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进雪峰华侨农场,品尝异域美食

南安是著名的侨乡,自唐朝开始,不少南安人远涉重洋,旅居海外,足迹遍布东南亚和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西欧诸国。

1960年4月,晋江地区侨办在归侨李春禧创办的雪峰茶场的旧址及附近5个山头范围,建立雪峰华侨农场。

雪峰开发区华侨住宅区

雪峰华侨农场,是国家安置归国难侨的基地,主要安置印尼、越南的归侨,1998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增挂 “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1998年3月23日“雪峰华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南安市第一个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南安市委、市政府赋予管委会乡镇一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海外的美食。在雪峰华侨农场,正因华侨的归来、聚居,也塑造了这里独特的饮食文化。每当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南洋美食也是雪峰农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越南卷粉

早上7点,是项广妹的早餐店最忙碌的时候。食客:“还有卷粉吗?给我做两盒。”项广妹:“有,还要等很久,你先买菜。”

项广妹是越南归侨,已经回来42年了,做越南卷粉也做了十几年。

项广妹做的越南卷粉,是雪峰华侨农场老一辈越南归侨的传统手艺。精选的大米浸泡后,磨打成米浆,再通过热锅,蒸煮成薄薄的圆形粉片,接着用竹片,快速地从蒸笼布上捞出来,并趁热加入调制好的配料,卷成粉筒。
其中,项广妹介绍蒸制时忌用金属器具,常用两个以篾青织成的簸箕,轮流使用。蒸粉前,先在簸箕底部涂上薄油,再勾上适量米浆,荡匀,放蒸笼猛火蒸2分钟至3分钟,浆熟透即可取出。

-2-

印尼糕点

农场里70岁的马金星,平常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制作各式各样的印尼糕点,比如“印尼裂糕”,用大米加工成大米浆,配椰汁粉、白糖、盐巴一起搅拌。它跟闽南的碗糕有点像,不过碗糕要经过发酵,裂糕则不用。

由于热带地区盛产椰子,因此,各式常见的糕点小吃,都离不开椰汁粉的加入。

奶宝,印尼话叫“nerboo”,制作方法就是糯米跟椰子粉一起蒸,蒸熟以后包上肉馅,肉馅很特别,配了很多的香料,然后用芭蕉叶包裹。

在印尼,每逢节日,家里就会包“奶宝”,让客人来品尝。

马金星会做的印尼糕点品类有十几种,这些手艺都来自于他从印尼回来的母亲。现在,每当有亲朋好友过来,马金星都会给他们露一手。在雪峰华侨农场,老一辈印尼归侨,大都会做印尼小吃,这是他们归国时带来的手艺。其中,做“印尼龟粿”,便是马金星的“拿手好戏”。
美食撩拨着味觉,留下美好的情感。对于雪峰归侨们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大家能聚在一起,品一口熟悉的味道,便是岁月的惬意和祥和。

为了让老一辈归侨眷恋的味道,能够保留下来,如今马金星依旧坚持起早贪黑,为大家定制各式印尼风味小吃。特别是逢年过节,他所制作的糕点,便是归侨们逢年过节不可缺少的甜点。

-3-

印尼菜

而对于马金星的弟媳苏桂芬来说,印尼的美食更多地包含着一种亲情的味道。

在雪峰华侨农场,很多家庭门前的菜地里,都会种上黄姜、香叶、香茅草等植物,它们是归侨们日常佐餐做菜重要的食材。这天中午,苏桂芬准备为家人做两道家常的印尼菜:主食“黄姜饭”和印尼汤“嗦朵”。

黄姜饭(NasiKunyit),是印尼喜宴上常见的主食。当地人在祭拜或重要节庆、家庭聚会时,一定会煮黄姜饭,并且会把它做成宝塔造型,代表诚心及期许好运来临。黄姜饭是用印尼调料姜黄(Kunyit)煮熟的米饭,然后堆成圆锥体,并在其四周搭配一些配菜的菜肴。需要的配菜有豆腐、煎鸡蛋、马铃薯、肉、辣椒、香料混合起来煮,先炸再单独拌起来。
“嗦朵”,配菜主要是有香茅草、豆芽、马铃薯,还可以加入喜欢的排骨或鸡肉。

苏桂芬的老家位于康美镇梅元村,嫁到雪峰后,学会做印尼菜,成为了她融入雪峰华侨农场的第一步。而她的手艺则是来自公公婆婆,孩子们也很喜欢吃印尼菜。

婆婆在世的时候,苏桂芬和大伯几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吃饭。而印尼菜是家庭聚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久而久之她也熟悉了。
一道道极具异国风情的美食,记录着亲人间隽永的情感。60余年来,归侨们在雪峰华侨农场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家园,又用美食点缀出多姿多彩的美丽生活。

编辑/排版_文萧

内容整编于_南安统战、南安商报、南安广播电视

点击【写留言】

分享你的华侨华人故事和你所关注的话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