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疯子》:《牛津英语词典》背后的故事

爱尔兰电影《教授与疯子》讲述的是迄今为止最有名的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编撰中的一段感人故事。所谓“教授”,指的是曾经担任《牛津英语词典》主编的詹姆斯·墨里,但他却从不是正经的教授,而只是一个出身微寒、从未上过大学的语言学天才。所谓“疯子”,指的是关押在英国布罗德摩尔精神病院的美国退休军医威廉·切斯特·迈纳,他也不是一个单纯的精神病人,而在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中贡献了1万多个词条。

1872年2月17日凌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兰贝斯区发生了一起枪击案。美国退休军医威廉·切斯特·迈纳误杀了司炉工乔治·梅里特。迈纳在法庭上再三辩白,当晚有人闯进他的房间,他追出来杀错了人。法庭判决,以“法定刑事精神病患者” 的名义将迈纳永久关押。在布罗德摩尔精神病院,迈纳告诉看守芒西,把他的退休金都给梅里特太太抚养她的孩子。

1857年开始由英国语文学会负责编写的《牛津英语词典》起步就困难重重,陷于难产。此时,14岁就退学谋生,没有学位,自学成才,精通十几种语言的詹姆斯·墨里被推荐给了词典编委会。在牛津大学的专家学者们经过20年努力一事无成之后,把墨里这样“卓越的反教条人才”当做《牛津英语词典》的“灵丹妙药”成了唯一选择。

詹姆斯·墨里果然拒绝墨守成规,一上任就推出了一个全新的举措:全民参与。他在报纸、书店、图书馆发放传单广告,动员全世界使用英语的人一起为词典收集词条定义,然后通过邮寄方式发送给编委会。看到此处,我不禁恍然大悟,维基百科这样开放互动式的编撰词典方法,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在《牛津英语词典》编撰中用过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迈纳在精神病院里看到了墨里的传单,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短时间内,他给墨里寄去了1万多个词条的笔记,解决了词典编辑中的难题。1884年,《牛津英语词典》第一分册终于出版。墨里兴冲冲地带着词典来到布罗德摩尔,却发现迈纳居然是被终身关押的精神病杀人犯。

此时,看守芒西也找到了梅里特太太,但她拒绝了迈纳的退休金。芒西只好不断地买了食品来救济梅里特太太和孩子们。为了表示感谢,梅里特太太来到精神病院,并给迈纳送了一本书。迈纳发现梅里特太太不识字,就教她认字。文字里蕴藏的美好感动了梅里特太太,也让她了解了迈纳,让她萌生出爱意。

梅里特太太的爱意并没有使迈纳的病情缓和,反而使他陷入了更深的自责中。此时,《牛津英语词典》的编撰者是个精神病杀人囚犯的消息被报纸披露。墨里和编委会陷入了漩涡中。

这部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编撰过程中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由欧美电影界两位大名鼎鼎的巨星主演。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梅尔·吉布森饰演墨里,两度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西恩·潘饰演迈纳。他们把这两位颇具个性的人物演绎得真实生动,感人肺腑。

在墨里身上,有着梅尔·吉布森扮演角色惯有的宗教狂热般的热情。面对牛津大学的顶级专家,他豪放地说:“一件事如果一个人做,可能要用一百辈子。100个人做的话,这一生一定能做完。要是有1000个人,几年就能完成。”在100多年前,用全民参与、开放互动的方式来编撰大英帝国的第一部官方词典,无疑是一个疯狂的举动。在他的词典中,又有一位真正的精神病杀人囚犯担当了重任,更令人难以想象。所以,看完电影,我觉得墨里才更像一个疯子。

而在迈纳身上,更独具西恩·潘饰演性格分裂人物的特点。战争给迈纳留下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但却没有损害他的知识、才情和理智。西恩·潘用精湛的演技,完美地塑造了一个精神残疾却知识丰富、人格伟大的人物。他的疯癫,他的痛苦,令人动容,催人落泪。而他惊人的知识能力和写作效率,又让我们佩服和感慨。所以,他外表上是个疯子,内里却是一个高雅的教授。

人生之中,往往就是这样倒错。有疯狂的教授,有优雅的疯子,孰高孰低,一句话难以说清楚。没有墨里教授疯狂的全民参与、开放互动新招,《牛津英语词典》何时问世还是个问题。没有迈纳医生在精神病院夜以继日的写作,墨里教授可能早就已经崩溃。在每一部巨著的背后,都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逸闻秘事,等待我们去挖掘。

最后,我还感慨于爱化解仇恨的力量。迈纳在精神病发时误杀了梅里特,梅里特太太和孩子们却从仇恨走向和解,宽恕了这位可怜的病人,迈纳回过来又带给了梅里特太太知识,和他们一起走向新生。一个悲剧,最终演变成一个完美的喜剧。这不是好莱坞式的大团圆,而具有英国文学艺术特有的、具备文艺复兴特点的人文道德高度。善良和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力量。它最终将化解一切仇恨,消弭一切黑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