的菜,即使当时我家条件再怎么差,也还是要在学校食堂买菜吃。当时,家里每两个星期会给我五块钱菜金,那都是经过仔细测算的,譬如一日三餐吃什么价位的菜,每个星期吃一次渣肉等等。

  渣肉无疑是当时高河中学食堂里最好最贵的菜,每星期仅蒸一到两次,二毛五分钱一小洋锅,约有四五片五花肉。洋锅是一种盛菜碗具的俗称,陶制工艺粗糙,仅内表上有酱色釉彩,而外表呈褐红色。洋锅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最大的比大蓝边饭碗还要大,最小的只有茶水碟子大,不过比之略深一些。学校食堂为了方便售卖,通常用最小的洋锅来蒸渣肉。那时每到午饭时间,饥肠辘辘往学校食堂疾行,隔老远就能闻到渣肉飘香。到了食堂,先到卖饭窗口,买半斤米饭入搪瓷缸,再到卖菜窗口,买五分钱一份的青菜盖于饭上,再买一小洋锅渣肉倒在青菜上,如此荤素搭配的美食,在当时不知令多少寒门学子垂涎欲滴,甚至有人至今仍然耿耿于怀。

  对此,我是深有体会,因为当时我不仅经常如此操作,而且还有那么长一段时间操作得让人羡慕嫉妒恨。那是高二上学期,我投稿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北京《中学生》杂志社举办的全国中学生征文比赛二等奖,陆续收到的稿费、奖金以及结集的书酬高达五十元。一下子凭空多出来的“巨款”,让我的日常花销暂时摆脱了捉襟见肘。当时流行文学热,同样爱好文学的同桌好几次将我拉进新华书店让我买一本心仪的文学名著,但我一直都没舍得买,心里只想着要将钱用于在校生活开销上,特别是正长身体、伙食要吃好一点。从此,我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格局就变得有点张狂,有时半斤米饭一份青菜一小洋锅渣肉仍觉意犹未尽,就会再去加二三两米饭再来一小洋锅渣肉。如此操作多少有些让人吃惊,要知道当时学校许多拖家带口的老师全家也仅买一小洋锅渣肉。

  虽然好景必然不会太长,但我的神操作给同班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至今仍然记得我当时大快朵颐的样子。在聚会或群聊时,他们还会跟我笑谈起当年高河中学的渣肉,非要穷根究底地问起它的好吃滋味,仿佛它是此生最好的菜肴。

  我实在无言以对,只是觉得当时自己得到的,只是同班同学难以满足的口腹之欲而已,莫非此生求之不得的,就都是最好最难忘的?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郑生发,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2016年,个人诗文集《洪水中的麦子》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