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怎样当一名好医生

我毕业从医已经 67 年了,我常扪心自问,杏林行走 67载,是否让每一个经过我诊治的病人感到温暖,是否做到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在我 67 年的外科生涯中,有差错、有失误,深夜不能入眠的时候常使我惭愧和不安。

早年读春秋《左传》时,记得有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

我们做医生的,是做学问的,但是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常常思索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

一、如何做人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只能靠自己去感悟、去思考。我思考了好久,更感到要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首先应做一个好人。

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诚实、正直,要谦虚、本分,要关心别人胜于关心自己,要成为一个胸襟开阔的人。

第一,要做诚实的人。

去年我遇到两件事情,使我很不平静。

一件是我院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带着一封倍加称赞的推荐信去我的母校上海同济大学同济医院就职。但他工作甚差,表现不好,一查询那封推荐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当然,他也就此被辞退。

另一件是某院的一位医生,在德国进修后写了一篇论文,去年在我院院刊( 英文版 ) 发表。由于投稿时附有两封这两位德国人的信,同意发表。今年,被这两位德国作者发现,不同意他发表此论文,因为研究工作不是他一个人做的。

我们再查询,发现这两封德国作者同意发表的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并代签名的。现在德国作者坚持要他以英文、德文两种文字在我院院刊( 英文版 ) 公开道歉,并要求取消此论文。

中国有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不诚实的事,迟早会出问题。

日前,我在 2004 年 11 月 15 日人民日报读到一篇短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南航作学术报告时,有同学提了三个问题,丁肇中说“不知道”,所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却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还有,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进行到高潮之际,突然停顿下来。当时举座哗然,帕瓦罗蒂却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请大家原谅,结果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

古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和诚实,是每个医生或每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品德。我一直认为,最老实、最诚实的人,是最聪明的人。

第二,要做谦虚的人。

有的人从国外回来或获得博士学位,我相信他在某个专业的某个领域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但他在其他方面缺少知识,比如说临床处理不同病情的病人方面,还需要多多请教别人。

我已90岁,对计算机、纳米技术、细胞因子、基因等新技术、新理论都不太懂了,我总是请教我的研究生,我并没有因此掉面子,相反,他们更加尊重我。

做了一个外科医生,或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不要以为高人一等了。想一想,一个司机、一个电工,如果他们有机遇学医,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外科医生。

第三,要尊重他人,尊敬老师。

第四,要做能容人的人。

要胸襟开阔,与人为善,特别是做了一个科室领导或上级医生,更要注意做到这一点。

二、如何做事

这里说的做事,就是应该如何做医生,特别是做外科医生。

1939 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开始了我的外科生涯。在我做外科工作一年以后,我的导师才允许我做第一个阑尾炎手术。

记得我做第三个阑尾炎切除手术时,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手术后第五天这位女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什么问题,但我的导师盯住我的目光严肃而冷峻。

他对我说:“她(死者)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67 年前的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始终在教育我,并影响我 67年外科生涯中的作风和态度。

1947 年,我远渡重洋回国从医,在上海工作时,一位女老师来就诊。

10 年前她有过一次剖腹手术,从此常发生消化不良、便秘,还经常腹痛。我反复检查她的腹部,摸到一个成人拳头大的包块,决定为她做手术。

打开腹部后的所见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条手术用的布巾,缩成一团,被肠襻牢牢包裹着。这异物在腹腔留置竟达10 年之久!这位女老师在恢复健康后亲笔书写了一张横幅:“生枯起朽 ”,非常高兴地送给我。

这样的事件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

我想,如果这位病人是主刀医生的亲人,手术完毕后他一定会非常仔细地反复检查腹腔,唯恐遗留异物。

要知道,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他 ( 她 ) 的肉体上动刀,这是对医生寄予多么大的信任呀!

病人对医生的高度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以亲人的态度相待!医生的态度,即使只是片言只字,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生活。

记得 20 年前,一位银行女职员哭着来找我,说她患了不治之症——“甲状腺癌”。这是某医院门诊一位外科医生草率作出的诊断。

当天,她全家四口人相抱大哭,通宵达旦。我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又检查了她的颈部,认为她患的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亚急性甲状腺炎。

经过药物治疗,3 周后甲状腺肿消退了,症状也消失了。病人全家自然庆幸不已。

这件事说明:如果医生不假思索地、轻率地下了一个错误诊断,会引起病人和他 ( 她 ) 全家人的悲痛。医生的一言一语应该何等谨慎呀!

有一次,一位老妇人来门诊就诊,说她肚子不适好久了。我询问了病史,再让她躺下,又仔细按摸检查她的腹部。

检查后她紧紧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说:“你真是一位好医生。我去了六七家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按摸检查过我的肚子。你是第一个为我做检查的医生”。这几句话给我的印象极深。

我想,像这样一项每一个医生都应该做的简单的常规检查,竟会对病人产生这样巨大的安慰。

这说明我们很多医生没有去想:病人在想什么?还有一次,一位儿科老医生患了十二指肠溃疡,来找我会诊。我看到 X 线片上十二指肠球部有一龛影,诊断已经很明确,就不再给他作腹部检查。

这位老医生回去后说:“我很失望,裘医生虽然说了治疗意见,但没有摸一下我的肚子“。这又使我想到,一个医生有了病会有这种想法,那么,一个普通病人有这种想法就更能理解了。

30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到汉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去修理手表。

我问一位值班的女同志:“这只手表摇起来有响声,请看一看,好吗?”她将它摇了一摇,立刻就还给我,说:“无法修理,没有零件”。我小心地重复了一句:“请你打开来看一看”,她很不耐烦地白了我一眼,说:“能走就行了,没有零件”。

这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家店的另一角落里,坐着老胡同志,他是我的病人,也是这家店的职工。

我立刻走了过去,请他查一查这只手表摇起来响声的原因。他打开手表背面的盖子,发现一螺丝松脱了。他将螺丝旋到原位上,手表就这样修好了。

我很高兴,但又很生气,用手指着说:“那位同志说无法修理,连看一看也不愿意,我要去责问他”。老胡同志忽然大笑起来,说:“裘医生,算了,算了 ! 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我听了这句话,禁不住有点面红耳赤,打个哈哈,道谢而别。

几十年来,我一直记住了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这句话深深地启发了我,使我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

我从事外科工作已经 67年了,在这 67 年中看到了、听到了不少在医疗工作中发生的差错,甚至事故。

当然,医护人员的工作十分辛苦,绝大多数是在很好地为病人服务。但也应该承认,少数医护人员对病人态度生硬,没有耐心,不愿倾听病人的诉说。

在医院门诊部,看到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他们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得到帮助,作出诊断,获得治疗。

但是挨到就诊时,有的医生却是三言两语,不作任何解释;有的甚至冷脸相待,训斥病人。

我们医护工作者在给病人看病、治病的时候,在思想上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这就是——假如坐在或躺在你面前的病人是你的亲人的话,你当如何?

三、如何做学问

做学问,就是怎样多为人民做出点贡献来。

第一,要勤奋。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有些成就,需要三个条件:①智商;②机遇;③勤奋。

我们一定要珍惜度过每一分钟!记得五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期间,我们进行了半天的义诊。

我检查了一位甲状腺肿的女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女病人请求我把手术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当时我很不理解,就问她为什么。

她说,星期日外科医生通宵打麻将,星期一没有精神,而星期五又要打麻将,又开始不专心了。

我听了大吃一惊,尽管这种现象是少数的,但有其普遍性。如何爱惜时间多读点书,对自己、对病人都是有益的。

第二,要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

我一直提倡年轻医生轮转制度,不要马上定专科;专科是需要的,但太专不好。

也是在宜昌召开外科学术会议期间,听说骨科中有的医生专门搞脊椎,有的在脊柱外科中专门搞颈椎,甚至只管上面三个颈椎,这样显然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要知道基础是根基,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在宽广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具有创造的能力。

第三,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索。

吴阶平教授曾在“外科医生的成长”一文中,谈到阑尾炎手术前,应该考虑一下:阑尾的位置在内侧、外侧、还是在盲肠后?阑尾周围有无粘连?腹膜的反应程度?阑尾腔中有无粪石?

现在先进的设备很多,如 CT 、 MRI 、 B 型超声等等,不少年轻医生诊断疾病太依赖这些先进的设备,而忘记了进行最必要的体检。

我的老师曾经说:阅读 X 线片就能分辨出三种医生:不好的医生,只看报告,不看片子;较好的医生先看报告,再看片子;最好的医生是先看片子,再看报告。

第四,做学问一定要严谨求实,注重科学道德。

近年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医学科研成果累累,但另方面一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里。

最近我阅读了朱预等教授对科研作风不够严谨求实的评论性文章,其中举出几种不正常的现象,

例如:有的临床研究论文,虚报病例,虚构随访结果,对治疗效果任意夸大:有的论文行文草率,错别字很多,更缺少必要的统计学处理;

有的论文方法和结果很简单,但结论则无限夸大,说是“先进”或“领先”;

有的研究课题分解为若干篇论文报道,且分别投入不同杂志发表;

有的论文甚至剽窃他人的文稿,抄袭他书的表格或插图,但又不注明引自何处来源,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

这种现象日趋严重,迫切期望医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的一代,要重视这种现象:更希望医学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所作的科研工作和所写的论文,要详加审查和审阅,切忌浮躁,提倡实事求是,注重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科学学风。

我毕业到今天已经 67 年了,在这个长长的岁月里深深体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性。

我由衷地期望年轻一代外科医生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医生,一个杰出的外科学家。

最后我提出一句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愿与各位同道共勉之。

作为一名好中医,需精究三方面学问

1

一则,精熟人体五脏六腑、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穴位。

二则,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汤药的组成功效以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外敷、整骨手法等等。

三则,精研天地运行规律,知晓天文、地理对健康的影响,能把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当中。

其中,又以五运六气最为重要

2

因为五运六气理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中医最重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活在天地之间,天动如何,地动如何,都会影响到人。天地运动有其规律,人的生长壮老已生理变化以及疾病的产生与治疗亦必然受天地规律影响。善中医者,必然要观天察地以应之于人;中医离不开规律,而规律是按周期变化的,所以五运六气是中医里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学问。

任何理论都是需要临床实践的检验

3

按照五运六气理论指导组方、临床应用的方剂,称为运气方。

《黄帝内经》对运气制方理论和方法所论甚详,后世医家以此为理论基础多有发挥。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制方原则:

(1)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君之谓使。”张介宾释曰:“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两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类经·论治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成为中医方剂学的制方法则。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出现君臣佐使,其本意是运气方的组方指导原则,历代医家用于指导方剂组方,并赋予普遍的指导意义。

(2)适大小为制:《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君一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制方原则,要根据所治疾病,合理调配方剂的大小。

(3)奇偶之制:《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奇偶之组方原则在当今已不被刻意重视。

(4)性味法则:《黄帝内经》运气组方完全遵循性味法则:即根据药食之五味及属性依据天地运气的异常变化,确定组方原则,体现了天地相通的道理。 如“阳明司天之政……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述了司天、在泉、六气胜复,客主胜复等运气治法。 如:“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运气方药组方法则以性味为根本。

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在万物中,只有人具备反过来认识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得到天地间最精华的物质。西方医学很多实验是从低级生物做起,从老鼠做起,最多做到猴子,他们认为这些实验可以接近于人。其实,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于人,但它们绝对不是人。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被史学界公认的。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中,五千年来唯一没有文化断层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要讲今天的文化,就必须从我们的历史讲起。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最根本的思想,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人放在第一位。

大家都知道“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三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开创者,同时还是高明的医生;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著《内经》。

这充分说明,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把“人”放在第一位。有“人”才有“文”,有“文”才有“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够如此繁衍昌盛,与我们的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是分不开的。

是人主宰着世界,还是神主宰着世界?是人本主义,还是神本主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也是我们要讲的“天人合一”的前提。

1“仁”与“义”

道家和儒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内涵不太一样。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儒家讲的是人与天命的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是怎么出现的呢?

人首先和自然的关系最密切。远古时代,人类对天地山河等自然界产生崇拜,导致人去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道家讲的,自然与人的合一。

老子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道德经》里面讲“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从来不讲暴力,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我们知道,老子的思想实质上是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思想的高度结晶。

妈妈,在自然界中是最伟大的、最公平的,她从来不因为这个孩子美、那个孩子丑,就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母爱是最包容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也讲包容。

儒家讲的是对祖先的崇拜。

我们中华民族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其他的类别,是因为祖先给了我们人的生命。祖先虽然去世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然在抚慰着我们。这种祖先崇拜,逐渐演变成了人与天命的合一。

孔子的这种思想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父系氏族思想的体现。在外讲“君君、臣臣”,在家讲“父父、子子”,是父系氏族形成以后出现的等级观念。

当等级观念造成争夺和矛盾的时候,孔子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他提出了一个字:“仁”。

二人为“仁”,实质上就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想,这样你的善良之心、仁慈之心就出来了。

在等级森严的父系社会中,要解决等级之间的矛盾,当领导的要想想部下,当部下的要想想领导。这种善良之心、仁慈之心,是缓和社会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孔子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几千年中,始终是维系着社会安定的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如果一味地为对方着想,也会出现问题。

《史记》中有一句话叫“妇人之仁”,指一味施行仁爱而不分是非,这也是有害的。所以,孟子在孔子“仁”的前提下,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义”。

“义”的繁体字,上面是个“羊”,下面是个“我”。羊,在中国古代是最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义”的涵义,就是“我为了美好的事物,可以献出自己”。这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构建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支柱。中医学传承的是什么?中医学解决的是“人”的问题,解决人在自然中如何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

因此,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老子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可以完全结合在一起。

唐太仆令王冰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注,就引用了很多《道德经》的话,来说明中医学的道理。如果我们对老子的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再去读《内经》,就不会觉得很陌生了。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道德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什么意思?“道”是一个混混沌沌的物质,这个物质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一”。

中国古代没有“零”的概念。“一”就是一个点,把这个点延伸开来,就产生了“一”;“一”,严格地讲可以说是太极,太极是阴和阳的完全统一,这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这个太极在不断运动中,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就形成了天和地两个方面。

有了天、有了地,是不是就有万物了呢?还不行。只有进入“三”的状态,才有万物的产生。什么是“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间运动着的气就是“三”。我们聊天的时候说一个人有没有“运气”,这个词实际上就源自于“三”的运动过程。

火星上有天、有地,为什么没有人?因为它没有“三”,缺少这种运动着的气的存在,缺少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样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所以火星无法产生和地球同类的生物。

所谓“三生万物”,是指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运动着的气产生的。无论人还是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冲气”在中国古代指阴阳气的交会,只有阴阳之气交会,才能产生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意义上讲,人和其他生物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气运动的产物。

“气”是什么呢?我们站在山上,会看到一些有形的物质在不断上升,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气”的存在。

咱们到道观里去参观,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字:“炁”。这个字上面是个“无”,下面有四个点,这是道家的“气”。上面的“无”,不代表不存在,是代表看不见。下面的四个点,在中国古代具有“火”的涵义,“火”代表运动。

所以,“炁”字的意思就是,有一团看不见的东西在不断地运动,这就是中国古代“炁”的涵义。不管是“一”也好,“二”也好,“三”也好,实质上都是“气一元论”,即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气所化生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庄子》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自然界的一切东西,当气以某种形式聚合的时候,事物以一定的形态出现;当气以某种形式分散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它了。人就是这样,人活着的时候是气聚;人一死,气散了,有形的生命个体就消失了。

西方文化现在才开始逐渐走向天、地、生,而我们的老子讲的很清楚,“三生万物”,早就强调了天、地、生的三种关系。

生、长、壮、老、已,是地球上一切生物遵循的法则。人活在地上,地的运动是跟着天的运动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后面紧接着说“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讲到“道”,大家可能会感觉虚无缥缈,老子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告诉我们:“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春天过去是夏天,夏天过去是秋天,秋天过去是冬天。春、夏、秋、冬的自然运动的变化规律,就反映着“道”的规律。

《内经》中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我们怎么理解呢?举例来说,人体有一个穴位叫“人中”。为什么叫“人中”呢?大家可能觉得只是个名字而已,其实不然,它是有深刻涵义的。

人是天地的产物,是天地形态的一种高度的浓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人有九窍。当婴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九窍不通一窍通,只有脐带跟妈妈连通着,妈妈形成的屏障在保护孩子。

一旦婴儿落生,是一窍不通九窍通,脐带割断了,这个独立的个体就与自然界形成了一种相关性。我们看看,人的九窍是怎么分布的?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只耳朵在上面,下面是口、前阴、后阴。

在口之上、鼻之下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人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面三个偶数,代表“坤”,代表地;下面三个奇数,代表“乾”,代表天。

人的九窍分布,体现了地气必须上升、天气必须下降,所以地到天上去了,天到地下来了,这样才形成了一种天地交泰的状态,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活的状态。

当人昏倒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掐人中,为什么?因为这里正是天地相交的地方。昏倒,说明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阴阳绝离了;那么一掐这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人就清醒了。所以,人法天地自然而生,不是一句空话。

3“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中医学非常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

《内经》讲:“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并且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意思是说,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必须与自然之气、水谷之气相结合。人的生命之气由三部分组成:先天之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

《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爸爸妈妈把你生下来,是人而不是小狗,是因为你得的是爸爸妈妈的真气;所以中国古代有“母壮则子肥”的说法,即爸爸妈妈身体好,小孩子身体就好,先天禀赋就好。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生下来之后,如果没有呼吸之气的供给,最多活半个小时;如果没有水谷之气,最多活七天。所以中医讲“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有吸收天地之气,才能维持人的生命,中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与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中医学更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这是《内经》中的原话,意思是说:天在上面,地在下面,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天地之间,其中最为宝贵的是人。中医认为,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在万物中,只有人具备反过来认识天地的能力,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得到天地间最精华的物质。

西方医学很多实验是从低级生物做起,从老鼠做起,最多做到猴子,他们认为这些实验可以接近于人。其实,猩猩、狒狒、猴子,可以接近于人,但它们绝对不是人。

在整个地球上,只有人类可以反过来认识天地,这个能力是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都不具备的,这是动物和人的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常常将天、地、人并举,就是将人放在“万物之灵”的地位上。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中医认为,男同志以阳气为主,女同志以阴气为主。男同志以阳气为主,我们平时看得不明显;女同志以阴气为主,可以看得很明显。女性的月经,在中国传统叫做“月信”。

“信”是什么?诚信。“月信”的意思是说,女同志的生命跟着月亮走,每一个月准时来到,时间在二十八天左右,这和月亮的圆缺是休戚相关的。月信在女同志的生命中非常重要。

当月信要来的时候,她会觉得非常烦躁,因为这时候血向下行,气向上升,她的气血不平衡了,就像月底和月初的月亮,这个时候世界非常黑暗,所以女同志动不动就发脾气。两次月信中间的时候,就是女同志气血非常旺盛的时候,是月亮圆的时候,这时候世界非常美好。

我们从这种生命现象中可以体会到,中医学说的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我们强调人在天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决定了人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与天地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相关性,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论基础。

4以药性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我们生病的时候,比如感冒,西医要检查是感染了什么病毒或细菌,中医则要辨别是风寒、风热还是风燥。为什么?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春天就应该温暖,夏天就应该炎热,秋天就应该凉爽,冬天就应该寒冷。

自然界的六气,和人体内的六气是相通的。当人体内的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同步的时候,人就不会得病。相反,夏天自然界中以热为主,而人天天在空调的房子里,制造出一个寒冷的小环境,那人就要得病了。

所以,中医学讲的非常清楚:“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举个例子,SARS的时候,大家都觉得SARS非常可怕,因为西医遇见这类问题的时候,首先找的是致病因子,然后再寻找武器杀死它。但SARS病毒到底是什么情况?不了解。

得了病以后谁死谁不死?不知道。再一个就是,大量的医务人员躺在了病床上,这是造成大家恐慌的根本原因。但是从中医角度看,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SARS最横行的时候,北京的气候出现了异常的表现。

北京本来是一个多风的城市,但是2003年的三月到五月,北京一次沙尘暴都没有,反而出现了一种寒、湿、热三者共存的气候的异常组合,而这个气候条件应该说是SARS病毒产生的自然环境。

以往流感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最高,因为他们的防护条件最差。但SARS来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几乎是零。为什么?因为在北京三月到五月的时候,出租车的窗子始终是开着的,风是最好的祛湿剂。

当风把“湿”这个条件撤掉的时候,SARS病毒在自然界生长的条件和环境就被阻断了。相反,医院的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地板不停消毒,医院里边的寒、湿、热邪气共存的条件最齐备,所以再好的防护服也没法阻止在这个环境中给SARS病毒创造的客观条件。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寒、湿、热其实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当它“太过”或“不及”,出现了异常组合的时候,就是我们《内经》讲的“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了。

中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不去找它是谁,也不去杀死它,而是把环境和条件改变了。如果自然界是寒、湿、热共存,而人体内也是寒、湿、热共存的话,这样的人无疑就是易感人群。我们可以看到,SARS来到的时候,老人和小孩得病不多,体弱的人得病不多,而身强力壮的病人最多。

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生活规律、生活环境,使得体内寒、湿、热最容易存在。中医预防这个疾病的方法是散寒、清热、祛湿。外边的环境没法解决,但如果体内的寒、湿、热三个条件不能共存,那SARS病毒能奈你何?

两丸银翘解毒丸加上藿香正气就行了。为什么?寒邪用银翘解毒丸就可以解决,湿热用藿香正气就可以解决,把这三个条件调整过来了,SARS病毒就没办法生存了。由此可见,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我们的疾病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在治病的时候更强调的是治人。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疾病在人的身上产生,一定有它的病因,这个病因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大自然给人以生存的权利,给细菌病毒同样生存的权利。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中生存,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谁也不能保证自然界的致病因子不侵害你。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致病因子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疾病呢?非也。

借用佛教的一句话,叫作“因、缘、果”——因缘相合方为果。病因是客观存在的,得病就是“果”,如果说西方现代医学的治疗是从“因”入手的话,中医治病就是从“缘”入手、从条件入手;切断了致病因子赖以发展的条件,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的。

中医在治病的时候,为什么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就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在疾病产生的过程中,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的不同状态,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疾病;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中医一定不是用一种定法去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同样,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认为,人的正常脉象随着四季变化,有弦、洪、浮、沉的不同。春天的时候,人正常的脉象应该带有弦象,夏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洪象,秋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浮象,冬天的脉象应该带有沉象。

为什么?春天的时候,所有的物体都是从内向外生长,比如植物春天就会发芽;弦脉,就是手按在脉上,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弹琴的人知道,手按在琴弦上,有一种端直而长、绷紧的感觉。

为什么春天出现绷紧的感觉是正常呢?因为人和自然是相通的,春天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走,但外面的毛孔还是闭合的,没有完全开放,因此就会出现弦脉。夏天,自然界的植物枝繁叶茂,人的气血也都到外面来了,这时的脉象应该是洪大的,用手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就像洪水一样。

相反,如果使劲按才能按到,那说明阳气不足,夏天应该升发出来的时候,反而升发不出来。中医的脉象理论和四季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是“法四时而成”;人的气血、藏象、脉象,都是天人一致的。

当人的状态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完全相符的时候,人就没有病;或者即使有病,也不会是大病。

人是万物之灵,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

中医整个的治病过程,就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本来是得天地之全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都是调和的、平衡的,没有疾病;有病的时候,就是人所具备的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完全调和的状态被打破的时候,中医用草根树皮来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在治病,而是在治人,即用药物的偏性把人体被破坏的平衡重新调整过来。

所以,中药里边金石草木什么都有,随手拈来全是药。比如豆子,有黄豆、绿豆、赤豆、黑豆,虽然都叫豆子,但在中医理念里完全不一样。我们说“白菜豆腐保平安”,豆腐就是黄豆做的,黄豆的颜色是黄的,可以调补脾胃。

黑豆的颜色是黑的,入肾经。绿豆,外面是绿的,可以入肝经。赤小豆的颜色是红的,入心经。同样是豆子,由于大自然赋予它们不同的性和味,所以在治疗时,这些豆子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中药的使用也是这样。从《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味药,到《本草纲目》的一千八百九十二味药,中华民族没有走药物化学的道路,而是根据中医的理念来加以利用。

食和药都有偏性,中医正是利用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医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凡是偏性的东西,只要用得合理,都可以纠正人体被破坏的平衡。

大家都吃过鸭子,鸭子因为总在水里,所以性质是寒性的。在南京,吃嫩鸭子的时候要用盐来腌制,叫咸水鸭;北京吃鸭子的时候吃烤鸭;到了广东,做老鸭汤。为什么用老鸭煲汤?

因为老鸭已经不下水了,在地上呆的时间长,它的寒性已经被佐制了,可以用来煲汤。如果把嫩鸭子煲了汤,喝完人就要拉稀。用烤制或者盐腌的办法,把鸭子的寒性佐制之后,就变成平性的食物了。药食同源,用药的理论、吃饭的理论,都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

5“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叫“无为则无不为”。

“无为”,绝对不是不做事,什么事情不做,天上掉馅饼的事是没有的。在我看来,《道德经》讲的“道”,是世界自然变化的规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去做事,看似无为实有为;如果不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做事,看似有为实无为。

比如说,春天过去之后,必须经过夏天,才能进入秋天。如果你在春天这个季节,就想做秋天收获的事,那只能拔苗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一句话,人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自然界存在着它固有的规律,人所做的只能是辅佐着自然,按照万物自然的规律去做事,不要试图改变规律,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现在很多人做事情做不好、做不成,我认为就是不尊重事物运动的规律所致。比如,夏天人本来应该热,因为天气炎热,人的气血也是热的。人的气血从里面向外走,在热天的时候,人必须要出汗,出汗是把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种本能。

古人认为,夏天最好的东西是扇子,因为它可以“小大由之”——天特别热的时候扇一扇,不热的时候可以不扇。而且,古人不是不会盖楼房,但更多的是盖平房,因为平房接地气。

住在北方的平房里,你会有种感觉:再热的天,坐北朝南的平房里也有一股清凉之气,不会那么酷热。我们现在生活好了,夏天家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办公室里是空调。

毛孔应该张开的时候,人为地让毛孔闭合起来,这肯定是违背规律的;因为我们违背了规律,所以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现在临床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夏天患上了冬天的感冒,这个不能赖老天爷,古人有一句话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好像是生活得更舒适了,但是违背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大自然就必然会惩罚你。

处于疾病状态的时候,人体一定会产生一种对抗的办法。

比如受寒了,于是人体调动体内的气血向外发汗,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中国古人非常注重顺应自然,中医治疗的核心大法就是“因势利导”。中医在治疗风寒的病人时,为什么要用辛热、辛温的药?

因为当风寒束于体表的时候,人本身就有一个想发汗的反应,但发不出来,这时候给一点辅助的力量就解决了。被雨淋湿了,妈妈说“喝点姜汤吧”,干嘛呢?因势利导。一般小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解决不了,你找到中医大夫的时候,用点麻黄桂枝,汗一发,病就好了。

因势利导,就是利用人体自然向外抗争的力量,给予辅助。“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就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不能顺应疾病的趋势去治疗的话,必然会适得其反。

所以,中医说该发汗的时候要发汗,如果该发汗的时候用攻下了,那就反其道而行之了,肯定好不了。中医的这种思想和老子“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的养生理念,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内经》有一篇“四气调神大论”,告诉我们春天应该怎么养生,夏天应该怎么养生,秋天应该怎么养生,冬天应该怎么养生;它得出的最后结论是:“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四气,就是春、夏、秋、冬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果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来养生,人就会长寿;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

我们现在对自然的破坏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不一样,中国文化讲的是“和谐”。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祖先在宋代就已经发现了石油和煤炭,为什么不去用它?因为中华民族非常注意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尊重,这是中华民族的特点。

西方讲的是斗争、弱肉强食,所以他对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抗性的。比如说疾病,西方医学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研究抗生素,现在已经研究出的抗生素有七千多种,但临床上可用的只有几十种。为什么?

你想杀死它,大自然不让它死;你越想杀死它,它的变异速度就越快,这就把现代医学带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医学是如此,人们对自然的破坏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果科技发展的代价是杀死我们的地球母亲的话,那么我们一定是子孙后代的罪人。

总之,“天人合一”在中医学里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理论依据的。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自然界休戚相关,所以在治病的时候,中医的参照系数是天、地、人。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参照系统。《内经》中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意思是,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份,今年什么气旺盛、什么气衰弱,哪里是虚、哪里是实,就做不了好大夫。

换句话说,一个医生,如果上不识天文,下不识地理,中不懂人事,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辩证关系,是做不了好医生的。这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思想。《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孙思邈说:“善言天者,必治于人;善言人者,亦必本于天。”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道家“天人合一”“天人同构”思想为指导,运用《周易》的阴阳五行象数理论,研究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一门学问。这就是我给中医学下的定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