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非遗集锦
最近几个月连续去湖南凤凰古城拍摄,拍摄不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将他组合起来分享给大家,去了几次主要拍了苗族制银,编草鞋和箩筐,苗绣和打花带,苗族酿酒和织布,钢火烧龙,打苗鼓,真是精彩纷呈。
湘西钢火钢火烧龙,是流传于湘西地区,以吉首马颈坳镇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元宵节民间狂欢习俗。据考证,钢火烧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14年,在推广乡村旅游过程中,张孝铭四处收集湘西的民俗文化史料。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银、锻打、镶嵌、掐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是女子出嫁的“标配”。“女孩子出嫁的银饰一套有很多种,头、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一整套做下来,七八人合作要花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龙吉堂说。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2008年6月7日,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
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苗族的传统酿酒技艺,族药师将7味草药融入酒曲之中,使我们苗家酿出来的包谷酒,不仅保存了那股辛辣、刚烈、酣畅,还具有入口绵柔、回味醇香、酒后不打头的特点。
湘西苗族民间刺绣工艺,分丝打和线打两种。长度视用途而定,小孩背带长1.5米,围裙花带约0.83米,也作挎包带、斗笠带、腰带等,青年姑娘还多以花带作定情信物。其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鹊闹梅、蝴蝶采花及梅、荷、菊等植物纹样50余种。色彩对比强烈,鲜明而古朴,以红、绿、黑、白最为常见,有蓝白相间,黑红相间等变化。制作工具有剪刀形的凳式木架、水牛角或铁、铝、铜等金属制成的挑子等。可与场花串合为"花带"。
苗绣是指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流传在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等地的苗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与风格。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湘西的苗鼓有庆年、庆神两种,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的变化,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每年春节前后、赶秋、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