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摩尼的面纱

多年前到叙永石坝,路径摩尼地盘,只见周围是蒙蒙大山,轻纱缭绕,满目雾气,脑子里只留下一个“穷乡僻野”的符号,其他什么印象也没有。不过,由于蔡锷的关系,雪山关在摩尼倒还一直吸引着我。

今年夏天有幸到了摩尼镇,终于掀起了她的盖头,揭开了她的面纱。岂止雪山关,摩尼充满魅力的地方实在太多。

单是她的名字,就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与释迦摩尼有关,有的说与当地五种色彩不同的泥土有关。最早是“坭”,表示土。由于分歧太大,我们就让她继续披上神秘的面纱吧!

这里是乌蒙山的一部分,站在最高处,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诗句,我坚信就是写的这一带,因为红军长征1935年2月2日从古蔺马蹄的海丰进入摩尼,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就住在摩尼镇上的万寿宫,原本在这里开中央红军工作会,后来被川军得知,才火速转移到石厢子的。

当地几个老年人还给我讲,红军太多,万寿宫显然住不下,他们就住在屋檐下,不惊动老百姓,当时正是快过年的时候,镇上冰天雪地,红军睡街沿坎,何等感人肺腑啊!

这万寿宫地址还在,旁边是官殿,也就是驿站,过去是骡马店,明朝时期,大名鼎鼎的杨升庵也多次路过这里到云南保山,住宿在这驿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关于杨状元的民间故事呢!

不仅杨状元多次路过这里,蔡锷将军也在大观殿(万寿宫旁)住过,街上一位上了年纪的人讲蔡锷当年路过这里,住在官殿,给何家写过楹联,这匾额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都还在,可惜现在已经不知踪影。能背诵这楹联的只有一个九十多岁的何家后人了,可惜他已经患病,我没有见到。文物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消失的。

这里还是典型的盐马古道,从雪山关回来,我亲自走了一段古道,是在一个荒山间,古老的不规则的石板路上镌刻着历史留下的见证。那些清晰可见的小圆坑,是背盐和茶的乡民的拐杖留下的印记。拐杖下端有铁皮,常年累月的磨损,石板上留下了比大指拇大些的小圆坑。真是:只要功夫深,石板磨成坑。我站在这里,仿佛眼前出现了一群背着盐茶的穷苦山民在蜿蜒的山路上艰辛的背影,他们流着汗,啜着气,与难熬的日子抗争。我耳里又仿佛听到了山间林铃响马帮来,但没有诗情画意,只有岁月的煎熬!

摩尼的神秘还有哪些没开发的溶洞,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溶洞究竟有多少个,连本地人也说不清楚。不过有位当过镇上邮电所所长的老同志告诉我和同伴,三四十年前,西南地质队曾经到摩尼调查勘探过,说摩尼的溶洞太多,太深,勘察难度大,说比织金县的溶洞还大还多,做了一些记录就离开了,这批人就是发现和打造贵州织金洞的人。我们也远远地看了一下洞群,由于路太险,没有安全设施,无法近距离接触,只有望洞兴叹。这是一份大自然送给摩尼人的厚礼啊!期盼着有人早日揭开摩尼溶洞的面纱,到那时,这里的旅游业必将出现让人羡慕的局面。

谈到旅游和风景,首推两大湖泊,一个是安旗湖(一名安基湖),一个是烟波湖(一名卫星湖),他们是盆地南段海拔最高的人工湖。安旗湖的水十分清澈,环境幽静,高高的插旗山神秘地俯视着弯弯的湖水,两山的杉树倒映在湖中,我和同伴忍不住跳入水中游泳,令人好不惬意。

烟波湖相对平坦得多,也宽得多,四周全种上烤烟。烟叶葱茏茂盛,绿得可人。湖泊被十八个大小几乎相等的山包围着,有人说是十八罗汉在站岗。湖边有几户人家正在收捆烟叶,一些漂亮的姑娘小伙正在田间或者院坝里忙碌着,他们在劳动,在唱歌,在开玩笑······

来到这里,我简直不想走了,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文化底蕴与祥和气氛,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浮想联翩。

摩尼啊,我只轻轻地揭开您的一点面纱,还说不上深度了解您,您就令我陶醉,令我神往,令我心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