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自己做成了伪用户,聊共享单车们的数据应用
我从公交四公司站台到上班的金龙国际骑自行车大概15分钟,这其中包括各种等红绿灯;如果乘坐公交233路,不到10分钟,但需要从李洼站下车,再步行大致1公里的样子。如果无风还无雨,像这样的天气,骑行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心情敞亮,也可以在路上思考点什么,此外,还能锻炼身体。
在骑共享单车的过程中,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共享单车公司们花大价钱雇佣的那帮负责车辆调度的人,是否真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我总发现,当你需要车辆的时候,你总是找不到自行车,即便打开软件,偶尔发现一辆,还是那种各种毛病导致不能骑行的车。对用户来讲,要么步行继续寻找,要么乘坐公交。但在某些时候,你又会发现,在无任何小区,也没有大型写字楼的某个空地上停着满满当当的共享单身,而车身上落满了厚厚一层灰,像类似的情况并不是偶然,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点,比如我讲到的233路公交车的李洼站对面,就在加油站的旁边,无论来还是去,总在这个加油站旁边能发现远超实际使用量的车,多出至少一半的共享单车。
我相信在大数据时代,对车辆调度绝对是一项基础应用,对做运营的人而言,我们很容易就能锁定每个小区每个地点的车辆使用量与使用率。对做共享单车的运营们而言,在关注使用量和使用率的同时,无非就是提升每辆单车的投入产出比。如果再说的简单一点,共享单单车们的运营关注的就三个词:使用量、使用率、营业额。而在当前,当共享单车这个使用习惯被培养成功的时候,无非就是钱多多少的问题,比如我可以选择包月,还有些用户可能需要支付1元。而在真正的使用率和使用量上,落实到实践上便是车辆的精准调度。其实这些数据很好抓取,每辆都有自己的骑行线路,而且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某地某时段的车辆需求量,只有精准化的数据运营,便能大大提升车辆的营收,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所有的运营一清二楚,但面临现实,用户们却往往会遭遇各种问题,比如我前文提到的,在需要用车的时候,我们会在周围使劲的找车,还未必能找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似乎有些遥远。
在产品研发当中,我们通常会提到用户体验,无论你怎么解释用户体验,我相信有一个词你绕不过去,那便是“方便”,当用户开始拿着手机在周围使劲找车的时候,用户体验就谈不上完善,更不要提完美。而我也相信,对共享单车的运营们而言,他太清楚这项基本应用了。
有时候我想到一句话,那就是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并不是真的用户,就如我在上一篇《国庆读书,名校毕业是有好处的》中套用农夫山泉说某些管理层的一句话:我们并不是制度的执行者,我们只是制度的制定者。这完全有点扯淡。做运营也好,产品也罢,千万不要将自己做成伪用户,有些需求你可以靠基本的职业技能去想到,从想到到做到,直到在现实中不断去磨合、实践和思考,总有许多路要走。
我记得在此之前我也写过滴滴以及共享单车的一点文字,大意是说,接下来的共享单车行业即将迎来收割,从现行的做法来看,的确如此。今早在我骑上一辆共享单车的时候,我想到了同样是摩拜单车的电单车,我又想到了阿里系的天猫和c店,如果我将电单车理解为天猫店铺以及将普通的单车理解为c店,我相信没人会反对吧?尽管电单车的收益率高,但作为平台的运营人员而言,别忘记一件事,你是靠普通单车起家的,在基础的单车层面服务都没做到位,急忙的逼迫用户去选择电单车,似乎有点操之过急!毕竟,共享单车的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一开始比圈地的速度和投入的力度,接下来拼的才是基于大数据应用而展开用户体验,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或许才是牢牢稳坐头把交椅最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