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下大峡谷,世界地质公园的样板
游寨下大峡谷
幽谷通天界,丹崖书壁画。
风清扑鼻馨,烟染凝眸快。
岩穴每高悬,藤萝俱倒挂。
林泉得趣真,胜与仙家话。
次日,游寨下大峡谷。
寨下大峡谷位于泰宁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的寨下村,直到2004年6月才被外人发现,大峡谷由3条峡谷首尾相连而成,呈环状三角形,它是泰宁修建的第一条地质科考路线, 联合国专家称之为“ 世界地质公园的榜样景区”。
三条满目苍翠的峡谷,分别是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构造运动为主的三种 地质作用形成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实地考评时说:“无论从地质景观还是生态环境,这里是世界级的”。寨下大峡谷是观赏丹霞地貌的绝佳地,有着典型的赤壁、洞穴、巷谷、巇谷和堰塞湖。
进入寨下大峡谷,第一条峡谷叫“悬天峡”,全长约1公里,宽约2-30米,崖壁高约70-150米。初凉时节,峡谷幽深静谧,岩层诡谲变化,花木茂密斑斓,别样静美。在这条峡谷中,绝大部分景观的形成都与水流的侵蚀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条峡谷的特点也因此被概括为:水滴石穿。
水流的侧蚀作用是洞穴形成的重要原因,侧蚀就是侧面侵蚀、往两边侵蚀,当河水暴涨、水流经过山崖时,夹带的沙石不断磨蚀崖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扁长的洞穴。
峡谷内时常可见瑰丽神奇的天穹岩,巨大的岩穴上面布满千苍百孔、大大小小的洞穴,婉如天上的星星,布满整个崖壁。天穹岩直径约20米,高约50米。形成这样的景观是由于垂直水流受表面张力及砂砾岩孔隙的吸附作用,沿崖壁自上而下呈扇形流淌、浸润、冲蚀崖壁,软岩层湿胀干缩,产生片状风化剥落,崖壁逐渐被侵蚀内凹,从而形成自洞顶向崖壁呈圆弧形内凹的穹窿状洞穴,这是套叠状洞穴的典型代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出作品。
寨下大峡谷的第二条峡谷叫“通天峡”,大致呈东西走向。因峡谷内的地质奇观通天碑而得名。在这条峡谷里,展现出丹霞地貌的一个重要的地质作用——崩塌与堆积。这条峡谷的特色也能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山崩地裂。
沿着梅花桩步道前行,随处可见的崖壁上砾石大小不均、棱角分明、杂乱无章。砾石的分布规律及基本形态揭示了一个秘密,这片丹霞崖壁的形成也许源于一次山洪暴发,地学专家们将其称为山前沉积。
由于这一段峡谷地势逐渐升高,相应的植被也更具有立体感,各种种类繁复的灌木和乔木茂密生长,树叶呈现出丰富而具体的形态与色彩,斑斓鲜艳,映衬着光怪陆离的丹崖峭壁,具有夺人心魄的野性之美。
通天峡的尽头是云崖岭。岭上丹崖绝壁插天,苍苍峭壁之上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仿佛正要断层脱落,拖拽成一个巨大的脚掌形状,世人便把它形象地称为“仙掌”。
仙掌旁边,一块高大的巨石赤壁巍然耸立,就像是峡谷尽头的界碑,这就是通天碑。许多地学专家对通天碑情有独钟,因为在通天碑的崖壁与地面近乎垂直,它是山崖大面积崩塌后的产物。这样巨大直角的形成前提,是丹霞地质山体中发育了两条相互交叉的巨大断裂,形成直角并不难,而这个巨大直角的规模之大、角度之直、表面之平整却非常罕见,堪称一绝。
过通天碑,曲径通幽处,峡谷之中却居然有一泓湖水,这是丹崖坍塌而形成的堰塞湖,翠竹千竿耸,青池一面临,碧波荡漾,丹崖倒映,栏杆栈道曲折其上,实属湖山妙境,游人多在此流连休憩。
第三条峡谷名叫倚天峡。是由于在峡谷的尽头有块错落体岩块,其造型就像一把武侠小说里面的倚天剑直刺苍穹,故名。
这条峡谷和前两条的成因截然不同,它呈北东走向,全长约1公里,是受著名的福建邵武——广东河源大断裂带所控制的一条断层谷,峡谷内林木繁茂,溪流众多,相对前两条峡谷的奇特地貌而言,这里更显清幽秀丽。
当然,看似平常的峡谷内却也暗藏着非比寻常的景观,在溪流对面一片平整崖面上,豁然突现沟沟壑壑,崖壁龟裂,皴纹怪异,有如中国汉字的笔画,又如同远古年代的钟鼎文字,笔画行间还有龙形图案、玉玺造型,让人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这是寨下大峡谷最让人费解的“摩崖天书”景观。
沿着潺潺溪流,沐着清新林风,兜兜转转,不知不觉中竟又回到景区出口,全程约三个小时,不愧为一段奇妙的地质风光大片。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