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改成效卓著,如沐春风,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化,经济差异化,观念差异化等诸多问题,还是在左右着患者和家属的就医环节。前几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头条上看到了几个沈阳某知名中学老师的就医的心路历程,说感慨万千毫不为过,一个高知家庭尚且如此,更别说平头百姓了,就医难难于上青天的味道在评论区屡见不鲜。其实,国家针对医疗改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医保的普及到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各个层面都在逐渐完善。今天我们从医院的临床医生的职称级别角度,跟大家介绍下,希望能让大家尽可能多的了解下医院的真实样貌,以便大家各取所需的就医,本言论只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医院,说得直白些,就是我跟大家聊聊天而已。考入医学院校后,面临他们的是临床基础课,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等几十门,这些繁重的课业占据了他们的一年多的时间。下一步逐渐发展为基础和临床的过渡,包括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等又是几十门,当然这段时间伴随着外语教学,cet4-6,托福等,还有小语种的国际外语考试等等,可以说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还没接触到临床课。大四左右,开始了真正的临床课教学和课间实习,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神经科,精神心理学等等,各院校都会开展必修课选修课几十门,可以用疲于奔命来形容那段艰苦的时光,挑灯夜战成了考前的家常便饭,不开玩笑的说,这个时候的教材书籍摞起来,绝对不亚于我们辽篮中锋大韩的高度了。有人会问,小张啊小李啊,你读了几年的医学院校,某某病你知道了吗会看了吗,我要说的是,对不起,这个时候的医学生,只是有个感官的印象,大概知道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细节的问题还没有涉猎,需要等考取研究生之后才能具体的分科。医学生的最后一年是无比苦逼的,本硕连读的学生还好些,没有考研的压力,那些本科生就没那么幸运了,一面是生产实习,进入实习医院临床一线的初体验,一面是考研和未来就业的重重压力,迷茫,焦虑,无力感,负面的情绪充斥着他们的每一天。熬过了大半年,考研或者保研等工作逐渐落实,未来的日子也有了些面目,金榜题名的考生,经过面试等环节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来到了医院,找到了导师,至此,才真正的有了自己的专业,有了自己的导师,也至此,才有机会更多的接触病患,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实习医生。研究生实习医生初入临床,主要工作就是一些琐碎的临床工作,病人的接诊问诊,开具化验单检查单,跟着查房,执行查房方案等等,事无巨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比如,术后的切口换药,拔尿管,病历的复印等等,还有一部分工作就是为了毕业写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一部分走向了工作岗位,一部分考博士,主要是这两个大的方向。走向工作岗位的研究生,在历经医师资格考试后,蜕变成为了住院医师,从事的工作也类似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工作,这个阶段还无法独立的真正解决些疾病治疗的根本问题,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在于学习和积累。积累了几年工作经验,住院医师逐步走向成熟,对于一些简单的疾病也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一些小的手术和操作也能独立完成✅,下一步等待他的将是中级职称考试,也就是主治医师。主治医生是一个医院的绝对劳动力,承上启下,向上请示教授,制定治疗方案,配合手术,向下知道住院医生研究生实习医生等,完成临床工作,高年资的主治医生还能够完成一部分门诊工作,还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中等难度或者相对比较成型的手术,主治医生这个阶段时间或长或短,有科研成绩斐然迅速晋升副教授甚至教授的,也有无欲无求直至退休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医生也是人员最多的。主治医师经过几年的历练,科研上达到一定成绩,包括sci论文,国家省市各级别的自然基金等等,通过了副高级职称考试,经过医院学校几级的评级,优异者脱颖而出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同理,再经过更高一层的科研要求,临床要求和考试,进而晋升教授和主任医师。在此过程中,国际援助下乡扶贫援疆援藏抗击疫情等等诸多行为会有一定的加分,各大院校的政策也不尽相同,不再赘诉。教授之后,有突出贡献者,领域的获奖者,会有知名教授二级教授国家名医等称号,也会出诊了著名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一部分医生会选择出国读博士博士后等去深造,进而在科研的路上顺风顺水,诚然,这部分人历经了很多背井离乡的心酸,但也绝对是劳有所得,晋级之路会很平坦,这部分人一般选择在国外呆三五年甚至更久。但是个人认为出国去基础实验室的那种临床医生,对临床能力的提升没有什么积极的推动,而恰恰中国出去的医生,绝大部分还是在国外的基础实验室完成科研的实验,说到这就告一段落了,不能在深入展开了,再往深聊的内容跟老百姓就医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撰文:王鸿鹄 中国医科大学一附院胃肠癌外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