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绯:国家级盗窃案?


国家级“盗窃案”例话

肖伊绯

古人云:“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意思很明白,偷财物的,可以根据法律轻而易举的处死;而挖国家墙角的,却很难法办,说不定现在就是诸侯,或者以后还会成长为诸侯。小偷人人喊打,大偷无人敢问,这种怪现状古已有之,中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历史上,“窃国案”向来难以审理,“审理”本身也将成一起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若干年的话题。当审理“窃国案”本身诉诸的法律依据,在公众理解和政治理解上歧义较大时,最通俗易懂的就莫过于将“窃国案”降一个档次,降格为国家级“盗窃案”来审理。只是这种“盗窃案”和普通的偷摸搬运有很大的不同,这往往是协同作案、集团分工和运用种种高科技手段实施盗窃国库的行为。即使这样,审理起来也很不容易。

在清朝中期,嘉庆年间(也就是大贪官和珅刚倒台后不久),就出了那么一桩轰动一时的国家级“盗窃案”。这起大案,其实是嘉庆皇帝的一个兄弟,一位亲王级别的人物,直接把手伸到了国库里,拿走了几千两百银。府库里的人查将起来,抓了两个守库的值班士兵,想以此治罪了事,息事宁人。没想到,嘉庆皇帝这一次好象是动了真格,派刑部尚书德瑛,会同宗令、宗正亲王两位一并办案,要将这事查个水落石出。

这刑部尚书德瑛何许人也?也甭提什么祖宗家谱,丰功伟绩,单单是看当年嘉庆皇帝的两则口谕,就知道他有多“红”。

“七年六月十五日旨:军机大臣现在人少,吏部尚书刘权之、刑部尚书德瑛俱著在军机处学习行走。”——这是嘉庆七年,皇帝对德瑛的亲自提拔。时任刑部尚书的德瑛,受皇帝赏识,有意将其培养成军机大臣了。德瑛本来也是镶黄旗人,根红苗正,受到皇帝的栽培,前程远大。

“九年六月十一日谕:军机大臣德瑛,自行走以来,人甚慎密,清文最为通晓,办事亦极认真,本日已降旨调补吏部尚书。”——这是嘉庆九年,皇帝在对德瑛的行政能力观察了两年之后,发现他办事认真,就把他提拔成吏部尚书了。虽然同是部级干部,可吏部尚书这一部不同一般,相当于如今的组织部,专管皇帝身边的臣子升迁奖贬的。

那么,这样一位位高权重且办事认真的大清官来办这桩国家级“盗窃案”,应该是得心应手,势如破竹的吧。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德大人开的第一次碰头会,就碰了钉子。曾经审讯过或者正在审讯这个案子的官员,都不约而同的想拿那两个值班小兵开刀,不想再深究下去了,并且暗示德大人,可以以此顾全皇室的脸面,说嘉庆皇帝也不过作作样子,总不愿意将自己的同胞兄弟治罪的。德大人义正言辞的说:“国有常刑,案从其实。果宗室人犯窃,罪无可贷,尚有议亲典在,只圈禁耳。若卸坐库丁,则妄杀两无辜矣。”——德大人认为两个值班小兵做不下盗窃库银的大罪,他们没那么大胆子也没那么大的权力,背后一定有一个“大偷”;因此,现在不能轻易处决两个小兵。他执意不听众人的劝告,大伙儿也不能勉强他,于是官员们消极对待,就只有德大人一个人忙前忙后了。

但这案子一连审了好几个月,没有审出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关于这次库银被盗案件的审讯结果。看来,“大偷”们既没有被治罪,只不过在后世记录中,对德大人多了一句好评而已:“其操行办事,岂寻常具臣所可比哉!”

事实上,嘉庆皇帝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在拉倒了和珅这样一个国字第一号大贪之后,官僚体系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谐和,中庸休养的过程。启用德大人审库银失窃这样的国家级“盗窃案”,其目的只不过是敲山震虎,给大伙儿提个醒收敛点,并无深究大办的意思。可能也是德大人不够老练,会错了意,差一点办砸了这个案子。没多久,嘉庆皇帝即赏了德大人一个“美差”,到新疆去做“封疆大吏”。据说,德大人精通翻译,在新疆闲来无事时,居然将《朱子通鉴纲目》翻译成了满文和维吾尔文,也算德化一方了。

(0)

相关推荐

  • 清朝的147名军机大臣中,这29人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

    笔者在<>一文中曾介绍过清朝的军机处和历任军机大臣.清朝的军机处共存在拉183年,产生过147名军机大臣,而其中担任过首席军机大臣或领班军机大臣的有29人.今天就跟大家来聊聊这29位领班军 ...

  • 天下“清 官第一 ”王 贻 德 略 传

    王文胜 原创 父辈厚望少负凌云志 奸臣当道大器晚终成 大明王朝是封建君主高度集权的朝代,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取消了宰相制度:把宰相的权力分归六部,另设内阁,辅佐皇上处理 ...

  • 明朝政治统治制度的溃败——恐怖统治下文人的分裂

    上周我们分析了明朝在经济制度上的溃败,本周我们再从政治的角度回望明朝历史,看看明朝在统治手段上有哪些令人深思的史实. 1.官员的噩梦--朱元璋的恐怖政治 朱元璋出身贫寒,获得权力后深知王朝建立的艰难, ...

  • 当面骂皇帝的刑部尚书—林俊

    当面骂皇帝的刑部尚书-林俊 "...世庙朝,蒋皇亲负盛宠杀人,大司寇见素林公执法拟死.疏奏,上不悦,下旨曰:'着林俊回将话来!' 林即面奏曰:'臣官至尚书,天子无故不呼名.臣为陛下守法,而以 ...

  • 肖伊绯:纪念罗兰·巴特逝世40周年

    2020年3月26日,法国作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逝世40周年. 1980年2月25日,法国作家罗兰·巴特从密特朗主办的一场宴会离开返家时,于巴黎的 ...

  • 肖伊绯:审美与反审美

    刊于4月26日<北京晨报>,发表时有删略. 这是约15年前的旧作,其时正在北京<新潮>杂志社. 后来去法国之后,曾对文中观点有过反思与修正,辑入<十城记>. 在世界 ...

  • 肖伊绯:易经的文明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大意是说:阳刚之气在宇宙中蕴藉之时,天下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文明气象."文明 ...

  • 肖伊绯:吴晓铃与笔名录

    ‍刊于天津<今晚报>4月28日,发表时删略为短文, 以下为原稿(民国作家笔名增补修订部分省略) 吴晓铃:增补鲁迅笔名30种 --兼及佚文<评'现代中国作家笔名录'>之发现 肖伊 ...

  • 肖伊绯:徐英纠缪章太炎

    刊于<北京晨报>专栏,发表时有较大删略,原文请参阅拙作<纸江湖>    1935年4月13日,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堵在家门口,破口大骂起来,令人诧异不已.对骂的两 ...

  • 肖伊绯:钱玄同戴健脑器

    <中国家庭报>专栏文章之一 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1887-1939)因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伏案工作日久,曾一度出现神经衰弱.脑贫血等慢性病症.为治疗这些慢性病,他曾多次就诊医治, ...

  • 肖伊绯:周越然藏书聚散

    刊于<北京晨报>5月5日专栏,因版面所限,发表时有较大删略. 原稿辑入拙作<纸江湖>,敬请参阅.   西泠印社2013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有几部周越然藏书悄然现身.这意味 ...

  • 肖伊绯:湫漻斋丛书考

    刊于<藏书报>,发表时有删略. 陈凖(1900-1941),字绳甫(又作绳夫),号袌殷,温州瑞安人.家有"袌殷堂"藏书楼,幼承家学,曾为中华图书馆协会会员,又曾在上海仿 ...

  • 肖伊绯:梁实秋力挺傅雷

    傅译<托尔斯泰传>与"星期标准书" 肖伊绯 原稿删订改题后发表于<北京晨报>5月10日专栏 80年前,1935年11月,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了傅雷(1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