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西!平时寂寂无闻,每当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总能挺身而出
山西这个省,和山西人一样,从来不会高腔大嗓、虚张声势,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藏身于一个不太显眼地方,不多说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用处,当然也从不添乱,以至于我们大家经常忘记了有这样一个省份!
我们从小到大,有过很多同班同学,几乎在每个班里,都曾有过这样一个同学——他朴实无华,甚至可以说土气十足;学习虽也努力,但成绩一般;他腼腆羞涩,从不显山露水;他话语不多,却能为班集体默默奉献——这个同学就是山西。
如果,你认为山西这个土里土气、不显山不露水的地方,似乎“用处”不大?!大错特错,老天之所以赐予我们这块土地,其实是有着大用处的——山西是中华民族栖息之地、振兴之地、再生之地,特别是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时,这块土地宝贵性无可替代——自古如此,历代如此!
一、乱世方显山西
太原晋阳号称“龙城”,亦与此有关。“龙城”大概出过十来个皇帝,诸如汉文帝、高欢父子、李渊父子、李存勖、石敬瑭、刘致远等,但正儿八经的,除了汉文帝、唐朝李氏父子,大多数属于“草头王”。山西其他地方出过的“小皇帝”就更多了,比如刘渊父子、孝文帝、石勒等等,这就与山西在乱世中的地位有着很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先有晋文公在纷繁乱世争得“霸主”之位,后有“三家分晋”,强大晋国“一分为三”成为赵、韩、魏三国。
秦汉时代,山西开始沉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重新回归历史舞台的中心。
刘渊离石起兵,建“汉”于平阳,死后其子刘聪即位,灭西晋,开始了长达120多年的“五胡乱华”乱世纷争局面。
拓跋氏在大同建“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宫廷政变,先是朔州人尔朱荣凭借兵权控制朝廷,紧接着,尔朱荣手下高欢反叛,把持朝政。之后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高欢控制的东魏,虽建都在河南邺城,高欢却身居晋阳,遥控着东魏皇帝——可以说,山西依然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即将次子杨广封为“晋王”,即后来的隋炀帝,山西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隋末天下大乱,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由晋阳经晋中、晋南,直攻长安,一举夺得天下。
唐后的五代十国,五个朝代中,有三个是以太原晋阳城为根据地建立的,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和刘知远的后汉。
宋朝建国之初,赵氏兄弟“三下河东”,才消灭了山西割据政权北汉。赵光义一气之下,火烧千年古都晋阳城,并废除“晋阳县”,改置“平晋县”。
岂不知,毁掉了约20平方公里的古晋阳城,其实毁掉了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一个强大堡垒!晋阳城城池宏大,即是抵御敌人进攻的牢固屏障,又是进攻部队的后勤保障。有宋一代,对付北方辽、元束手无策,乏善可陈,应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明朱元璋设置防边九镇,号称九边,九边之中的大同镇、太原镇都是驻守重兵的要镇,这也在客观上为明代晋商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中的山西
有人说,你说得这些都是一些古远的事例,随着时代变迁,山西的地理位置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那我们就看看抗日战争,这场战争距离我们现在还不足100年。
太原失守后,毛泽东准确判断并做出指示:华北的正规战争业已结束,利用山西的有利地形,八路军迅速进入敌人的薄弱地区,进行游击战争。聂荣臻率115师一部进驻晋东北、贺龙率120师主力进驻晋西北、刘伯承率129师主力和115师344旅进驻晋东南、林彪率115师343旅在晋西南。至此,山西成为八路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主战场。
聂荣臻在晋东北站稳脚跟后,成立了晋察冀边区,晋察冀边区涉及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在山西境内辖有13个县,分别是五台、盂县、繁峙、代县、定襄、忻县、崞县、平定、寿阳、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在抗战八年中,晋察冀边区与敌作战32000余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贺龙率部进入晋西北的宁武、神池地区,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包括兴县、临县、方山、静乐、岢岚、偏关、朔县、宁武、忻县、神池、五寨、河曲、保德等县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后与晋西南、大青山根据地合称为晋绥边区。自1937年冬至1944年春,晋绥边区与敌作战万余次,毙伤日伪军约10万余人。
刘伯承的129师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后,朱德率八路军总部来到太行山。经与敌人反复争夺,确立了根据地,山西境内包括有武乡、安泽、沁源、沁县、壶关、屯留、长子、高平、榆社、辽县、晋城、阳城、沁水、黎城、潞城、襄垣和长治。自1937年冬至1944年春,晋冀鲁豫边区与敌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约19万人。
正是由于这些根据地的建立,犹如围棋中的“做眼”(毛泽东语),依托这些“眼”,使抗日战争根据地的地盘不断扩大,力量不断加强。
八路军在这块土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百团大战等。
三、为什么是山西?
有一个形容山西的专有成语:“表里山河”。
表里山河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文公继位不久,此时楚国气势正盛,频频挑衅晋国,作为两个当时的超级大“诸侯”,一战在所难免。而此时晋文公尚在犹豫,于是他手下的主要谋臣狐偃(字子犯)力主一战。他为晋文公分析了胜负之后的后果:“如果我们打赢了,天下诸侯必以我们的马首是瞻。假如打败了,我们山西到处山高水深,皆是天然屏障,他也无可奈何!”
赢了,我们可以雄霸天下;输了,我们照样拒强敌于门外。可以说,“表里山河”一词,道出了山西的真髓。
山西东部是连绵不绝的太行山,西部先是晋陕大峡谷,黄河由此奔流而过,而后是南北长约八百里的吕梁山,两座山脉遥遥相对,各自余脉纵横交错——这就是山西的基本地貌。
山多了,良田自然就少,良田少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艰难。但老天在关闭了山西大门之时,又给山西打开了窗户:正因为地形复杂,所以沟壑淹了,山地却收获了;丘陵干旱,盆地同样也能予以弥补——虽不能大富大贵,但如果肯干,断不至于饿死。
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曾在《山西在国史中的地位》一文中这样写道:“山西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往往是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是因为,山西处于黄土高原的东部,它对河南、河北、陕西的关中地区而言,都是居高临下的,这在过去一刀一枪打仗时,是很占优势的优势。”诚如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