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书人的书评(六)

  1. 终身成长

  2. 人类存在的意义

  3. 大国宪制

  4. 重塑中华

  5. 掌控大趋势

  6. 希特勒的哲学家

  7. 金与铁(M译丛)

  8. 哲学起步

  9.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10. 原则

  11. 复杂之美

  12. 芳华

  13. 心流

  14. 从卢梭到尼采

  15. 枢纽

接上:不看书人的书评(五)
151.终身成长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copy)
152.人类存在的意义
在《人类存在的意义》中,威尔逊从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的角度,解释了人性本身包含的自私和利他共生的特点,这种内在有冲突性的进化过程还在继续。
153.大国宪制
一部被历史学界吐槽的书
154.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民族观念研究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 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copy)
阅读此书前,可先阅读杨念群的:重建“中华民族”历史叙述的谱系——《重塑中华》与中国概念史研究。
155.掌控大趋势
奈斯·比特/未来学。
156..希特勒的哲学家
作者从德国的哲学源流中,剥析为什么希特勒如此狂热的反犹,从康德到尼采,从费希特到瓦格纳,他们的哲学体系中皆有所涉及反犹思想,而希特勒皆仰慕这一堆哲学家,也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而尼采式的超人主义,如同为之加持,颇有天降大任于斯人而拯救日耳曼民族狂癫不已。
a.希特勒的合作者
《希特勒的哲学家》上海社科院出版,全书共十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合作者,第二部分为反对者。有如冰与火之分,或拜火教之双神主。
骷髅骨,防空洞,童年意外发现这一切谢拉特,追索出祖母的记忆之缘和祖父的故事。成为医科大学学生的他,在一次偶然的课堂知晓:人体学知识来源第三帝国用犹大人的人体实验而来的。困思之后,作者毅然从医学转哲学。此番情景,令人想起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而弃医从文。
哲学是德国文化的标志。
莱布尼茨、费希特、康德、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谢林、马克思、恩格斯、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维特根斯坦、本雅明……人们惊叹,德国这片文化的土壤为什么如此高超哲学大师,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欧洲之脑,以及人类知识的头颅。你可以试想一下世界没有德国哲学家的天空是怎么样黑暗空虚的?
首先,希特勒当然无比自恋地认可自己“哲学家的元首”的称号。在此,有必要说说,自称与他称之间的不同之处。自称,有狂热自恋的一面。倘若一个人私底下如何自称某某神,或某某圣人,此是个人私事。而个人私事裹挟权柄强加在世俗之中,未免就脱离了本义。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倘若每一个公司或集团,乃至国家领导人,皆自恋如希特勒。那么,试想,我们的哲学天空是不是亮如白昼呢?所以,笔者认为,莫把个人狂癫自恋植入他人脑而强酿成悲苦的毒药。
1930年,魏玛共和国持续了十五年的民主。和平、自由、法治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为什么希特勒可以上台,这是历史背后的深处原因,就此略过,待高人指教或再做细说。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主义(当时应该尚无纳粹主义之说,某某主义的形成在初期一般都不会一下子就有了冠名,而是到发展到一定的稳定趋势有所谓的冠名说,此番与开公司就首先起个名字不一样)附身的他,从历史深处寻找弹药来支撑他的思想(幻想)以“罢黜百家”的形式摧毁一切与他不一样的2思想。在此,简单提一下,历史上太多数的激进改革者都试着从传统历史深处寻找理论支撑点(或挖墙脚的形式)而向当下动刀动枪,致使当下人们的重心失衡而做出幻相的选择。试看诸子百家争鸣之时,儒家道家墨家之主张,莫不是回头看的方式,诱惑心之选择。此种现象的出现,一般都出现在现存关系的不稳定性,如恋人之不信任而彼此追究当初是谁先错,是谁先欺骗了谁一样不休不止。
罗森堡
信仰“血缘教”,膜拜在康德和叔本华的罗森堡作为希特勒的首席发炮手。发炮手的唯一工作是,摧毁民主,以建立纳粹理念拯救世界。纳粹推出《二十五条纲领》,全面实施“反资本主义”“反犹大主义”“反共产主义”的“三反”国策。纲领的最末一句是:本党的领导者,誓为完成上述目的而奋斗,必要时,即牺牲征途,也在所不惜。自此,纳粹旗下无数幽魂陷入永世不得超生的阿鼻地地狱。
对一战拒绝放下武器的鲍伊姆勒神塑造,亦是为了当时现实需要。
罗森堡、鲍伊姆勒、克里克三人组首先在大学实行纳粹化。胡塞尔此时已是古稀之年,因“巴登法令”而经受此生最大侮辱的他,又触不及防的遭受海德格尔的背叛。亦师亦友之树根迅速枯萎腐败。有时候,某些情谊总会烟消云散,破镜重圆乃梦境有。
犹大裔门德尔松成为攻击的对象,其作品被禁,斯宾诺莎的作品从教学大纲删除,审查制度强力摧残文化土壤,鲍伊姆勒带领学生焚书。自此,“焚书伊始,焚人以终”的海涅式预言悄然登场!
施米特
出生普通家庭的迷茫年轻人卡尔·施米特,1907年进入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学习法律。1910年获得法律学位,并在五年内写了三本书。又红又专又狂妄的27岁热血青年施米特发出:有权要求自己的人民时刻准备赴死,并且毫不犹豫的杀死敌人。在此,有必要解析一下,作为一位系统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写了三本书的人,与而今在网络上发出叫嚣如何如何的人有着本质的差别。
1916年,与宝拉·若迪克结婚。1924年离婚而被逐教(在此需要说明,西方社会的逐教,类似中国家族社会中被逐族一样),与杜斯卡·托多洛维科再婚。写了《独裁者》和《政治神学》的施米特深埋之前的波西米亚情结,变身成为衣着光鲜、老练严厉热情的教授。
1928年,狂妄叫嚣着无人能为《政治浪漫派》二版写序的他,离开波恩,到柏林担任教授。
1932年还在厌恶纳粹,担心内战,担心极端政治的他,很难想象到日后会加入纳粹党。反犹主义和内心挣扎慢慢的在其日记中浮现,民族主义精神日渐鼓舞施米特建议别人牺牲自我。
1933年1月30日,施米特在咖啡馆红木椅子上听到希特勒认命为总理。作为关注时政走向的他,不可能不在思考国家和个人的抉择问题。
1933年4月22日,海德格尔给施米特写信力劝其加入纳粹党。时年,5月1日,入党,编号2098860,即为施米特在国家社会主义党的一员,尽其所能为党报助威造势。
纳粹学生在德国焚烧犹大作家书籍,为了换取保护,施米特献出自己的一颗红心,光速撰文说,一党制是20世纪的国家形式。纳粹恭认施米特是“德国最有名望的国家立宪主义者”,并认命其为普鲁士国家顾问。
施米特为希特勒兼具国家元首和党内领导的双重身份提供系统理论学说,并高举清洗活动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大旗。
施米特成为希特勒首席法律顾问,因受质疑野心家和投机分子而强化自身的反犹主义,并在“法律体系中的犹大主义”会议上做“德国法律哲学与犹大知识分子的斗争”的总结发言。同时,不断神话《我的奋斗》中谈及犹大人的每一句话。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从某些文章中摘取哪一句话来解说,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式的毒药。而这种毒药又作为一种哲学理念来指导某些人的日常生活,祸害不浅矣。
海德格尔
党号编号3125895的海德格尔是希特勒的同龄人。海德格尔,为众人所知,哪怕时不学习哲学的人,也能张口说出《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这样子用来装逼格的书名。由此,不在赘述其与希特勒的合作之事。而愿意作为疑惑者的追问。
海德格尔、施米特式的学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否真心拥抱纳粹政体。像海德格尔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不是我辈能望其项背。到底是什么样的考虑促使其拥抱纳粹,是为了明哲保身,还是为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呢?倘若,一位学人为了自己的学术理念,毫无顾忌的投入政治合作中,我们是否理解他们心中的学术理想呢?
仅仅是讲述了海德格尔与纳粹合作的一系列事情,却没有从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发表的著作分析一位哲学家的内心抉择以及情感变化。倘若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八卦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情感纠葛,未免落入俗套。
施米特学说在国内学界的火热,是现实的国家需要呢,还是日益高涨民族主义的本身需要。在将来的社会中,施米特学说会不会左右现实国家的走向呢。
b.希特勒的反对者
反对者,现实之中的反对者,往往都是被动的人儿,也就是丧失了大部分主动权的人。比如,托洛茨基之于斯大林,戴高乐之于维希政府。而希特勒的反对者,并不是海外流亡政治人物,而是一大批知识分子、哲学家。其中,胡贝尔、阿多诺、本雅明、阿伦特就是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而我深深认为,作为希特勒的反对者们,他们仅仅是失去了在德国或者欧洲生活的主动权,并没有失去自己追求真理与自由的主动权。
国内一般读者,对阿伦特、本雅明、阿多诺多多少少都所了解,而胡贝尔则可能相当陌生。
“我们的士兵在斯大林格勒战败,我们的人民对此深感震惊。……我们成长于这样一个国家,那里禁止一切言论自由。当我们正处在一生中最有希望的那几年——通常是潜心接受教育的时光——可希特勒青年团、冲锋队和党卫军却一直企图麻痹、改造和管制我们……我国人民一直以来所遭受的那种卑劣暴政”结束的那天预估即将到来。如同德国人在1813年时曾经盼望大学生帮忙推翻拿破仑一样,现在他们也盼望着大学生帮忙推翻纳粹的恐怖统治。”以上是胡贝尔主笔写下的第六份传单中的摘句
当胡贝尔吐露了内在的心声的时候,也将预感了之后的牢狱之灾以及死神的到来。胡贝尔或许能够想到自己的死,却无法预想惨死断头台后,他的妻子还需要为断头台的刀片支付磨损费。荒唐之事,在世间蔓延处处。
追求真理与自由之光白玫瑰成员索菲们,以自己的微弱火星闪烁纳粹的黑夜里。一颗颗星星亮了,又灭了,一代人消逝在时代的尘埃里。几十年后,偶然的机会,这一颗颗星星与书海边的心灵相逢,彼此沉默,凝视不语。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为人所熟悉的一句话是1955年出版文集《棱镜》中提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1934年阿多诺流亡英国,在剑桥在牛津大学梅东学院作进修生与讲师。1938年,流亡美国,成为纽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然而20岁(1923)便结识了本雅明的阿多诺,阿多诺在本雅明的部分基础上完善了自身的学术体系的建构。
本雅明,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和《单向街》等作品,其中后者更为一群文学创业作家所痴爱。2006年在圆明园的一条长廊里破壳了一家名为《单向街》的书店,并有同名杂志出版,后因他人抢注商标而改名为单向空间,杂志刊名变身为单读。
当纳粹像伞菌一样在德国的大地肆意生长的时候,当本雅明感知要走的时候,他写信告诉妻子做好逃难的准备,而其妻过于客观而不太理会丈夫的催促。当本雅明试图穿越法西国境逃亡却又落入监控维希警察之手,有过一次拘禁的他,觉得似乎一切都变成了不可能了。当有些不可能出现的时候,有些人依然做出了决然的选择。此时,本雅明吞下吗啡的静止时间为1940年9月26日晚。
阿伦特,早年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先师从海德格尔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转师为海德格尔力推),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纳粹上台,阿伦特参与抢救受害者,被盖世太保捉获而又逃脱,之后流亡巴黎并结识本雅明。1941年到美国,整理并出版了本雅明的著作。不管是在德国法国,还是在美洲大陆,阿伦特都像一位大姐大一样,为身边的朋友排忧解难。而他的写作以及学术作品也硕果累累。
其实,希特勒最大的反对者应为其自身,想起,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及斯宾诺莎的勿惋惜,勿嘲笑,勿憎恶,唯求理解。希特勒到底在哪个时间节点成为自己的反对者呢?这或许是人心的斯芬克斯。
157.金与铁
是理想国M系列第23本(2018首发书),许知远作序,美国人弗里茨·斯特恩所著,作者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曼与犹大商人布莱希罗德的情谊合作作为切入点,讲述德国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并非"铁与血"而是"金与铁"的塑造。
158.哲学起步
是著名学者邓晓芒先生构建个性化哲学体系的尝试,也是一种古典而现代、朴素又深入的智慧思考。 作者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来描述哲学的根本问题,并将自己多年的哲学研究所得融会其中,中西互镜,史哲相彰,抽丝剥茧,穷幽极微。有助于初入哲学门径者领略思想魅力,一窥哲学堂奥,亦可使读者感到,哲学之于今天的我们并不遥远,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copy)
159.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五位:威廉·斯泰伦、T.S.艾略特、埃兹拉·庞德、艾伦·金斯堡、索尔·贝娄、约瑟夫·海勒、卡洛斯·富恩特斯、菲利普·罗斯、约翰·欧文、多丽丝·莱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托妮·莫里森、阿摩司·奥兹、V.S.奈保尔、石黑一雄。
160.原则
多角度、立体阐述生活、工作、管理原则包含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和365条分原则,涵盖为人处事、公司管理两大方面。(copy)
生活在现代的城市。个人觉得学会尊重彼此,学会预约很重要。上门找朋友也预约,那当然了,大部分人停留在老家观念,上门就以为能找到人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比如:我住B城,去A城旅游或出差,你来B城后说,我在你家楼下,我该怎么见你。另外约会(约会有广义约会,狭义约会,广义约会就是两个人约定某时某刻某地见面,提前一刻钟到是礼貌问题。这是我们礼仪老师特意强调过的)
161. 复杂之美
本书列举了复杂系统科学中的简单案例,如蜂房、股市、哺乳动物的心跳、基础设施和种族隔离等,也穿插了前沿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商业、生活和社会中存在的复杂理论,打破传统科学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截然分割的思想禁锢,为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和解除危机的新方式。(copy)
162.芳华
《芳华》涵盖了严歌苓的青春与成长期,她在四十余年后回望这段经历,笔端蕴含了饱满的情感。青春荷尔蒙冲动下的少男少女的懵懂激情,由激情犯下的过错,由过错生出的懊悔,还有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种种,构成了《芳华》对一段历史、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今天的作者严歌苓与当时的小女兵萧穗子在作品里构成了理性与感性的对话关系,重新呈现了当时年代里青春的混沌、感性与蒙昧。生命的恣肆与人性的层次以及时代的的特征构成了《芳华》繁复的调性,它向读者打开了多层面的认识路径。(copy)
163. 心流
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能量,也是整合内在失序的有效工具。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当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前的任务时,那些与任务无关的念头就会被完全屏蔽。你的大脑高速运转,所有的念头都被有序地组织起来,你不用刻意地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尽在你的掌控之中,这就是【最优体验】米哈里教授与很多认为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工作、休闲或个人爱好)颇有意义的人面谈,包括各行各业和各种背景的人。他发现,这些人在描述自己完全投入喜爱并擅长的活动时,都体会到了一种忘我感,乐在其中,全神贯注、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即心流状态。(copy)
得到名家大课,有这本书的音频解读,
郑也夫文稿,刘苏里讲读
164. 从卢梭到尼采
《从卢梭到尼采》是已故美国教授弗兰克·特纳在耶鲁大学开的公选课讲课记录辑成。特纳生于1944年,2010年逝世,在耶鲁大学任教,精于欧洲文化史和思想史。
全书十五章,从卢梭讲起,尼采收尾。从目录来看,卢梭、托克维尔、达尔文、马克思、尼采之人,皆为常人所熟知。可见这些哲人是如何影响我们内在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而瓦格纳独辟一章,甚是诧异,毕竟瓦格纳是作为音乐家出现在常人视野,而此书与之并列思想家、哲学家、生物学家,颇觉意外。
或许,这些又是一篇不是书评的闲言碎语。
卢梭,最为人所熟悉的是《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社会契约论》。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开篇即言:人是天生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认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种变化是如何形成的?我不清楚。是什么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呢?我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卢梭能够解答的问题,而我却没能清晰的理解,所以,在此不敢谈卢梭。
这是一本以时间为轴,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思想家、生物学家、哲学家、音乐家,对当时社会进程影响之书。我不太敢写,因为我不是学这门学科之人,请原谅我之后或多或少的错误,也恳请诸位批评指正,权当做抛砖引玉之文吧。
从费尔巴哈说起,之所以从费尔巴哈说起,是因为其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概括:神学的秘密不在别的,仅仅是人类学。换言之,费尔巴哈认为人类关于上帝的概念,不多不少,恰恰就是人类本性的心理投射。他进一步声称,人类越使得上帝更具有爱心,更人性化,更强大和更正义,那么他们就越降低他们自己的品质。那就是人类抽空自己最好的特质,再将其注入对神圣的心理投射中。
其实,西方哲学最后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把上帝置于何处的问题。究竟是人创造了图腾或人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人,似乎比先有鸡后有蛋还要复杂。鸡与蛋是生物学,而上帝概念是神学与哲学的绕不过去的问题。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民族主义的问题。古代中国只有华裔之分,而无所谓民族之别。民族主义是19世纪欧洲兴起而影响全球的思潮。打个不恰当比喻,民族主义之前,各民族犹如烧杯中浑浊不清的溶液,而民族主义兴起之后,各民族如分子般聚合在一起形成晶体沉淀物。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土地疆域的利益争夺而引发民族之间矛盾。在一定程度上,19世纪的民族主义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纳粹屠犹埋下了恶果。
阿克顿于1826年写道:一个无力满足不同民族需要的国家是在自毁其誉;一个竭力统一同化或驱逐不同民族的国家在自我戕害……
时至今日,民族主义一直侵扰着世界各地的和平和日常生活乃至尸骸遍野。
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人心的判断与选择。他不仅仅停留在物种的最后进化上,而是衍变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进化论的思想异变成为某种理论影响人们对科学技术狂热膜拜。
倘若科技或人工智能的进步,摧毁人本身所有的七情六欲。我们是否还心甘情愿的拥抱科技呢?
165. 枢纽
现象级别书
166.不为什么而读书
不为什么而读书,是羽戈新辑录出版的新书,这里面的文章其实有一部分都能在羽戈1982的公号阅读。全书分五辑,分别是“安身与立命”“说理者的谱系”“作家该站哪一边”“不为什么而读书”“从黑木崖到神龙岛”。在“不为什么而读书”这篇里面,作者从耳熟能详的诗文作为切入点,分析古人把读书作为某种终南山式的工具。“书被视为手段、路径,而非目的,目的则是书中埋藏的权力、财富与美人。这便决定了哪怕书之前冠以“圣贤”的敬称,包括圣贤在内,都对读书坚持一种功利主义的考量。”对胡适,史铁生,徐贲,金庸,李敖,王小波,君特·格拉斯,奥威尔,饶宗颐等人的人品与文品皆有独到见解。而其写阿啃可谓神来之笔,不是知根知底的朋友,定写不出阿啃的传神之处。关于吃菜一事,很多人都不在意,确实只吃眼前菜。说个题外话,文人吃墨水的故事,其中张谷写语言学家王力的传记亦不能免俗写到吃墨水。另外“中国通史的读法”可见其读书&学术功底。
(0)

相关推荐

  • 细读好书065

    细读好书065

  • 蓝江小译|阿甘本早年生活大揭秘:作为跨学科动力的哲学

    作为跨学科动力的哲学--阿甘本访谈 我想在哲学和诗学之间存在关联.我既喜欢真理也喜欢词语. --阿甘本 ‍ 安东尼奥·诺里奥(AntonioGnolio):在巴黎与卡尔维诺相处过数年,听过海德格尔的讲 ...

  • 【海德格尔】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了

    小 播 读 书 /// 08/24  2020 海德格尔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大家好,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   /// 海德格尔,他出生,他工 ...

  • 原来真的有一种情感,超越爱情:读《海德格尔与阿伦特通信集》

    我爱你--我想让你成为你之所是. --奥古斯丁 因为太多见异思迁者的美化,"灵魂伴侣"这个词早已变成了"出轨"的借口.即使知名的伴侣,如波伏瓦和萨特,也难逃不愉 ...

  • 不看书人的书评(五)

    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金山 自由主义传 钢铁帝国 日本文化史 法西斯主义大众心理学 长乐路(译文纪实) 中国帝国的专制制度 实证的迷思:重启社会科学经验研究 刺杀骑士团长 新异化的诞生 茶的真实 ...

  • 不看书人的书评(四)

    政教分离与良心自由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 思索死刑 东京时光· 东方历史评论10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轻科普) 微观国学 美国增长的起落 不只是中国木建筑 罗马与中国(海外中国研究) 算法 ...

  • 不看书人的书评(三)

    列宁政治遗产十论 圣徒与罪人 天长地久 荷尔蒙战争 东洋的理想(日本学术文库) 教宗与墨索里尼(M译丛) 论文与治学 美国秩序的根基 20世纪的美国(资中筠/修订版) 四夷居中国 恋地情结 20世纪简 ...

  • 不看书人的书评(二)

    老后破产(译文纪实) 犹大民族史(小书馆) 巴尔干两千年 神经的逻辑 经济动物 以色列:一个民族的诞生 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恶的科学 我的世界观(张卜天/商务版) "西藏问题"国际 ...

  • 不看书人的书评(一)

    不看书人的书评(一) 以下偶有虚构成分,不喜请喷 1.死于昨日世界,理想国&上三联,书名可能取自茨威格死于威尼斯+昨日世界的结合体. 李静睿这本书是这些年阅读书评.从海子小波何伟沈从文到加缪萨 ...

  • 暑假天天带孩子去书店看书,胖了六斤......

    暑假天天带孩子去书店看书,胖了六斤......

  • 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建议认真看完

    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建议认真看完

  • 书影轩 · 悦享记 | 《岛上书店》 ——写给爱书人看的一本书

    本文作者:沈红雨 蒲公英八期种子 职务: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审判长,三级高级法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 爱好:阅读.旅游 签名:Wisest is she who knows she do ...

  • 经常看书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作者:黛西 来源:黛西巫巫(ID:dexiww001) 最近在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觉得蛮有意思: 下面这几点,是我这20多年来,观察身边所有爱看书的朋友后,发现的经常看书和不看书的人的区别,一起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