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演员的“脚下”功夫要领

盖叫天

戏曲演员的“脚下”功夫要领

孙丽萍

脚下包括了所有舞台上的站、立、行, 其中“行”是脚下比较重要的一个项目, “行”中包括了舞台上所需的所有步伐, 在众多的步伐中, 我们在基础阶段主要概括为三种来进行训练:慢步、中步、快步。快步也称为圆场, 其余的如醉步、蹉步、跪步、云步等等, 都作为在剧目中的运用训练。

我们在前面所说的三种步子的训练中, 要掌握好几个要领:

一、重心虚实的变化, 也就是脚支撑面的相互交换。步伐的进行就是下肢轮流支撑, 如左脚抬起, 右脚支撑;左脚为虚, 右脚是实。我们在启蒙训练中强调要如同打太极那样, 有绝对的控制和在缓慢中进行, 这时学生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和内劲。太极是很讲究虚实的变化的, 重心移动是在缓慢的动势中, 保持身体的平稳和呼吸均匀中进行的, 这种缓慢的重心移动对改变初学者身体自然形态是有益的, 使学生感到在重心的移动时, 腿部力量移动的细微感觉和呼吸的运用。

刘秀荣《白蛇传》

二、步子的稳定性, 台步不可过大, 人人皆知,但是也不能太小。总的来说, 还是要做到大小适中, 以步子的稳作为首要的任务, 哪怕是在节奏上有变化, 也要非常的清楚。稳, 主要体现在脚,每一步都做到出脚有劲, 有劲并不是重, 而是控制与气沉丹田的感觉。落脚实, 脚上有根, 用这个“根”带动全身的稳。而这个稳, 突出了稳中有控、控而不飘的特点。当然台步过大、过小也是不合适的。著名京剧演员刘秀荣在谈到当初创作京剧《白蛇传》时说:“在'游湖’这场戏中, 过门中, 小青急步跳跃甩着辫子上场, 左右观望, 回身向白素贞招手, 意思是'小姐快来啊, 这里的风景可好了!’此时白素贞虽然内心也急于想领略江南的湖光山色, 但表面上还是稳重端庄, 不失其千金小姐的身份。步子是快而不慌, 碎而不乱, 随走随翻水袖;垫步立身;与小青亮高低相, 这第一个出场, 通过步子把两个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感情,表现得相当准确、合理, 又十分优美。”因此, 要走得好看和稳, 重要的是掌握膝关节活动的诀窍, 把身体放松, 这就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去练习。

三、从出场的步子, 到云步、跪步、蹉步、碎步……等等, 千变万化的各种步子都不能轻起重落,当然, 这里面不包括为了表达人物的某种感情而故意跺脚的问题。学生从学走台步开始, 不仅要掌握好重心虚实的变化, 还要特别注意掌握好胯骨和腰椎。胯骨不能随意扭动, 而腰椎要注意有直立感,同时又不能僵硬。旦角走台步时, 两个膝盖要并起来, 脚走一条线, 就像装着弹簧一样有弹性地走, 颈椎、腰椎和脚三点成一条线。

汪世瑜《琴挑》

记得笔者学戏时, 老师告诉我们:旦角的步子一定要掌握特点, 就是要像“猫步”这样的走法,也就是说, 起步要慢、落步要轻。当然, 在走动的同时, 头和脖子的位置也要注意。另外, 眼神的运用也很重要。而小生的台步要让人感觉到走得好看, 主要是掌握膝关节活动的诀窍, 把身体放松, 要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盖叫天曾说过:“人物的身份、品质,要在打出场这一个'吊场’就得让人感觉出来。”汪世瑜在他的谈艺录中对于柳梦梅的塑造有着这样的描述:“柳梦梅的上场亮相, 不能追求一般'巾生’的那种美和帅的英俊之气, 而是要在儒雅潇洒的风度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眉间愁而不皱。他踩着轻柔的步伐, 静静地上场。此时步子的用力点不应该在脚跟上, 而在脚尖、靴底, 把脚尖微微往下压。有腰无劲, 表现出一幅懒洋洋的样子,但似'鞋皮生’那种拖拖沓沓、寒酸苦相却不可取,而是要提神拎腰, 用略带轻柔的小'腾步’ , 表现大病初愈、体态虚弱之情态。这样的上场, 要求演员有很好的台步基本功, 能运用自若, 控制得当, 把握脚的重心, 使脚的各部位的力点配合得恰到好处,方能体现出最佳的舞台效果来。”的确, 类似这样的动作看似非常简单, 可是, 没有一定的基本功绝对是做不好的;即使演了几十年戏, 也不一定能走好这几步路。总之, 步法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要掌握它却很难, 由于它本身的技术性很强, 所以有“百练走为先”、“走为百练之首”之说。

《戏曲艺术》2010年8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