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伤寒论|第六十讲(314.315.316)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一开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有没有提下利,到后边就渐渐出现下利了,一开始是始得之,或者得之一二日,可能就是少阴病进展比较快吧,不像太阳病,可能六七日的时候才转到少阳,少阴体能差嘛,本来应该是汗解的,它整个趋势就变成下利了,体能比较差就传变的比较快,所以就强调日期嘛。
白通汤有葱白,是汗解的,可能下利的同时还是有表证,这时候用麻黄可能不合适,因为麻黄发汗力大,下边又下利,整个津液少了,不合适,所以用葱白,干姜把体液补进去,附子补进去,然后用葱白发汗。这个方子我也没用过,为什么用生附子不知道。
干姜附子汤是不呕不渴无表证,这可能是不呕不渴有表证,有表证把葱白加进去,可能是这个意思。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和上边一条比较一下,上边下利用白通汤,怎么这边用白通汤还利不止,少阴病不是本应该脉微细嘛,为什么还需要重复说脉微。
胡老说,前边用白通汤葱白发过汗了,还厥逆无脉,怎么还能用葱白发汗,所以这不应该是白通汤加猪胆汁汤,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胡老认为脉微不能用葱白发汗,发了会更损津液。本来脉微,用完以后脉都没了。
这个解释可以,但是有个问题,就是本来通过脉微来判断少阴病,314少阴病默认脉微,315就没必要再强调下利脉微者。如果脉可以不微,那我怎么判断这是少阴病呢?我想是不是有咽痛啊,可能下利还有发烧咽痛,用葱白发汗,脉不能太微的,脉微的还是不能发汗,可能葱白比麻黄桂枝力量更弱,但脉微的还是不能发汗。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玄武汤主之。
(此条为降一格条文,非原文)
玄武汤就是真武汤,我们看条文,少阴病,两三天不好,到四五日,腹痛,腹痛芍药证对吧,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可以认为是茯苓证,也可以认为,因为它有自下利嘛,往下排异了,小便自然就少了。然后四肢沉重疼痛,四肢沉重什么证,白术证。四肢疼痛什么证,附子证。一般来说这里应该是冷的,然后就用真武汤,所以方证比较契合。当然这边结合82条,如果这个人有头晕更好,或者不头晕有点肿,比如说小腿有点肿,白术证,也可以用。这里只是重,还没到肿。
后边几个或,很有意思,康平本里这个或然证很有意思,你看或咳,或小便利,这两个一起看。后面一句是不下利而呕者嘛,这个就很多见了,葛根加半夏汤里边也有,黄芩加生姜半夏汤也有,就是认为一个是下解嘛(指咳小便不利),一个是下不了上解嘛(指不下利而呕),所以是一个问题,因为有呕嘛,所以真武汤里有生姜。就是整个消化道,两头是等价的。我们之前说过,咳嗽和小便不利是等价的,所以你看到真武汤病人,没有小便不利,其它挺像的,但是有咳嗽,一样,茯苓能解咳嗽。
今天白天有个医案,是用苓桂朮甘汤加泽泻。当然从这个医案看,真武肯定没效吗,也不一定,但是生姜证不太明显,芍药证不是很明显,反而桂枝证是比较明显的,心慌,还有高血压,有没有口渴他没问,因为我们这边口渴是泽泻证。就头晕,茯苓白术可以,单独的茯苓也有可能,所以怎么排除肾气丸,肾气丸没有白术只有泽泻和茯苓。
我最近治一个高血压,我用五苓散无效,我没让他喝米汤,他一直头晕,苓桂朮甘汤无效,当归芍药散无效,真武汤无效,不是说完全无效,是只有两三个小时有效,然后又头晕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一个茯苓泽泻汤,泽泻后下的,他说这个太管用了,喝下去以后血压也降了。这我就百思不得其解了。茯苓白术剂怎么配伍还是有讲究的,要好好琢磨。我用茯苓泽泻汤成功的话,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用泽泻汤,泽泻和白术两个药也可能成功,另一个可能就是,茯苓泽泻汤成功,而不是泽泻和白术两个药就行,这个以后再去试一下,因为发现自己白术泽泻用不了。我为什么给这个人用这么多方子,因为他桂枝证和芍药证不明显,芍药证不明显,桂枝证也没有,腹痛没有,恶心也没有,不过有痰,真武汤有生姜嘛。我本来以为茯苓泽泻汤只是五苓散一个汤剂的版本,现在看看好像不是啊,要重新审视。茯苓泽泻汤里边茯苓量特别大,用到了八两。对比医案那个苓桂朮甘汤加泽泻降压的,我感觉头晕还有血压高的,可能泽泻能起到好的作用,大家可以试一下。为什么五苓散无效呢,可能因为我用的散剂,毕竟泽泻量太少了,每次就几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