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小说
《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寓言小说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的典范,亦是姓名学的范本。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座座寓含颇深的迷宫,研究起来,其乐无穷。
先来看看贾府中丫头奴仆的取名。四位小姐的大丫头,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暗寓琴棋书画;宝玉的四个书僮分别为茗烟、锄药、双瑞、双寿,两两相对,象征吉祥如意;恰红院八个大丫头的名字亦可分为袭人、媚人、晴雯、倚霞、麝日、檀云、春燕、秋纹四对,所有这些艳婢姣童的人名,从一个侧面为读者展示了主人们的锦衣纨裤,风流艳世之生活和身份。
贾府帮闲清客的取名,亦是寓意深远。清客詹光谐音沾光,单聘仁谐音善骗人,卜固修谐音不顾羞。库房总领吴新登谐音无星戥,仓上头目戴良谐音大量,买办钱华谐音钱花,这些的谐音暗寓作者爱憎褒贬的取名方法,显然借鉴于《金瓶梅》一书。《金》书里的清客应伯爵、常峙节、卜志道,谐音应白嚼、常时借、不知道,曹雪芹信手巧借,妙笔生花,天衣无缝地嫁接在各种人物身上,给作品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出幽默的艺术魅力。
暗示人物命运遭遇的命名,曹书中府拾皆是,甚至可以夸口说,没有一个人名不寓含一定的意味。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即暗示“原应叹息”,英莲暗示应怜,甄士隐夫人的丫头娇杏,谐音“侥幸”,暗示她“偶为一着错,便为人上人”,最后贵为贾雨村夫人的机遇。秦钟、秦业暗示情种、情孽,冯渊即是逢冤,李守中即是理守中。另有冷子兴隐寓“冷中出热”,甄士隐、贾雨村意喻真事隐去,假语村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红楼梦》人名的暗寓,意味深长。细考深究,竟可写一部长篇巨著。单就金陵十二钗关于人名兆示命运的春秋笔法,就可书上的滔滔万言,本文去繁就简,单表几位主要人物在小说及社会中各自寄寓的深意。
《红楼梦》书中主角宝玉、黛玉、宝钗、妙玉的命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产物。四玉在书中是多角关系,宝玉爱黛玉,最后却与宝钗婚配,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看似截然相反,实则极多相似,四人的命运,无一不是逆愿而行的。作者将“宝”和“玉”二字分属四位,暗示他们互为影射,互为矛盾转化的对立面。魏子安有小说《花月痕》对这套关系剖析颇深,引以为证。
未秋道:“妙玉称个槛外人,宝玉称个槛内人。妙玉住的是栊翠庵,宝玉住的是怡红院。书中先说妙玉怎样清洁,宝玉常常自认浊物,不见将来清者转浊,浊者转清?”痴珠随说道:“就书中‘贾语村言’例之:薛者,设也;黛者,代也。设此人代宝玉以写生。故‘宝玉’二字,宝字上属于钗,就是宝钗;玉字下等于黛,就是黛玉。黛钗真个‘子虚乌有’,算不得什么。倒是妙玉,真做了宝玉的反面镜子,故名之为‘妙”。(二十五回)
关于红学的研究,上世纪初已分为胡适、鲁迅的写实派和蔡元培、潘重规的寓言派两系。寓言派以为,此书为明末遗民的一部寓言,其中蕴藏着一段民族深痛,隐现互关,如泣如诉。单就人名的安排上,潘重规公作了一番颇有功力的研究,兹借鉴于下。
书中人物,宝玉乃传国玉玺之喻。玉的得失,即政权的得失。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朝。林薛争宝玉,即明清争政权。林亡薛存,即明灭清兴。
宝玉出世,口中含着镌有“莫失莫亡,仙寿恒昌”字样的美玉,与三国志载汉代传国玉玺“受命于天,其寿永昌”相类,且式样亦相近,证明宝玉是象征传国玉玺的。另宝玉爱吃胭脂,类于玉玺离不开朱泥。宝玉最亲昵的待婢袭人,拆开就是龙衣人;宝玉最嬖爱的戏子,名叫蒋玉函,袭人嫁玉函,玉玺就配上玉函了。
黛玉别名萧湘妃子,即显其帝王身份。其身是绛珠仙草,绛红乃明朝国姓朱之影射。黛玉代表明朱天子,故所食药丸是天王补心丸。她的婢女叫紫娟,紫是朱的配色,鹃乃望帝之魂。黛玉姓林,因为明朝姓朱。《说文》云:“朱,赤心木,松柏属”。朱是林木类,故姓林。
宝钗别名蘅芜君,亦显帝王身份。“钗”字拆开是“又金”,清曾称后金,正合金之意。宝钗其兄名蟠,蟠者,番也,从虫,犹狄从犬,羌从羊,正是指斥薛蟠是异族番人。又因清朝篡位,非正统天子,所以薛蟠绰号呆霸王。
宝玉既是传国玉玺,林薛二女又分别代表明清,因而林薛之争,亦明清之争也。最后林亡薛婚,正寓明亡清存。作者无力改变历史,只有通过刀枪笔阵,寓寄满腔民族仇恨,抒发亡国之痛惜。读罢此文,深谙作者用心之深,真匪夷所思。
姓名之用作暗寓,何独《红楼梦》一书哉!大凡文学名著,只要你用心考查,无不能循其暗寓的蛛丝蚂迹。读者此后在翻阅书卷时,尽可放心去推据来敲去,保准有所收获。不然,唯作者是问。
关于《红楼梦》厌清眷明主旨的一点补充
(2007-05-02 10:08:52)
《红楼梦》是明亡遗民写出来的作品,而非曹雪芹所写。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疑问。看了一篇博客上的文章《〈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寓言小说吗——姓名与影射暗寓》(见下面的附录)很有共鸣,也激发了一些补充的欲望。
其实书中暗示隐喻的地方随处可见。比如书中有句“都道是金玉良缘, 俺只念木石前盟”,其中“木石”合在一起就是“朱”,就是一块石头和一根木头靠在一起(“朱,赤心木”)。翻词典可以知道,朱和朱是同一个字,实际上明史里姓朱的人物,他们的姓都是写成朱的。金自然是满清的代指了,满清统治者的姓“爱新觉罗”意思就是金。
还有预言人物命运结局的红楼梦歌词,都可以看出有描写改朝换代战争变乱的痕迹。
关于元春的[恨无常]中说“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元春居住在皇宫,她的父母和她一样都在京城,那这个“望家乡,路远山高”,究竟从何谈起?这只能解释为战争动乱后逃亡到边远地区的情形。所以元春的命运很可能是暗喻南明永历的命运
比如惜春的判词中说“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描绘的分明是战争屠杀之后萧索荒凉的景象。在一首明遗民描绘满清进行的广州大屠杀七十万人后的凄惨景象的叙事诗中有一句就是“白杨衰草”
再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蹊跷。比如说李纨的结局“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在其他地方,一再说“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什么惟独李纨得到一个好结局,这不是有些矛盾么?而且作者似乎对李纨的这个好结局没有任何赞叹的意思,相反有讽刺冷嘲的味道,甚至是把它当成坏结局来描写。紧接着威赫赫爵禄高登,就来了这么一句“昏惨惨黄泉路近”,令人不寒而栗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句“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李纨因为她儿子的关系没有受老来贫,但代价却很可能是不留“阴骘积儿孙”,也就是干了不积阴德的事情,做了违背良知的事情,才有“威赫赫爵禄高登”
那究竟是什么事情呢?在甄士隐给好了歌做的解中有这么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这个训有方指的是谁?,日后作强梁的又是谁?有些人曾经把这解释成是柳湘莲,但实际上柳湘莲的结局在前八十回中已经就交代了,而且他和训有方之间也实在扯不上什么关系。合理的解释是这个训有方,指的正是李纨的儿子贾兰!贾兰暗指的应该是明朝灭亡的过程中,那些变节投靠满清,屠杀抢掠无所不为的汉奸,后来因为对异族主子的效忠而得以威赫赫爵禄高登的人
此外还有许多诗句都是隐喻明代一些重要人物的归宿,比如香菱的结局“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元春的结局“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都似乎暗示永历碰到吴三桂后被用弓勒死的结局
还有描写黛玉的诗句“玉带林中挂”,以及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都似乎是暗示崇祯皇帝的结局最后是上吊自缢而死。而“一从二令三人木”按照某人的考证合起来正是一个繁体的“检”字,而崇祯皇帝的名字正是朱由检
还有探春的判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这明显是暗指那些在明亡以后,那些逃亡海外的反清志士
还有比如妙玉的判词“.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这似乎是暗指那些在明朝时期,不屑为官,不愿与国家朝廷合作的清高之人,结果明亡之后面临的却是“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青灯古殿指的是清朝,,红粉朱楼指的正是明朝了。而最后在满清统治的淫威之下,“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
再看秦可卿的判词“.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似乎是在追溯明朝灭亡责任,把明朝走向衰败责任推到了嘉靖这一代,嘉靖痴迷道教,而红楼梦中的贾敬也痴迷道教,书中的描写是“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而贾敬的谐音正是嘉靖。
而家事消亡首罪宁,从何说起呢,明武宗时期有宁王作乱,而正德皇帝正是以宁王作乱的借口南下游玩,结果不慎落水得病,回京后不久就死了,这才由后来的嘉靖当上了皇帝,所以作者说家事消亡首罪宁的意思是在他看来如果没有宁王造反,也就没有这样的连锁反应。至于“.宿孽总因情”,这个情字谐音清,指满清,其意不言自明
书中还有些地方是更露骨的透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的。比如第六十三回给芳官取名耶律匈奴这一段“宝玉听了,喜出意外,忙笑道:'……既这等,再起个番名,叫作'耶律雄奴'.`雄奴' 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 , 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之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 同天地日月亿兆不朽, 所以凡历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天使其拱手ェ头缘远来降. 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为君父生色.'”
作者在明亡之后,对满清统治自然恨之入骨,但书中直斥满清显然不可能,于是借贾宝玉这段议论痛斥匈奴犬戎,说“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我们正该作践他们”,以抒自己胸中之愤懑
从这一段话来看,作者写红楼梦的时期也应该是在满清建立之后的不久,那时侯文字狱虽有,但还没有到乾隆时期那样恐怖高压到极端的情形,所以才有这么一段话。
还有一处地方也是能够透露作者心态的,书中第二回,贾雨村的一番议论中说“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
红楼梦小说开头虽然反复声明,“无朝代可考”,,“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但注意一下,这里凡是提到的明朝以前的人物,明确说是“前代”,而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等明代的人物,则说“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作者在这里完全是以一个明朝人的心态来说话的。实际上真要论时间的,唐伯虎等人也是明正德时期的人了,离开明灭亡有很长的时间,作者之所以还要说是近日,显然是有感情因素在内的。
红楼梦中透露关节的地方还有许多,比如宝琴托言外国美人而念的那首诗
“宝琴因念道: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 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描写的可能是明亡后台湾抗清志士面临的情形,昨夜朱楼梦,,明朝皇帝姓朱,这朱楼梦指的是什么,意思是很清楚的
还有《红楼梦》书中一处姐妹们行酒令时,史湘云说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日月当然就是指“明”
以上不过是随意想到一些,如果真要细细研究的话,那红楼梦此类暗示的地方是相当多的我以为,那些红学砖家叫兽可以在红楼梦中读出除了反清复明以外的一切东西。。。否则,他们的饭碗要被合邪了
对明朝遗民作品《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的解释
(2006-09-15 23:01:45) 作者:杜车别
《红楼梦》一书决非曹雪芹所写的,当属没有疑问;是明末清初的人所写的,这点应该也没有任何疑问。至于作者究竟是谁?土默热先生说是写《长生殿》的洪升,我觉得可以存疑。可以是洪升,也可以不是。要之,《红楼梦》是明朝的遗民,至少是带有强烈明朝遗民倾向的人写。甚至不排除作者可能是崇祯皇帝的后代。我以为《红楼梦》写好之后只是手稿,没有印行,后来这手稿落到了曹雪芹手里,曹雪芹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这部手稿进行了大量的篡改,以至这部书现在面目全非,认不清它的真面目。只有最后四十回,因为牵涉到大结局,显露整部书的要旨,无法局部篡改,所以被乾隆和他的走狗完全抛开原著,重新写了四十回。
鉴于许多人还不知道土默热先生的考证,我就把他考证当中一些最核心最有说服力的地方,摘引会粹一下。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说一点我自己的意见,有的地方是补充,有的地方则是对土默热观点的修正
土默热的考证(都是引用自土默热的文章):
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林黛玉的《题帕三绝》诗,第一首是:‘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教人焉得不伤悲!’
这首诗明显是套用李香君的《诀别口占》诗:“眼空蓄泪泪空流,苦苦相思却为谁?自诩豪情今变节,转眼无目更添悲!”
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悲欢离合故事,被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传奇。李香君的诗,是表达国破家亡时的兴亡感慨的,歌颂的是民族大义、民族气节,《红楼梦》套用这样的诗,实堪注意作者的思想倾向。”
“《红楼梦》姐妹们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者原创的,还是从什么地方引用的?我们的红学大师们,也从来没有认真地加以考证,便异口同声地鼓噪曹雪芹的诗才如何了不起,当大师们见了本文之后,千万不要羞愤得无地自容!
南明时期董小宛与冒辟疆的爱情故事,红学界诸君当不陌生。有一年秋天,冒辟疆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从菊花,与董小宛一起种在地里,晚上下了一场小雨,菊花不仅成活,而且顶着霜花开放了。夫妻二人十分高兴,于是各自做了一首咏菊诗。
冒辟疆的诗是:“携锄别圃试移来,篱畔亭前手自栽。前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竟喜戴霜开”。
董小宛的和诗是:“玉手移来霜露经,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却无君傲世,看来唯有我知音。”
夫妻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的朋友杨龙友,他也凑趣和了一首:“尚有秋情众莫知,联袂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卿隐,一样花开故故迟。”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菊花诗:怡红公子的《种菊》诗是:“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戴霜开。”这是剿袭的冒辟疆诗!
枕霞旧友的《对菊》诗是:“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这是剿袭的董小宛诗。!!
潇湘妃子的《问菊》诗是:“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这是剿袭的杨龙友的诗!!!
杨龙友的诗,在《红楼梦》中,却变成了潇湘妃子林黛玉的诗:“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看,诗才那么出类拔萃的潇湘妃子,居然拿着杨龙友的诗冒充自己的作品!
当然,《红楼梦》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菊花诗,每首都从七言四句改造成了七言八句,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其从董冒的菊花诗幻化而来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这组菊花诗,是《红楼梦》作品南明背景的铁证!
从以上考证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中的好多诗词,并非作者原创,而是套用的明朝著名人物的作品。可惜的是,南明时期著名的“秦淮八艳”和“明末四公子”的诗词(杜车注:明末四公子是: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侯方域,其中冒襄和董小宛的故事为众人熟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被写入桃花扇,而方以智达到的成就最高,是明末的思想科学巨人,可以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巨头并列而无愧色,所以也可算作明末思想四巨头和明末四公子的一个交集)多数都失传了,否则我们还可以找到更多的《红楼梦》诗词的原版。但仅就以上所举例证,我们也不难看出,《红楼梦》中姐妹们的诗词,基本上是来自南明和明朝诗人的诗词,而不是其后清朝诗人的作品。黛玉、湘云的咏菊诗,套用的是冒辟疆、杨龙友的作品,难怪其中充满男性隐士的味道了。脂批说《红楼梦》作者作此书有传诗之意,传的是谁的诗呀?
”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顺口说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周汝昌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
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乾隆年间挨不上边。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学问确实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谜”的大忌。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
“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
‘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
朋友们看出来没有?《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应该就是根据这首诗幻化出来的。红楼梦》中元妃的“判词”是:“二十年来是与非,榴花开处照宫帏,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两首诗从内容和形式上如此契合,似乎用偶然是难以解释的。
读过《春秋》的学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来表示王族的正统身份的,《红楼梦》作者让元春取名用“春”字,并且说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外乎暗示她代表着正统王朝。
南明时期的江南,先后出现了福王政权、唐王政权、桂王政权,这三个政权都先后称帝,可以影射为“三春”。除掉“三春”外,当时还有一个鲁王监国政权。所谓“监国”,就是以太子的身份管理国家大事,并未当皇帝,所以名字虽然也有春字,但不入“三春”之列。
《红楼梦》中的元春,影射的是福王政权。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看了夏诗,你自然就知道元春判词的出处了。
《红楼梦》书中迎春影射的是桂王政权,“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影射的是桂王政权的猖狂权臣孙可望;“子系”二字合起来便是孙字。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后来拥立桂王,但极其骄横跋扈,桂王在孙可望营中的身份地位,还不如一个受气的小媳妇。
《红楼梦》中的老三探春,影射的应是福建的唐王政权。当时福建的交通极其不便,进入福建的最便捷通道,就是在海上航行奔福州厦门,所以《红楼梦》作者让探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唐王是个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在富国强兵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受制于郑芝龙,“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根本不可能挽回南明政权覆亡的命运。加之他在帝王谱系中,血缘关系较远,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威望有限,所以《红楼梦》中让她的身份是“庶出”,自己必须时时为改变庶出地位而痛苦挣扎。
《红楼梦》中的老四惜春影射的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在浙东的抗清事业失败后,不得不南下投奔郑成功,又受到郑氏军事集团的排挤,最后孤家寡人流落到金门岛上,整天以吃斋念佛消磨时光,最后病死在金门岛,至今坟墓仍然在这里。《红楼梦》中让惜春“堪破”三春命运,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正是鲁王命运的真实写照。关于“三春”“四艳”的命运解读至此,《红楼梦》中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南明三帝一监国政权先后灭亡之后,江南抗清势力基本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南明四个政权先后延续了二十年,《红楼梦》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历史是非!
这首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红楼梦》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一句,有争议,有的版本作“虎兔相逢”,好多红学家认为是“虎”年与“兔”年之间的时间概念,意思是隐含元妃死亡的时间。笔者原来也这么研究过,但无论如何也难以自圆其说。现在看,“虎兕相逢”比较有道理。这句很特殊的话,来自吴兆骞的诗。清初发生“江南科场案”后,吴兆骞蒙冤发配关外的宁古塔,就是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县。吴兆骞在诗中形容当地的荒凉和壮阔,曾使用了一句“前有猛虎后苍兕”的诗句,猛虎当指东北虎,“苍兕”应指一种名“海东青”的凶猛的鹰。
“虎兕相逢”的真实含义,应该是与凶猛的老虎苍鹰相逢了。江南人碰到老虎和苍鹰暗示的什么呢?就是清兵下江南!宁古塔是满人的故乡,那里的虎和鹰,不正暗示着如狼似虎的清兵么?为什么在“虎兕相逢”后就要“大梦归”呢?江南半壁河山遭遇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残暴兵祸之后,南明小朝廷已经灰飞烟灭,江南士大夫们国破家亡,昔日的繁华都成了过眼云烟,不正是一场南柯梦醒来后的“大梦归”么!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创作初期,应该是一部与《桃花扇》、《长生殿》一样的,抒发江南知识分子兴亡感叹的作品。后来,洪升由于人生遭遇重大打击,他所钟爱的“蕉园姐妹”们也命运悲惨,转而把《红楼梦》改写成感叹自己与姐妹们人生悲剧的作品。但原著中有关兴亡感叹的基调和部分内容还是保留了下来。由于改写的缘故,造成了《红楼梦》中诸多难以理解的谜语。只要你熟悉清初的改朝换代史,知道洪升及其姐妹们的人生悲剧,这些《红楼梦》之谜,都会迎刃而解。这些同什么“弘皙”与乾隆“日月双悬”根本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