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名人书札看的不是书法
名人书札看的不是书法
刊于《藏书报》2017年1月16日“纸品”版,发表时有较大删略
肖伊绯
向来“物以稀为贵”,这个“稀”字,一方面是藏品存世量稀少,自然珍稀;另一方面是指藏品类型独具个性,世所罕见。恰恰名人书札,在存世量与个性方面,都符合这条收藏品市场“铁律”。不必多言,名人笔下的一张小纸片,或题小诗一首,或写私信一封,或书便笺一张,或抄文稿一页,如今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名人之“名”,如今真是加上了“金”字旁,成了“铭”,成了收藏与拍卖市场的“座右铭”。试看近年拍卖纪录,真是一”铭“惊人。
2016年5月15日,中国嘉德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拍卖专场中,曾巩《局事帖》竟拍出2.07亿元的登峰造极之价格。事实上,曾巩这张“124字”的小纸片,实为他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这一封信,距今已有936年。这张小纸不光年代久远,独具历史价值,名人墨迹的单字价格也因之被刷新,这封古老信札上的每个字作价竟达200万之巨。在这见证奇迹的时刻,也将中国成语“一字千金”的神话,瞬间改写为“一字百万金”的新说。
曾巩《局事帖》总价过亿,“一字百万金”的轰动事件,曾一度刷爆各类媒体及朋友圈,至今沸扬难息。如果说,这样的天价神话离普通藏家太远,有点遥不可及;那么,不妨把眼光与神经从遥远的南宋拉回到民国之后的名人书札中来。曾巩的《局事帖》拍毕几天,朱自清赠友人一首诗的小纸片,150万元落槌;冯友兰的一件四平尺的赠友人诗墨迹,41万元落槌;周作人一件小横披“书生本色”,一口气拍到160万元。有书法专家曾感叹,这三位民国学者固然声名显赫,但论其书法造诣在民国书坛上根本排不上号,缘何随笔而书的片纸仍动辑数十万至百万元作价,大有百思不得其解之疑问。其实,名人书札的收藏价值乃是文化、文学、美学、史学、社会学价值之综合体,并非纯粹的书法技艺之比拼;它们之所以屡创新高,乃是其价值综合体中任一价值打动藏家“芳心”即可,而并非只有一项“书法”可看。
就在书法专家们连呼“看不懂”时,11月14日,中国嘉德秋拍又传出惊人消息。张爱玲于1976年1月28日致黄俊东一通仅一页的信札拍出了70万元的高价,加上佣金,成交总价达80.5万元。这虽不是什么“一字百万金”的天价,却也令人咋舌。须知张爱玲这通信札,不但年代并不久远(距今不过40年时间),也根本谈不上什么“书法”价值——此信是用钢笔写在一张薄薄的“洋葱纸”上的,字迹是圆软整洁的“学生体”,毫无“笔法”可言。这通字迹仅四行,统共才70多个字的信札,达到80.5万元的成交总价,也可谓“一字万金”了。
时至今日,名人书札的收藏价值已经“显山露水”,再创与屡创新高已经成为藏市“新常态”。无论某些专家看得懂还是看不懂,无论某些评论家如何一次又一次的跌破眼镜,勿庸置疑的是,越来越多的收藏者与投资者开始跻身名人书札的集藏行列。那么,名人书札的收藏、投资、拍卖的未来趋势又是怎样的呢?作为收藏者、投资人又该如何规划与介入呢?
名人书札的全球化价值
事实上,名人书札的国际拍卖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扶摇直上;名人书札的收藏也一直是国际艺术品投资的常规项目。例如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198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2万美元;丘吉尔的七封情书,1994年在伦敦"佳士德"拍了7.68万英镑;尼克松的总统辞职信,1995年在伦敦"苏富比"拍了8.28万美元;肖邦给阿尔贝尔伯爵的信,在纽约"苏富比"拍了19万美元;哥伦布描写发现美洲大陆的信,1991年在伦敦"佳士德"拍出了44万美元。从以上的拍卖记录可以看到,在国外的名人书札收藏早已蔚然成风,而且倍受追捧。
而在中国,名人书札的全球化价值也在突显,名人书札拍卖也走过了二十年的价值认同、回归与发展之路。在中国的名人信札拍卖始于1994年。当年翰海秋拍中有—册15通的徐悲鸿信札,估价10万元。平均每通约6000元,但没能拍出。10年之后,2004年1月,同样是翰海拍卖会,同样的10万元估价,仅3通徐氏信札竟以24.2万元拍出,每通均价突破8万元。中国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拍卖经过20世纪最后十年的沉淀与历炼,在21世纪开启价值回归与跨越之旅,上述徐悲鸿信札拍卖正是这第一个十年历程的生动写照。
2002年,在中国嘉德秋拍, "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最终以990万元成
交,创下了当时中国古籍善本单项拍卖纪录。2005年,在上海嘉德秋拍,郁达夫致王映霞8封情书以34万元高价成交。2008年,在中国书店年春拍,晚清重臣骆秉章一封上奏给咸丰皇帝的奏折,经过一番激烈竞拍,最终以30万元高调落槌。2012年5月13日,在中国嘉德春拍,朱自清的楷书七言诗札以161万元高价成交;次日,赵之谦的信札九通又成功拍得120.75万元;6月18日,在嘉德四季第三十期拍卖会上,赵孟頫信札十通也以299万元拍出。在此之后,中国名人书札屡创新高,每件过百万的成交价格时有出现,参拍者与收藏者也开始“见怪不怪”,不再“大惊小怪”了;收藏市场开始逐渐认可并接受步步走高的名人书札价值体系。
中国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拍卖在21世纪头一个十年,可谓风生水起,云开月明。名人书札收藏与投资的全球化价值体系在中国,正在经历逐步融合、同步发展、跨步飞跃。
名人信札的收藏要点
名人书札之所以价值不菲,且在拍场上屡创新高而倍受追捧,究其原由,无非是名人本身的历史、文化、美学方面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札多“随心所欲”,不带有任何表演性,是真性情的流露,是真实思想的表达,是真实人生的写照,是真实历史的存根。
有专家指出,名人书札是"无心于书而书",必定自然流畅,不事雕琢。这恰恰最能体现作者的真心境、真性情。而且,不少名人书札都与历史事件相关联,有的一通信札就包含一个故事,反映一个或若干个历史事件,有的书札本身就是重大历史过程的见证,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基于此,名人书札的收藏特别需要注意这些价值着力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大因素。首先是名气,一般名气越大,价值越高;其次是年代,一般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第三是书写的内容和题材,一般内容好、题材佳,价值就高;最后才是书法艺术,应重点选择用毛笔书写的信札,如果书法是精品,那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艺术品,市场价值当然也会更高。
上世纪90年代,名人书札在市场上价格过低,几乎没有赝品。而近十年来,由于名人书札价值逐步提升,开始出现大量赝品,对此,鉴别能力成为藏家重要课题,鉴别方式可以从纸张的年代、书写的风格、落款的习惯等各个细节寻求验证。此外对信札的鉴藏,还要特别关注写信者、收信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关联,信札本身的内容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信息,所有这些都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要找到真实可靠、流传有序的传世品作参照物。必须用足够的时间去接触、熟悉和研究传世书札原件,要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地考察。其中最主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文笔风格特征、书法用笔特点。这些作者的个性,是鉴赏的关键所在。还可到各博物馆、纪念馆看名人书札真品,更好地学会区分真伪。
总之,能否准确地鉴别名人书札真伪,归根到底还是“眼力”问题。所谓“眼力”就是鉴别真伪的能力。“眼力”来源于藏家的知识、经验与个人修养。因此,名人书札的藏家首先要学习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还要过眼、过手、留意大量传世、存世的名人书札真品,提升自己对某些名人手迹与用笔习惯的经验值,最后,还要博通文史、经常与知名藏家、相关专家学习经验、充分交流,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鉴赏能力基础的那部分个人修养来。
名人书札的价值展望
2009年5月31日在中国嘉德春拍上,一批陈独秀、梁启超、徐志摩等致胡适的信件,曾创下744.8万元人民币成交的惊人纪录。
这场名人书札的世纪大拍,在当年引起轰动,创造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最激动人心的名人书札拍卖纪录。业内人士及投资者纷纷预测,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还将迎来名人书札收藏与拍卖的高潮,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投资价值还将创造奇迹,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今看来,这一趋势初显,确已无可否认。
果不其然,2013年11月18日,中国嘉德秋拍再创名人书札成交纪录。一通陈独秀于1937年11月致陶亢德的信札,拍出了230万元的高价。而一通鲁迅于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的信札,虽仅一页,成交价竟达655万余元。鲁迅的这通信札,全文不过二百余字,每字均价3万元,是实实在在的“一字万金”。这在当时,确属名人书札成交价的新纪录。2015年12月的匡时秋拍,鲁迅所书一张约20×24厘米见方的小纸片,再次闪亮登场。这件上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经,立地杀人。鲁迅”的偈语纸片,加上落款总共不过20个字的小纸片,最终以304.75万元成交,又创下了每字均价15万元的新纪录。
可以想见,中国名人书札的收藏与投资,已经打开新的价值上升通道;其价值巅峰时代,正悄然来临。已走过二十年的中国名人书札拍卖与鉴藏,将从第一个十年的与全球化价值体系逐步融合阶段,以及第二个十年的与国际收藏拍卖市场同步发展阶段中脱颖而出,昂首迎来这跨步飞跃的又一个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