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的纪录片和纪录风格的故事片

两天前,应朋友所邀,观看了由导演范俭和摄影薛明拍摄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散场出来时,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这部片子进不了院线放映,而《冈仁波齐》却行?我解释说,可能因为《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一部纪录片,而《冈仁波齐》是一部故事片,纪录片很难在院线售票放映。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不过像《摇摇晃晃的人间》这样艺术气息浓厚的纪录片和像《冈仁波齐》这样记录风格的故事片的崭露头角,却是不争的事实。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记录女诗人余秀华出名以后生活的纪录片,已经在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获得纪录长片评委会大奖,又是唯一一部入围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纪录片单元的中国纪录片。但是,一部长达88分钟的纪录电影要想进入商业院线卖票放映,是难上加难的。于是,电影的出品方优酷和大象点映合作,在全国100个城市以众筹点映的方式将《摇摇晃晃的人间》送上商业院线的大银幕。出人意料的是,众筹点映反应热烈,很多城市上线一天即告售尽,不得不增加放映厅和场次。我所在的杭州就在两个电影院4个放映厅同时放映。进入新远国际影城时,我吓了一跳:一楼大厅里都是冲着《摇摇晃晃的人间》来的观众。可见这部电影和余秀华的影响力多大!

一个半小时以后,场灯亮起,我和朋友与意犹未尽的影迷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得不佩服导演范俭和摄影薛明,花了长达一年的时间,跟拍出名爆红的女诗人余秀华,用丰富、生动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坚强、睿智的余秀华,更让我们深入思考艺术和人生。尤其喜欢影片中展示余秀华诗意的空镜头和客观讲述的角度以及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使影片既有艺术情怀又不失客观态度,好看也好玩。

诗人王自亮与观众交流

看了《摇摇晃晃的人间》之后,昨天我又去看了《冈仁波齐》。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查了一下电影票房数据库,《冈仁波齐》上映14天,居然已经获得6930万元票房!显然这是一个对国产片来说非常不错的业绩。影片讲述了尼玛扎堆等11个普通藏民在去冈仁波齐朝圣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导演张扬和他的团队在海拔4000多米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跟着这支真实的朝圣队伍,从芒康到冈仁波齐,走了2500公里,历经千辛万苦,耗时一年,终于拍成这部罕见的电影。尤其到影片的后半部,西藏高原瑰丽的风光和淳朴藏民发自内心的纯真信仰相映成辉,辅之以婴儿出生、长者辞世、青年成长、生活体悟等真实的人生百态,使影片具有了非常强烈的感染力,获得高票房也是意料之中的。

和《摇摇晃晃的人间》不同,《冈仁波齐》虽然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每一个角色就是生活中的自己,导演也真实反映他们朝圣路途上的故事,但整个剧情结构却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的,是事先设计好的故事框架,只是拍摄手法更具有纪录片风格而已。

这就是《摇摇晃晃的人间》和《冈仁波齐》的不同。前者是具有浓郁艺术风格的纪录片,而后者是具有朴实纪录风格的故事片。两者的共同点是纪实。它们都历时一年拍成,都让观众震惊,震惊于余秀华的率直个性,震惊于藏民的纯真信仰,震惊于影像的巨大力量。这两部影片的出现,说明中国电影界不是铁板一块。在片面追求电影票房的庸俗风气面前,依然有电影人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追逐自己的电影梦想。只要有这样的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就还有明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