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真的为实吗?不要太相信你自己的感官

老子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段老子依然在阐述“道”的特性,不过是在探讨“道”在形而下依靠我们人类感官无法感知的那个部分。

不可否认,我们人感官的设定并不能感知到宇宙万有的一切,我们的感官的感知范围不过是为了保证我们生命个体能够正常生存而设定。

我们的眼睛只能接收到固定的光谱,红外线和紫外线我们就无法通过肉眼看到。

我们的耳朵只能听到固定频段的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我们就无法听到。

而我们身体的触觉,更是充满了迷惑性,我们感知不到微观的存在,甚至连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信息也并非可靠。

比如我们对“凉”的感知,正常情况下当我们接触到低于我们体温的物体时就会产生凉的感觉。

但假设同样是零摄氏度的温度,我们用手触摸木头的感受明显是没有石头要凉的,而让手处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不去触摸东西的感受,又一定是没有触摸木头感觉要凉。

所以,你身体对温度的感知并不是真的在感知温度,而是在感知你自身温度的流失,流失速度越快你会感到越凉。

这种设定完全是了为了让你及时反应过来保护自己,而不是感知真实。

老子把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耳朵听不到的、身体感受不到的分别称之为夷、希、微。

这三者看似需要不同的感官接收,但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它们都属于“道”的一部分,为了避免世人误解,老子特意强调“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诘”就是追问、追溯,不要单独追溯这三者,它们是混而一体,没有个别界限的。

后世道教中“混元”的概念便是从此而来。

老子又说,这个“道”没有上下左右的方位差。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纵是在九天之上也不因此全然光明,而在九地之下也并不会显得晦昧不明。

说它们彼此无关,它们又“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一个“绳”是动词,结绳的意思,第二个是名词,就指绳子。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他们彼此捆绑关联,但又没有具体的宏观形态。

这种状态“是谓恍惚”,叫做“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来也无所从来,去亦不知何去,它无处不在,但你却无法追踪到它。

这个东西超越时空的概念,永恒不变的笼罩在我们的时间长河之上,推动宇宙万有的发展。

所以我们作为人,应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想要摸到“道”的影子,来实现“道”的妙用,便只能够依靠历史的经验,因为我们唯一能够接触到的“道”发用的痕迹,便是历史的经验。

总结和凝练历史的经验,便能够把握当下的时势,顺势而动,实现无为而无不为之大为。

所以,其实老子此篇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人生在世绝大多数时候都在为自己的耳目所蒙蔽。

人们常提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就历史经验来看,眼见也未必为实。

唯有用心体会历史中的因果法则,找到笼罩在时间之上的那个永恒不变的“道”,方是真实。

所以,在当代这个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很多网络科技成为了耳目的延伸。

人们只知道依赖这种“延伸耳目”收集当前信息,然后仅仅通过自己的思路制定做事方针,这本身就是“蒙眼开车”。

如此不免要落实投机之流,难以长久。

信息化延伸了我们的耳目,这是时代的进步,但绝不应忘记老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告诫,不能依赖和迷信信息。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高度重视历史的因果,执古之道,结合信息,方能真正以御今之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