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江阴上下
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一首为人们传诵的诗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回顾武汉到镇江的八百多公里航程,悠悠江水在辽阔的原野奔驰,确实有“海阔天空”、水流天际的感觉。武汉以下的长江河道,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宽窄相间,犹如藕状。窄段一岸或两岸为山丘基岩构成的矶头控制,或者由于修建码头和桥梁使江面束狭,相对来说,水深流急,航道和江岸比较稳定。宽段流速减缓,江中洲滩丛生,河道形成分汊(最多可达三、四支);由于主流线时南时北摆动,航道多变,两岸此淤彼坍。因此疏浚航道和护岸防坍,就成了治江的重要课题。
镇江附近,江面宽阔,洲滩累累,其中有的已为人们定居垦殖,有的则随水位的涨落而时隐时现。下水的船只驶过镇江港前面时,由于浅滩横亘,不能立即靠岸,必须从东边的焦山外侧绕过来。大港(镇江东面的江边小镇)一带江面较窄,但紧接着江中又出现一个相当大的沙洲——扬中县所在的太平洲。轮船驶过它的西北端时,在北岸可以看到一条较宽的河流汇入长江,这就是宋代以来淮河的入江水道,东边那个小镇叫三江营。到了江阴,因为受到黄山基岩的控制,江面又收缩到一千二百米左右。这里形势险要,是从长江口入内的第一道江防要地。
一过江阴,豁然开朗,江面愈来愈宽,南通附近已展宽到十八公里,到长江口则宽达九十一公里,形成一个喇叭形的巨口,这就是长江的河口段。在甲板上远眺,但见水天一色,岸线愈来愈模糊,以至在视野消失,虽则航行江中,宛如置身海湾,此时此刻,更使人深深地感到长江的伟大。
向长江借水
不尽长江滚滚来,吞纳百川归大海。长江平均每年输送入海的水量,有大约一万亿立方米!和黄河比一比,黄河的长度并不比长江短多少,但年水量只相当长江的二十分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地面径流约占全国四分之三,耕地面积只占全国三分之一;华北和西北的地面径流只占全国百分之八,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一半。水,是庄稼的命根子。由于水量分配不均,北方历来干旱缺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实现南水北调,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呢?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二年视察黄河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遵照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我国水利部门早在五十年代就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设想了十几条南水北调的调水线路,归纳起来有西线、中线和东线三个方案。西线在长江上游修建高坝,开凿隧洞和盘山渠道,把水引到西北,这在目前只是远景设想。中线从三峡引水到丹江口水库,过江淮分水岭,经河南到华北,但也要到三峡工程兴建之后才能见诸实施。具备近期建设条件的是东线方案。
规划中的东线方案,输水线路基本上是沿着京杭大运河,从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由南而北,经几十座大型抽水机站把水逐级抽送到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等湖泊,然后在东平湖附近穿过黄河,自流送到河北和天津。它的输水干线全长一千一百多公里,可引长江水一千个流量(秒立方米)。建成以后,将灌溉苏、皖、鲁、冀四省和天津市的六千多万亩耕地,改善排涝面积一万八千平方公里,并使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改造成为全线通航一千吨船队的纵贯南北的水上大动脉,还将为沿线工矿、城市提供可靠的水源。
南水北调部分实现了
在扬州东面十多公里的江都县城南,新通扬运河的北岸,耸立着一排高大的建筑物。这就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电力排灌站——江都抽水机站,它是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主体。
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省北部里下河地区,地势四边高,中间低,向有“锅底洼”之称。西面的大运河和淮河入江水道,水位经常要比它的地面平均高出二、三米;东面的黄海,汛期时的高潮位也比它的地面高。解放前,淮河连年闹灾,海潮顶托倒灌,洪、涝、潮、旱交替为害。特别是淮河洪水,七百多年来给这个地区的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关心治淮工作。一九五一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打响了征服淮河的战斗。淮河流域人民在全国支援下,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初步征服了千百年来为害的洪水,挡住了海潮的倒灌,使里下河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淮河来水满足不了灌溉的需要;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涝害问题也未彻底根除。为了进一步除害兴利,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和安装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于一九六一年动工兴建。
整个枢纽工程由四座大型电力抽水机站、七个节制闸、三个船闸等工程组成。它既能自流灌溉,又能电力抽水排灌。四座抽水机站的总抽水能力可达每秒四百七十立方米,加上自流引江水,灌溉面积达到一千万亩。当苏北干旱缺水时,它便可抽引江水北上,借道大运河等河流送到里下河地区;这样,淮河和洪泽湖的水可以调往淮北地区。受涝的时候,又可把里下河地区的涝水抽排入江,大大减轻这个地区的涝害。此外,它还便利苏北的内河航运,并可利用淮河余水发电。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改变了里下河地区的面貌。一九六六和一九六七年,这里连续发生几十年未遇的大旱,已建成的一、二站便牵引浩浩江水,浇灌广大农田。一九七○年秋,这里连雨四十多天,抽水机又吞波吐浪,把九亿多立方米涝水排入长江。这一年,江都、高邮、兴化、泰县、泰州等县市的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十四以上。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里下河水乡,如今夏季麦浪翻滚,秋季稻谷飘香,成为旱涝保收的米粮仓。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把长江和淮河流域联接起来,部分地实现了南水北调,它是今后进一步大规模实行南水北调的起点。
江海相会
大江东去,反映了长江的总流向。但在下游河段,特别是江阴以下的河口段,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上水的船只却是顺水走,下水的船只反而逆水行。这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于潮汐的影响造成的。
潮汐是海水的一种有规律的涨落现象。我国东部沿海一昼夜内海水两涨两落。涨潮时,汹涌澎湃的海水从大洋向近海扑来,以雷霆万之力冲击海岸,并从河口长驱直入。当它溯江而上的时候,在一定距离内会把江水顶托回去,形成潮水倒灌。
长江江宽水深,江口又成喇叭形,更为海潮的涌入大开方便之门。潮汐的直接影响可达江阴。大汛高潮时,溯江潮更可深入到镇江附近。再往里,潮水虽然停止倒灌,但因江水被阻壅高,潮波继续深入。通常芜湖以下为感潮河段,最远甚至可波及到离长江口六百五十公里的安徽大通镇(在铜陵上游)海水倒灌,使长江下游水位增高;愈近河口,形成的潮差愈大(芜湖为一米,南京一点六米,南通三点一米,长江口可达五米)。这种情况,对航行十分有利。上、下水的船只分别利用涨落潮,可以增加航速。江口有少数浅滩,对中型以上海轮通过造成障碍,但船只可以潮进出,实行江海联运。
长江河口段因为咸淡水交汇,鱼类资源特别丰富。除常见的淡水鱼外,还有适应半水域生长的鱼类,以及过路的江海洄游鱼类。主要的经济鱼类就有三十多种。
渔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春季钓河豚、张面鱼(即银鱼或面条鱼)、捕刀鱼,夏季打鲥鱼、张白虾、捕凤尾鱼(即烤子鱼)秋季抄鳗鱼,秋末冬初拖螃蟹、捕杂鱼,一季套着一季,四季皆可捕捞。其中刀鱼和鲥鱼的生产量最大,江苏很多沿江渔业社队两者的捕捞量就占全年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面鱼、白虾和凤尾鱼的渔场限于长江口,但汛期集中,产量也较高。崇明岛附近的水域,是蟹苗的重要产地。每到蟹苗汛期,全国十多个省市组织人力来这里采苗,运到湖荡放养。
多少年来,长江渔民主要依靠木帆船(其中很多是连家船)生产,船小,抗风性能差,生产水域也受很大限制。渔具则以钓具为主,网具全是棉、麻、丝质的,劳动强度很大,单产量很低。随着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壮大,钓船逐步改成网船,化纤鱼网普遍应用,机帆船逐步代替了木帆船,捕捞区也向长江口外伸延,单产大大提高。渔民们奋战在波涛里,多捞快捕支援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