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就是人工智能开始越来越多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我喜欢搞些新媒体创作,写写推文,拍拍视频,现在都有可能用到人工智能。日前,抖音自动把我一年前的作品放了出来,这是去掉我在中国水果之乡高州拍的短视频,没想到重播阅读量比首播还高,这是用AI自动检索重播的作品。
其实今日头条的算法也是AI应用,去年我去安徽的安庆讲学,写了一篇推文《安庆,皖江边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没想到竟在上了头条的安庆热榜,还获得第一名。我知道这是基于“位置+阅读量”的算法推荐结果。
头条和抖音的AI应用还只是在内容分发上,而知乎的AI应用还进入了内容生产领域。知乎推出新产品——可以把我写的文章自动生成视频作品。于是我拿了两篇自己写的推文《黄鹤楼,一个让李白不敢题诗的地方》、《新岳阳楼记》、《网络语言:人类社会的第二种语言》放到知乎我的账号上,让文章自动生成视频。
尽管视频阅读量比图文要高好几倍,但配音配画并不理想。尤其是AI语音把李白、崔颢的诗念得索然无味。有一位网友评价很到位:1.音频有条件还是要找专业的播音人员来合作,至少嗓音有感染力的人,机器的平调让人兴趣大减,并且老师的内容核心是文字内容,有感染力的嗓音才会易于内容的传达;2.图片与文字交替穿插的节奏排版似乎还有待调整一下,1+1大于2的效果并没有突出出来;当然,也不能对机器自动生成抱有太高的要求、期待,有总比没有强。从无到有,能不能从有到好呢?于是,我再做第二个、第三个实验,在智能编辑素材后,我手动置换了一些不靠谱的素材,尽是做到了图文匹配,效果比第一篇好多了。
由此可见,AI是可以助我搞创作(当然还只是二度创作),AI创作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觉得算法可以优化,比如识别诗与文,进而根据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朗诵方式。有一点可以肯定,AI作为我的创作小助手已经上岗,接下来就是通过深度学习提高它的创作水平。其实不只是知乎,人民日报创作大脑、澎湃梨视频的都是这种智能剪辑。用户上传自己要编辑的文字,然后 Wochit 平台就会自动匹配搜索、找到对应的视频素材并帮你剪辑出符合文字稿件的视频内容。最近,《之媒·学者刊》第三期将胡智锋教授的研究大作进行了新媒体「图文+视频」的转化,似乎变成学术大片,他们尝试把学者们的研究传播向业界。尽管论文可视化对研究没有多少作用,但对研究成果的推文会有一定传播效果的。
事实上在电商平台应用更广,AI技术通过以下方法可以自动生成商品短视频:1、商品页分析;2、内容提取;3、叙事镜头组合;4、信息可视化增强;5、商品风格分析;6、同类型音乐匹配;7、音乐片段分析;8、综合;9、视频优化与多场景生成
朋友,您看好AI创作的未来吗?如果把所有的文字都转换成视频,你觉得好吗?短句评论员曹林为此写了一篇文章:《重视频轻文字已造成灾难性恶果》,他在文中写道:本来简单文字就可以说清楚的事,非要做成视频,配上乱七八糟的图片,叠加所谓的全媒体元素。既给用户增加了阅读障碍,也在舍本逐末中弱化了传播系统的文字表达能力。我认为,再好的视频也取代了文字,我们要警惕视频泛化带来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