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苞谷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图片与本文无关)
八月老家丹桂飘香,广袤原野一片金黄;
丰收季节欢歌笑语,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还记得,在今年阳春三月的时候,正值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我和妻及弟全家相约回到了距县城近30公里的乡下老家,两河镇太平山村。老家就坐落在太平山村靠东的大安山脚下,那里群山叠翠,绿树成荫,终年喷涌而出的大小龙洞两股泉水,清澈透底,浇灌着老家万亩良田,孕育着老家的一草一木。当时正赶上乡下的父母亲正在地里种苞谷,我们赶紧放下给父母亲买的东西,就跟着一起忙了起来。记得当时我们全家人一起辛辛苦苦从挖地松土,挖窝播种,到后来除草施肥,精心呵护......
终于,躲在地里的苞谷种子,在下透几场春雨之后,苞谷苗像新生的笋尖,顽强地钻出地面,肆无忌惮的由根根幼苗长成了粗壮结实的苞谷杆子,就像整齐的方队,横竖成行。微风吹来,肥大的绿宝剑似的苞谷叶子随风摆动,就像一群亭亭玉立的姑娘在地里翩翩起舞,伸展着婀娜多姿的上肢。几多时,苞谷杆的腰杆上长出了花蕾,一天、两天、三天……花蕾慢慢变成了苞谷棒子,苞谷棒子的叶壳颜色都是绿色的,共有十几层,颜色由深到浅,最后一层薄如蝉翼,就像披着一层薄薄的绿纱。苞谷棒子的脑袋上也长出了细长的毛,就像老人棕色的胡须,嫩嫩的,柔柔的,滑滑的……在夏的洗礼中,成片成片的苞谷林健康的生长着,棒子越来越大,有的撑破了外衣……岁月无情,在季节的轮回里,秋的到来,让粗壮结实的苞谷杆子、叶子变黄了,她们慢慢衰老了……但她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看着挂在腰杆上熟透的一个个金黄的孩子,秋风下,摇着弱不禁风的身子,发出了满意的沙沙笑声。
春播一粒子,秋收万颗粮。这句农村谚语见证了今年我家苞谷的收成。
双休日的第一天,天气格外的好,我和弟带着孩子一起回到了乡下的老家,帮着父母把熟透的苞谷棒子收回来。每次回家都是棒棒的,因那是生我养我长大的地方,那里有我最亲最敬的父母,有我熟悉的味道。特别是出生在城里的两个孩子,听说是回去看望爷爷奶奶,还能为爷爷奶奶做点事,更是高兴的不得了。回家的沿途金色满坡,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欢迎着归家的孩子。父母亲见我们儿孙些回来了,非常高兴,听我们说是来帮着收庄稼的,急说,你们回来得好,回来得好!父亲讲,感谢党的政策好,庄稼有农技人员下来指导,加之今年风调雨顺,不管是苞谷,还是田里的谷子,都长得安逸的很......母亲看我们聊得很开心,悄悄的把嘴凑近父亲的耳边……只见父亲使劲的点头,嘴里连说:好!好!原来是母亲跟父亲说,把家里那只大公鸡杀来炖了,招待我们,瞬间,我兄弟俩眼睛湿润了……说点啥好哩,这就是父亲母亲。任何时候都是想着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吃,我想天底下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的爱了。
稍着休息,父亲便说,走!趁太阳不大,我们赶紧去掰一会苞谷。我和兄弟二话不说,背上背篼,挑起箩筐,两个小孩更是喜奔乱跳,嚷着要一块去,简直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翻版。来到了家旁边不远处的一块苞谷地。好家伙,今年的苞谷棒子确实长势不错,用农村话讲:个头大,还满巅,相当安逸。放眼望去,金黄的杆、金黄的叶、金黄的苞谷棒子,还真别有一番味道。诗为证:
待到秋来谷飘香,苞谷层林染金黄;
个个棒子喜丰收,满坡尽带黄金粮。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当我走进苞谷林,金黄挺拔笔直的苞谷秸杆有一人多高,如同一排排整齐的士兵站立你的面前,身上还背着金黄的“手榴弹”哩!仔细一看,还挺有意思,有的背着一个,有的背着两个,甚至有的背着三个,当然背三个的就小了很多。熟透的苞米香味在微风轻轻吹拂下,丝丝直往鼻孔里钻,我静静的伫立在苞谷林里,闭着眼,贪婪的深深呼吸那似有似无的苞米香味......哎!干啥子!父亲的叫声把我从陶醉中惊醒。一个、两个、三个,我用力的掰着苞谷棒子,地里除了苞谷叶“哗哗”作响的声音外,还有“啪啪”掰苞谷的声音。两个小孩那里是掰苞谷嘛,简直是来捣乱,只见她们在苞谷林里穿来穿去,时而捉迷藏,时而打土仗,玩的不亦乐乎;时不时还会听见父亲愉悦的说唱: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当里个当......听着父亲有趣的说唱,我不禁想起他们这一代人曾经的经历。很快我背上的背篼越来越沉了,苞谷棒子装满了背篼,一背、两背、三背......近一亩的苞谷地转眼间被我们父子三人掰了个精光,我的手掌被苞谷叶勒得红红的,肩膀上也勒起了两道红印,还隐隐作疼,但看着家里晒坝堆起小山似的苞谷堆,心里蛮欣慰的,疼并快乐着嘛!上午金色的太阳不是那么温柔,父亲和我们兄弟俩都是满头大汗,两个小孩除了满头大汗外,身上沾满了泥土,一看就是打土仗打的。别看父亲七十多岁了,可干起活来那是老当益壮,毫不含糊,看着我们那样子,父亲笑着说,还得练啊!
“吃——饭——喽!”不远处传来了母亲的喊声。说真的,母亲不喊还好,这一喊,肚子立即呱呱叫了起来。好-哩!我们回应着母亲,又背着满满的一背篼苞谷棒子往家走。哇!好香啊!刚到晒坝里,便闻到了一股飘来的鸡汤味道。说实在的,母亲在厨艺上那是相当的棒,农村饭虽然简单,但母亲总能做出几样可口的饭菜。在出去这些年里,总是特别想吃母亲做的饭菜,有时忍不住了,每周末都要从县城回老家去解解馋。母亲最拿手的厨艺是弄的一手香喷喷的豆花饭,吃过的人,都得挑起大拇指,赞!记得有一次两个同事和我一道下乡正好离我老家不远,提前便请母亲拿出她的绝活“豆花饭”招待我的同事,事后这两人还想去吃.....
倒出背篼里的苞谷棒子,母亲已经打好了洗脸水,叫我们洗漱。饭桌上,母亲弄好了一桌饭菜,虽然只有几个,但搭配合理,特别是摆在桌子中间那碗盛满的香喷喷的鸡汤令人食欲大开。母亲说先喝点汤,端起小碗里的鸡汤,拨开那些属于土鸡特有的,如黄金般色泽的鸡汤汁油珠儿,清澈的汤顿时浮现在眼前,浅尝一口,浑身一颤,唇齿间荡漾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香味,久久不能散去,待吞下去以后,回味悠长,隐隐还带着一股党参黄芪的药香,混着鸡肉的独特味道,浑身精力充沛。两个小孩的碗里各放着两只喷香的鸡腿,母亲说:希望孙子们长的健健康康!这就是母亲的味道,不用说,这一顿我们吃的很香!
饭后的任务自然是将掰回来的苞谷棒子剥去叶壳,大家七手八脚齐动手,干啥都是这样,人多力量大,晒坝里小山似的苞谷堆在转眼间(所谓转眼,实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被我们剥去了金黄的外衣,被剥开苞谷壳后,里面呈现出金黄的苞谷棒子,粗壮饱满,粗大的苞谷棒子有的近40厘米长,像一支支金灿灿的棒槌,看着那一个个被脱光了外衣的金黄色苞谷棒子,黄澄澄的,一堆又一堆,象一坐坐小金山;苞谷棒子上的苞米像一颗颗小珍珠,颗颗饱满,像黄宝石一样晶莹剔透,晒坝里一片金色。见此情景,两个小孩,玩心又起......看着满晒坝金黄的苞米,我内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藏在记忆中的那首歌让我不自觉的唱了出来: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地汗水里......
弹指挥间,短暂的双休日很快就过去了。两天里,我们全家人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母亲搞后勤,父亲和我们俩兄弟负责掰包谷、撕苞谷、脱苞米粒(注:把苞谷棒子上玉米粒通过玉米脱粒机把玉米粒脱下来)、晒苞米粒、两个小孩负责营造欢快氛围。就这样,在一家人欢歌笑语中,总算基本完成了任务,剩下的事就是辛苦父母亲利用出太阳的好天气抓紧把脱下来的苞米粒晒干归仓。
回城路上,车窗外,金色的田野一望无际,那一片片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着千层金黄的波浪;近看,苞谷、稻谷笑弯了腰,涨红了脸,乐开了怀。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