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5941- 王小波: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李银河低着头,拘谨地坐在沙发上,手中摊着一本小说。

她右手食指不停地在书的侧沿摩挲,眼睛定定地盯着扉页上“作者:王小波”几个字。

“嘿,你就是李银河?”身后传来一道男声。

李银河身子微微一颤,回首瞧,那人穿着发黄的白衬衫,脏兮兮的牛仔裤,脚蹬一双人字拖。

他甩了甩凌乱的刘海,显出一张灰扑扑的脸,小眼睛含笑望过来。

李银河瞳孔略有放大,“你、你——”

“我是王小波。是你约我来的吧?”他咧开嘴角,露出几颗弯曲的焦黄色牙齿。

“啪——”一声,《绿毛水怪》从李银河手间掉到了地上。

这就是李银河与王小波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李银河吓了一跳,没想到心中的偶像这么丑,真不如不见。可到了后来,她却被撩得难以自持。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读到信里的这句情话时,李银河忍不住挑起嘴角,只觉得那张丑脸下的灵魂竟是这般奇怪且有趣。他用的词汇很土,甚至有些粗俗,但连词成句后读起来却叫人心生感动。

文如其人,王小波就是这么一个“搞怪”的人。

童年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著名的逻辑学家王方明。

在他出生前不久,中国发生了“三反五反”运动,他父亲被打成异见分子,开除了党籍。王小波也许娘胎里就受了刺激,先天发育不良,所以他出生后瘦瘦小小的,体弱多病。

他老是一个人发愣,露出一副痴呆的表情。于是家里人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傻波子”。但他哥哥一直为他打抱不平,说那不是傻,是“大智若愚,”还声称他体内有一颗“艺术的内丹”。

兄弟俩都热爱阅读,然而经过之前的风波,他们的父亲将许多书籍都锁进了柜子里。兄弟俩时常趁着父亲不在家,捅开那个柜子,偷书出来看。有时事后被父亲发现,便是一顿打。

他们就这样看了许多书,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等……王小波对文学的热爱在这段时期初现端倪。

知青岁月

1969年夏天,正值特殊时期,政治格局越来越紧张,无数知识青年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

王小波的许多同学都下了乡,他深思熟虑后,对父母说:“我想去插队。”

父母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他的决定,于是那一年5月15日,他离开北京,登上了开往云南的列车。

11日的长途跋涉后,包括王小波在内的22位知青们终于来到了云南德宏州陇川县。

他们到云南生产建设十团报到,心中还充斥着新鲜感,却被革委会主任劈头盖脸一顿教训,告诫他们来这里不是享福的,而是为了洗心革面早日成为护国卫家的好战士。

军营的原身是一座农场,22位知青们报完到收拾好行李后,便开始了辛苦劳作的生活。他们日复一日地耕田,插秧,砍柴,放牛,书卷气的脸庞渐渐变得沧桑。

王小波这般操劳了几个月,便有些受不住了,他开始三天两头地装病,感冒、发烧、腰疼、头痛,一个月下来能休息七八天。他用这些闲暇时间看书,只觉得唯有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才能给自己片刻的解脱。

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烈,王小波终日浑浑噩噩、茶饭不思,免疫力逐渐下降,最终罹患急性肝炎被送进了医院,等出院时,人已经被耗得几乎只剩下骨头。

但他说:“比疾病和死亡更可怕的是,在寂寞中枯坐的经历。”暗指这段下乡经历摧残了他的身心。

遇见爱情

1973年,下乡插队任务完成后,王小波回到了北京,在牛街教学仪器厂做了一名工人,并开始撰写小说。

1977年,《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读过王小波写的《绿毛水怪》,被其中的文字感动,很想见一见这本书的作者,谁知见到后,却发现王小波并不不如自己料象中那般英俊潇洒,反而长相丑陋,邋里邋遢的。

可王小波却对她一见倾心,随后展开了极其猛烈的攻势,情书一封接着一封,里头的情话都是不见重样的。

1978年恢复高考,王小波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1980年1月21日,王小波和李银河结婚。两年后王小波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并留校职教。

1984年,李银河公派到美国留学,王小波自费陪同,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师从史学家许倬云。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红拂夜奔》、《黄金时代》等重要作品的架构及初稿。

心无旁骛地写作

1988年,二人回国。李银河入北京大学社会研究所读博士后,王小波继续到大学当讲师。

1992年,王小波下定决心辞去工作,心无旁骛地写作。所有人都劝他不要犯傻,唯有李银河支持他。

后来,王小波将《黄金年代》投稿到诸多出版社,却都被退了回来,理由出奇地一致——“小说很精彩,但现在不敢发。”

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是很保守的,而他的小说里有很多对于性的描写,不适合出版。

直到1994年,华夏出版社的部门主任赵洁读到了这本《黄金时代》,为其描绘的恢宏故事感到震撼。几日后,她趁着总编辑外出公办的间隙,自作主张让《黄金时代》过审,正式出版了。

等到总编辑回来,发现这件事,当即大怒,严厉地批评了赵洁,并要求她承担所有后果。

《黄金年代》因为“涉黄”,无法有正规的销售渠道。赵洁只好拉着王小波,每天推着自行车,后座放着几捆书,到书摊、图书批发市场去推销。然而卖了三年,直到王小波辞世,书还没有卖完。

突然辞世

1997年,王小波独自在郊外一所小房子里写作,却心脏病猝发,突然辞世,年仅45岁。

李银河听到这个消息瞬间虚脱,那张“泛着微笑的丑脸”她将再也看不到了。

在王小波死后,他另类、超前的思想逐渐被广罗大众接受,所著的杂文、小说、信件猛地爆红,无中生有了一大批狂热的粉丝。他的名字从此与“撩妹圣手”、“文学教父”挂钩。

他文风粗俗中带着浪漫,叫人读起来总觉得有种矛盾的美感。他的性格也是如此,行事作风总是另类且搞怪,却又显得极富智慧。

所以,荒诞的到底是作为多数派的我们,还是如王小波这般特立独行的“怪咖”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