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国到帝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八

原创2021-06-04 23:10·读书人宏涛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酒》

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从刘邦立汉到王莽建新,这七百多年时间里,中华大地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秩序、文化思想都发生重要转变,并奠定了中华帝国两千年治理的基本格局。

阎步克先生把中华帝国之常态总结为“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儒家正统”,这些主要特点连同“编户齐民”的社会治理方式,从秦汉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结束,至今过去也不过百年光阴。

秦与西汉两朝,中国完成了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

“王国”多指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有着明确的管辖范围或相对集中的权力。

学界认为,中国从夏朝时期就有了比氏族部落更高等的政治实体“王国”,成千上万人聚居在城市,民众分工劳作,日常法令管理,统治者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生产和改造自然活动,最常见的就是实施筑城、治水等大型工程。

商朝时期,中原地区约有800多个王国,最高统治者商王也只是王国联盟的首领。商朝这些王国自治度比较高,他们只需要在礼节上服从商王管理,定期向中央进贡朝拜即可。

商朝王国的统治地域一般都不大,基本都是1-2个中心城市,以及辐射到周围百里的范围,人口大多不超过5万。

从王国向帝国的转折点始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这种强调血缘关系的行政制度,逐渐缔造出在商朝王权结构之上,更高一级统治者“周天子”。

周武王灭商后,周公分封了71个国,其中有53名国君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武王和周公的亲属,这些被封诸侯的主要义务是:定期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并派兵随从征战。

数代以后,诸侯国之间血缘关系日益疏远,周王室也走向衰落。较强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逐步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大会,主持议定河流治理、粮食调配、人员流动等事宜,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等国的十余名国君,连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并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个事件基本标志着西周分封制的消亡。

伴随着一系列战争,被周平王册封为诸侯的“秦”,“奋六世之余烈”,从浴血百战中脱颖而出,“吞二周而亡诸侯” ,用武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帝国”在狭义上用来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专制国家,广义上用来形容国力强大、四海臣服的国家,并不限于君主制国家,核心是“专制”。

秦不仅舍弃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改革建制。

但是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布衣天子刘邦建立西汉后,“汉承秦制”,政治体制虽略有调整,但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变。

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巩固皇权专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武帝通过推行“儒家正统”治国理念,实行强硬军事扩张战略,基本奠定了古代中国的政治风貌。

春秋时期,除了周天子称“王”外,各诸侯国君大部分称公,有名的如齐桓公、晋文公等。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楚国、吴国、越国的国君僭越称王。到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君几乎都称王,由此可见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只与实力正相关。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并派特使建议齐湣王自称“东帝”。秦嬴政完成统一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便创立使用“皇帝”一词。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两千多年来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专用称呼。

“皇帝专制”由此而始,秦汉两朝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维护皇帝“至高无上”权位的制度。比较典型的有:

一是设置皇帝专用名词。皇帝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自称“朕”,臣民称之“陛下”,去世称“大行、驾崩”等等。

二是尊崇强化礼节朝仪。公元前200年,西汉长乐宫落成,儒生叔孙通建议刘邦启用“朝仪”。当日文武百官依规而行,每个人都庄重行礼,对刘邦毕恭毕敬,也无人敢高声喧哗、言行不尊,刘邦感受到从没有过的尊崇。他连声说:”我到了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本来不喜繁文缛节的刘邦,从此以后再也放不下这些皇帝专用礼仪了。

三是以“受命于天”自我神化。每朝初创皇帝都有“出生异象”、“天降祥瑞”的历史记载,他们需要用“君权神授”、“天命所归”,来证明统治的合法合理性。

四是皇权位阶超越法律规范。“皇帝专制”即皇权不受任何法律规范约束,皇权位于最高的法律位阶,皇帝尊贵超越所有人,朝中官僚的政治权力、天下民众的爵位等级皆由皇帝授权而来的。虽然在实际政治运作上,皇帝权力也经常受制于官僚机构,但皇权位阶在古代中国民众心目中,一直是至高无上的。

“中央集权”是帝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帝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中国是一个大型内陆农业国家,人口众多与靠天吃饭是两个重要特点,包括治水在内的护民救灾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

从大禹治水开始,各个诸侯国为应对水旱灾害,联合开展全流域的水患治理,国家之间相互平准救济,这才能保得更多民众生命。

齐桓公主持的葵丘大会上,诸侯就集体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中提到治水之事就有十多处,其中有一段专门指责某些人用洪水冲刷邻国的残暴行为,这些都证明了中国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讲,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水史,通过治水不但将一个个分散的行政区域建构成了统一的行政共同体,还建构了“百国之和”的文化共同体。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主要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这种政体能够在秦汉产生发展,有其时代的必然性。

战国时期牛耕与铁器广泛普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迅速增长,数十个国家兼并统一。为适应农耕生产需要,便于建设大型水利工程,抵抗北部游牧民族的袭扰,民众渴盼有统一的政府进行社会管理。这些社会需求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国“百家争鸣”中,儒家、法家、墨家都提出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理论,为形成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

秦始皇把“皇帝专制”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治理制度相结合,实现皇帝对各级官吏的调配使用,对各地域重要事务的管理指导,这与之前诸侯分权的“分封制”相比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也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基础、形成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

刘邦建立西汉后,为了平息功臣贵族之间的矛盾,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但分封制的天然不足,导致诸侯国治理不力、军事叛乱等问题频出。

景帝开始推行削藩,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趁势收回诸侯国的官吏任免权。

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配套举措,终于彻底解除了诸侯国军事威胁。从此,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结构基本定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发展。

公元1091年,宋神宗在资政殿召见大臣王安石和文彦博讨论变法。

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说:祖宗定下的法制都在,没有必要改动,以免失去人心。

宋神宗说:推行变法,士大夫们确实会不太高兴,但对百姓却是好处众多。”

文彦博答:陛下是和士大夫们一起共治天下,不是和百姓一起治天下!

此语惊人,但宋神宗并没有反驳。因为他说不出来理由,而且他也是认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说法的。

“士大夫”,在当时意为“内外在官之人”,也代指整个文人官僚体系。

商周时期,君王用家臣管理国事,设置部分专业官僚辅佐施政,“官僚统治”已经出现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专业官僚人员在各个统治层级逐步配备,成为统治者延伸权力的触角,扫除反对势力的机器。

“官僚统治”在秦朝正式确立,通过新占领地域实行郡县统治,官僚制度加快了贵族分封世袭制的消解,郡县制和贵族制最主要的不同点是:官僚由君主随时任命,随时撤换,权力无法继承;官僚只有在位才能领取傣禄,并无封地;君主授予官僚的权力,用印、符、节等作为信物,授予这类信物就有权,一旦收回就失去了权力。

官僚制解决了以往贵族封国体制内部,行政机构与家族血缘混合纠缠,政治活动与祭祀礼仪相互交织,官吏职能与贵族特权混乱不清等突出问题。同时,经过专业技能训练“刀笔吏”的出现,更使行政、监察、财政、军事、工程管理等部门官僚阶层日益专门化、事务化。

秦朝“官僚统治”建立了皇帝为核心,三公九卿为主体的治理结构。随后各朝代的官僚体制改革,大都是秦朝官僚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优化。

历代政治改革一个突出特点是:皇帝为了提升君权,任用亲信随从,取代和驾空庞大的官僚机构,或者采取硬性分权方式杜绝权力集中。

秦汉时期丞相为百官之首;魏晋时期丞相制度改为尚书统领;魏晋后期中书省取代尚书;东晋时期门下省取代中书省;隋朝初创、唐朝推行的“三省六部”制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分权;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成立内阁;清代设置军机处,作为皇帝独断朝纲的帮手。这些政治结构的变迁,都是皇帝内朝与官员外朝之间权力斗争博弈,王朝内部平衡打破,走向极端时的自救举措。

“编户齐民”与郡县制同步产生。

“编户”是以户为单位来管理民众,“齐民”指所有人都是国君的臣民。这种民众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实行统一管理的过程称为“编户齐民”。

从战国时期开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新占领区域的旧贵族不是失势投降,就是被消灭逃跑。这些封地和门人奴婢都成为胜利者的战利品。

为了加强区域统治,新统治者大都实行郡县制管理,继而产生了“官僚统治”与“编户齐民”。

西汉的户籍制度比较成熟规范。除了诸侯国的人口外,全国所有民众都在县府内有详细登记,主要内容有姓名、出生时间、籍贯、身份、相貌、占有土地等信息。

“编户齐民”是一种数字化的人口统计与赋税管理手段,统治者可以清楚计算自己每年能够调配徭役兵役的数量,以及赋税征收情况。这种管理方式实现了在有限人口基数上,尽可能多的压榨资源,同时限制了人口的随意流动。

汉代田租较轻,基本实行三十税一,人头税和徭役相对很重。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除了基本赋税外,郡守、县令还多以各种名义增加税种,底层民众的逾期服役现象也很常见。

古代战争多以土地为占有目标,主要缘由就是“编户齐民”的统治手段,带来“有地就有粮、有粮就有兵,有兵就能占更多地”的物质利益增长循环。

“编户齐民”有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遇到昏庸皇帝或者腐败官僚,反倒成为民众沉重的枷锁负担。由此以后,也形成了国人“盼明君,盼清官,盼大侠”的古代文化心理,总是渴望青天来拯救,很少想着自强求自救。

儒家自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步成为统治阶级的施政思想。

随后朝代中,虽然在某些历史时段,中国传统的道家、佛家思想也占据重要思想地位,但这都不影响儒家作为中华文化思想的主流正脉。

从朝中到乡野,从官员到民众,几乎所有人都把践行儒家思想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儒家正统”思想一直持续到新文化及五四运动,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怀着改造国民性、启发国民意识、重塑国民品格的目的,通过多次斗争革命,才一步步把儒家学说推下神坛。

儒家学说能够在中国两千年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这套学说内容,比较符合封建时代治国理政、教民化俗的需要。儒家学说的重大作用是世俗性的教化,即使今日读《四书五经》,其中还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理政思想和人生经验。

所有的河水都有上游的源头。

秦汉以来,治国理政的经验方法,官僚队伍的选贤任能,文人百姓的思想习俗,都是一代代人对于时代精神的继承发展。

秦汉建立的先进政治制度,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全世界最霸气、最开放、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

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总是铭记那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他们汇集在一起展示各自的智慧才华,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化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民族归属和身份认同的作用,由文化凝结的民族精神就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发展实践中的生存之根和强盛之魂。

这就是我们要铭记先人、不忘历史、继承传统、发扬精神、走向复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依据。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也是第一个强盛时期。秦汉所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思想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形成了汉族、汉语、汉字、汉服、统一度量衡、法治等基础,并且决定了两千年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本系列连载完>

主要参考书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司马光:《资治通鉴》

4.吕不韦:《吕氏春秋》

5.翦伯赞:《秦汉史》

6.林剑鸣:《秦汉史》

7.吕思勉:《秦汉史》

8.安作璋:《秦汉史》

9.崔瑞德、鲁惟一(英)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

10.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1.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12.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

13.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

14.许倬云:《汉代农业》

15.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社会意识研究》

16.安作璋:《两汉与西域关系史》

17.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

18.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19.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20.安作璋等:《秦始皇帝大传》、《汉高帝大传》、《汉武帝大传》

21.孟祥才:《王莽传》

22.李开元:《秦崩》、《楚亡》、《秦谜》

23.莲悦:《胡马北风啸汉关》

(0)

相关推荐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后世有哪些影响,每一点都影响几千年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当然,秦朝历经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并不久.不过秦朝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时间短而削弱,相反,秦朝对我国的历史影响 ...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析

    作者:九州钓鳌客 一.集权与分权是个两难的抉择 对制度的评价首先要关注其运行效果和历史影响,任何制度的运行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人是制度运行的活跃性因素,制度本身是制度运行的稳定性因素,人会适应制度受体制 ...

  • 历史复习(2021年3月31日)

    课题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继承.一家一姓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行政制度 (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 ...

  • 科举与皇权,中央集权的千古之变!

    胡赛萌/文 春秋以前,君王与贵族共治天下. 秦皇一统天下,皇权从此一家独大,为了保证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权力,历代皇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打击.排挤并消灭贵族阶层,让整个帝国置于皇帝一人的掌控之下. 可 ...

  • 既体现统治者的德政,又是皇帝维护统治的手段,聊聊宋代直诉制度

    如果大家常看古装剧的话,我想或多或少都会看过这样的剧情:比如皇帝或者钦差出行,在路上有时就会突然出现有人拦轿喊冤,希望皇帝或钦差帮忙洗刷冤屈.虽然电视剧是虚构的,但这种情形在古代是确实真实存在的.这种 ...

  • “头下军州”是什么制度?为什么掌握它,就确立了辽朝封建统治?

    头下军州为贵族的封建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头下军州控制下的汉人.渤海人,由于他们十分擅长农耕生产,因此大部分都被划分到了农耕区,有部分人,特别是掌握一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被划分到了贵族的手工业生产作坊. ...

  • 历史上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历史上有分封制,这个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可是这个分封制的作用其实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了之后普遍推行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

  • 新朝皇帝王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六

    新朝皇帝王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六 原创2021-05-28 07:00:00·读书人宏涛 百尺高桥镇古丘,乘閒莫惜小夷犹. 新杨受日春无际,宿麦翻云岁有瘳. 鹰隼图南天外意,江山绕北望中愁. ...

  • 统一六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八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19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6100个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 ...

  • 拜将韩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太后王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十六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节选 一 汉武帝刘彻的生母姓王名娡,槐里(刘邦改废丘为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县人.刘彻为了表 ...

  • 王莽覆灭——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七

    王莽覆灭--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十七 原创读书人宏涛2021-06-01 19:00:00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 刘邦登基——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六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7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3500个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一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

  •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合纵与连横

    一 秦孝公与商鞅二十多年奋发图强,变法革新,秦国终于重现穆公时期的雄风,在与周围国家的数次战争中,均以绝对优势取胜.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秦孝公十九年,周天子送来了"霸主"称号,第二年 ...

  •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吕不韦的赌博

    一 吕不韦是韩国阳翟(音如迪,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的富商,家财万贯,多谋善断,生意遍布六国,经常往来各国及各个城市之间. 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经商期间,无意中认识了正在充当"质子" ...

  •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十二:赵姬之乱

    一 嬴政9岁时回到了秦国.他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在继位以后,吕不韦获任丞相,被封文信侯.三年后,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去世,12岁的嬴政继位秦王,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