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 成长始于朋友圈,堕落也是。
全文共计3838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你试过拉黑低层次的朋友圈吗?
真的很爽。
成长始于朋友圈,
堕落也是。
为什么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
低层次的朋友圈?
有人跟我说,因为这次疫情,她想拉黑几个多年的朋友。
交情的确是老交情,可是看到他们老是在朋友圈发表一些极端、偏激的言论,地图炮这个,地图炮那个,又实在觉得过分。
其实我也有同感,在遇到问题之前,觉得有些人平时也玩得挺好的。可是一遇到问题,你就会发现有些人的三观跟你真的合不来。
这时候,这些朋友就成了鸡肋一样的存在:
丢掉吧,觉得可惜。
想起以前相处的快乐时光,
觉得或许可以宽容一些;
可是留下吧,又觉得友谊已经变质了,
也没法跟以前一样相处。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朋友这个话题:
好的人生,
应该从整理自己的朋友圈开始。
一键清理
朋友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
以前我就深刻地感受到,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其实不比家人带来的小。
举个例子,有人问我是怎么做到自律的。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也很容易分心。直到大学这个毛病也没改过来,报告写到一半,朋友叫我:“一起去逛街?”我就开开心心地去了。
可是到准备出国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自己这样的状态不行,花了很多时间,效率却一直不高。
我就约了一个学霸一起去图书馆学习。跟在学霸的旁边,自己要是摸鱼的话,就会有一种愧疚感。而且学习氛围也比自学或是跟其他朋友一起学习时高很多。
跟学霸一起去了几次图书馆之后,我就发现自己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快了很多,而且也不那么容易被诱惑了:我没法告诉自己,大家都在玩,所以我玩一下也无所谓。
我意识到优秀的人还跑在我前面,所以我得加倍努力才行,不能再自欺欺人下去了。
当我们找不到自律的状态时,我们身边的圈子就是帮助我们自律的最佳途径。
一个朋友圈的很多特质都会在这个
圈子里“流行”开来,
不管是优秀的特质,
还是糟糕的特质。
比起“出淤泥而不染”,我更相信“臭味相投”。或许的确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但是我做不到,大部分人也做不到。
想想看,假如你身边的朋友都很怠惰,不爱上进,而你是一个特别有目标有追求的人,你们真的能玩到一起去吗?
首先,聊天的话题不一样,每次都鸡同鸭讲,你们还能聊多长时间的天?
其次,时间的安排不一样。他们都去吃喝玩乐,约你你能每次都拒绝吗?
过不了多久,就只剩下两个结局:
➡ 要么你渐渐淡出了原来的圈子;
➡ 要么你就被他们同化,
忘记了曾经颇有野心和抱负的模样。
为什么我要劝你整理朋友圈
好的朋友会带你开眼界,坏的朋友能让你“大开眼界”。
看到过这样的例子:
有个姑娘被朋友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是个家暴男,而这一点,那个朋友也是知情的。姑娘及时发现了那个男人的真面目,赶紧分手,却还要被朋友念叨“不识好人心”。
她觉得不可思议:哪怕关系没有多好,也不至于坑到这种程度吧?
也有很多类似的提问:
为什么有的朋友就是见不得你好?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朋友。有些纯属是观念就是这样,他们觉得这样是对的,也就这样做了,并且还希望将你“不正确”的言行给纠正过来。
而有些人,纯粹就是心眼坏,见不得自己身边的人过得比他们好,恨不得将所有人都拉到自己这个档次。
朋友圈不仅会塑造你的为人,更是一张对外的名片。
别人也会通过你的朋友圈,来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要觉得这是一种偏见,朋友的同化作用太明显了。
如果你只是受人蒙骗,在别人看来,那也是识人不明。明知道这个人有问题,还想跟他做朋友,这是什么毛病?
所以当你发现一个圈子不再适合你停留,一些朋友不再适合成为你的朋友时,别犹豫,趁早离开。
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可是这也太残忍了,要跟以前玩得很好的朋友绝交,不是谁都有这样的铁石心肠的。不如等时间慢慢去过滤,适合的朋友自然会留下来,不适合的关系就慢慢淡了。
这样的确不失为一种方法,可是到底太过被动:别人不跟我撕破脸,我也不好意思跟人撕破脸。
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相处着,你以为是给自己和别人都留下了一条退路,可实际上却是把自己的路给堵死了。
看到一些你反感的言论,你不好出声,只能忍气吞声。对方提一些得寸进尺的要求,你不想同意,觉得“我都不想把你当朋友了”。
可是他一句“我们是朋友,你怎么可以这么小气”,顿时让你没了脾气。
关系可以随着你的搁置慢慢变淡,可总会有一些人,不会跟你遵守这样的默契,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耗空你们的关系,直到你忍无可忍,彻底拉黑。
那么早一点远离
和后来远离有什么区别?
区别就在于这段时间内,你浪费了很多没有意义和必要的情绪,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本来就不准备继续当朋友的人身上。劳神伤财、伤筋动骨,还会让你怀疑朋友的意义。
朋友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
只是好的朋友不是这样,坏的朋友变成如此,也不必太过惊讶。
高层次的朋友圈,从主动筛选开始
这些年我也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
想要打造一个高层次的朋友圈,你不能只靠被动地被选择,更要主动去筛选。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主动远离低层次的朋友圈。对于很“鸡肋”的朋友,最好来一个快刀斩乱麻。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我们该怎样打造高层次的朋友圈?
👉 首先,远离那些永远在否定的人。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在否定,否定身边的人,否定他接触到的所有东西,否定可能发生的改变。他们从中获得安全感、存在感、自信感。
别指望他们会给你什么靠谱的建议,他们只会在你想要改变的时候,不遗余力地打压你、拖你的后腿。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适合眼下的生活。
如果你成功了,他们会酸:都一把年纪了,瞎折腾什么,以后有的是后悔的时候。
如果你失败了,那他们就更得意了:早就跟你说过的吧,不可能的。
你不远离他们,就只能强忍着那种不爽。何必呢?
👉 其次,做好自己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人的准备,调整好落差感。
以前你可能是你的朋友中混得最好的那个,可能是目光的焦点。可是当你去追寻更优秀的圈子时,很可能你就变成了最平凡的那个人。
这很容易造成心态的失衡,开始自我怀疑:难道我就这么糟糕?
当然不是。
也别为了一时的追捧,只想活在过去的朋友圈中,宁为鸡头,不做凤尾。
当你踏入一个新的圈子时,是你身上改变的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别在这个时候顾影自怜,这才是你的起点,又不是你的终点。
抓住这个时机,努力从新的圈子里汲取好的特质。
👉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至始至终,你要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被朋友影响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你不能成为只会被朋友影响的人。
你要想清楚,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心里有一杆秤,衡量自己与别人的位置。保持独立思想,自由精神。
我说的主动筛选,绝对不是倒贴。朋友是建立在“自我”的存在下出现的,你需要的是朋友,不是谁的附庸。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所以也不用刻意去追逐某些圈子,刻意融入格格不入的地方去。
你可能会需要一段默默努力的时间,去拥有那个圈子具备的特质,到那时,你自然而然地就是其中的一员。
朋友本来也不是越多就越好的存在,而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一些朋友只能停留在某个阶段,很难陪伴你一辈子。这很无奈,却也是现实。可是你也不能因为过去的朋友停止成长。
朋友最好的状态或许是很多年后,还能三观一致,志同道合。可有时候这是特别理想的状态,我们遇到的很多人,都是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的。
那么我想,在双方都不难堪的情况下“和平分手”,是最为体面的方式了。
这次的疫情让我反思了很多东西,包括友谊。每一次问题暴露的时候,都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当你已经明白一个人不适合当朋友的时候,你们已经不会成为真正的朋友了。
现在,
选择权还在你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