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01
治男子、妇人急患中风,左瘫上痪,手足,口眼斜,涎潮语涩,遍身疼痛,偏正头风。凡属风疾悉皆疗之
大圣一粒金丹
【处方】 大黑附子(炮.去皮尖)、大川乌头(炮.去皮尖)、新罗白附子(炮),各二两。白蒺藜(炒.去尖刺)、白僵蚕(洗.去丝.微炒)、五灵脂(研),各一两。没药(别研)、白矾(枯.别研).麝香净肉(研)、细香墨(磨汁)、朱砂(研),各半两。金箔二百箔(为衣)。
【炮制】 上前六味同为细末,后四味研停合和,用井花水一盏,研墨尽为度,将墨汁搜和,杵臼内捣五百下,圆如弹子大;金箔为衣,窨研。
【功能主治】 治男子、妇人急患中风,左瘫上痪,手足,口眼斜,涎潮语涩,遍身疼痛,偏正头风。凡属风疾悉皆疗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一粒,食后、临卧,生姜自然汁磨化,入热酒服,再以热酒随意多少饮之,就无风暖处卧,衣盖被覆,汗出即瘥。
病少者每粒分二服。
【注意】 忌发风物,孕妇不可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圣万安散
【处方】 白术2钱半,木香2钱半,胡椒2钱半,陈皮(去白)5钱,黄耆5钱,桑白皮5钱,木通5钱,白牵牛(炒,取头末)2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女人症瘕癖气,腹胀胸满,赤白带下;久患血气虚弱,痿黄无力,并休息赤白痢疾;寒湿带下。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生姜5片,水1钟半,煎至1钟,去姜,调药临卧服;须臾,又用姜汤或温白汤,饮3-5口催之。平明可行3-5次,取下恶物及臭污水为度。后以白粥补之。
【注意】 孕妇不可服,天阴晦不可服,服药不可食晚饭及荤酒等物。
【摘录】 《济阴纲目》卷三
腹痛泄痢不可忍者
大圣丸
【处方】 御米壳(蜜浴,炒)2两,甘草(炒),芍药半两,川芎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腹痛泄痢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大圣散”。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引《局方》
升阳举经汤
【方源】:《兰室秘藏》
【组成】:肉桂1.5克,白芍药1.5克,红花1.5克,细辛1.8克,人参3克,熟地黄3克,川芎3克,独活4.5克,炮附子4.5克,羌活6克,藁本6克,防风6克,白术9克,当归9克,黄芪9克,柴胡9克,桃仁10个。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9~15克,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功能补血益气,调经温阳。
【主治】:经水不止,右尺脉按之空虚,或轻按其脉速疾,举指弱紧而涩,气血俱脱等病症。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妇女崩漏症。方用人参、升麻、黄芪、附子等升阳益气,辅以当归、熟地、白芍药、川芎等补血调经,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崩漏不止、月经过多,为其辨证要点。
【附方】:
升阳调经汤(《兰室秘藏》),由升麻、龙胆草、葛根、黄芩、莪术、三棱、甘草、连翘、黄莲、桔梗、芍药、当归、知母、黄柏构成;功能去火消毒,升阳破瘀;主治瘰疬肿痛。
羊肝丸
【方源】:《肘后备急方》
【组成】:黄莲30克,羊肝1具。
【用法】:上药研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2次。
【功效】:功能清热泻火,补肝明目。
【主治】:白内障,云翳遮睛,盲等症。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夜盲症。方用羊肝养肝明目、以脏补脏,以黄莲清肝泻火;一清一补,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夜盲、视物昏花,舌红、脉弦细数,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所用羊肝,亦可以牛肝、鸡肝、猪肝等代用。
【同名方】:
1、《太平圣惠方》羊肝丸,由枯矾、羊肝构成;主治冷劳久不差,饮食减少,泄痢不止,诸药无效者。
2、《异授眼科》羊肝丸,由羊肝、当归、黄莲、蕤仁构成;功能清热羊肝,明目养血;主治风热上攻眼病,内障,视力不清,明聚时散。
3、《普济本事方》羊肝丸,由甘菊花、蝎羊肝、柏子仁、羌活、细辛、官桂、白术、黄莲、五味子构成;功能养肝,明目,祛风;主治目内障。
4、《类苑方》羊肝丸,由羊肝、蝉蜕、夜明砂、木贼、当归构成;功能养肝,除障明月;主治阴翳,雀盲。
小柴胡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半夏9克。
【用法】:原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肋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
【方解】:本方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能透泄少阳之邪从外而散,并能疏泄气机郁滞,故为主药;黄芩苦寒,助柴胡以清少阳邪热,柴胡升散,得黄芩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故为辅药;胆气犯胃,胃失和降,故佐以半夏、生姜降逆和胃,蠲饮止呕,人参、大枣扶助正气,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可以直从外解;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立法,以和解少阳为主,柯韵伯称其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故列于和解剂诸方之首。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口渴,去半夏,加大人参用量,并加瓜蒌根;肋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且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咳嗽、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
【按语】:本方以往来寒热、不思饮食、心烦喜呕、胸肋苦满、口苦咽干、脉弦为辩证要点,只要抓住其中一二个主症便可对症使用,不必诸症悉俱。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肠伤寒、扁桃体炎、败血症、支气管炎、疟疾、胸膜炎、急慢性肝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肝硬化、胆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抑郁症、产后感染、妊娠恶阻、小儿厌食等诸多病症。治风寒正疟,加酒炒常山、草果。妇人热入血室,热伤阴血,加丹皮、生地、淤血内结,小腹满痛,去参、甘、枣,加归尾、延胡索、桃仁;兼寒者,加肉桂;气滞者,加郁金、香附。外感病邪在表或已入里,一般不宜使用本方。如需使用,则应酌情加减。
现代药理分析证明,本方具有抗炎、保肝、利胆、解热、抗癫痫、免疫调节、调整胃肠功能、抗癌、改善动脉硬化等诸多作用。
【同名方】:
1、《医贯》小柴胡汤,由柴胡、甘草、黄芩构成,功能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胆经耳聋肋痛,寒热往来,口苦咽干。
1、《济生拔粹》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白芍药、五味子、制半夏、人参、生姜、桑白皮构成。功能宣肺化痰,和解少阳。主治肺伤咳嗽气促。
2、《医学心语》小柴胡汤,由本方加赤芍构成,功能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经病。
【附方】
1、柴胡枳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去人参、大枣、甘草,加枳壳,陈皮、桔梗、雨前茶构成。功能和解透表,畅利胸膈。主治少阳经病偏于半表证,两头角痛,往来寒热,耳聋目眩,胸肋满痛,舌苔白滑,脉右弦滑,左弦而浮大。
2、柴胡枳桔汤(《张氏医通》),本方加桔梗,枳壳构成。功能和解少阳,消痞散结。主治少阳病寒热往来,兼有胸脘痞满者。
3、柴胡加芒硝汤(《伤寒论》),本方加芒硝构成。功能和解少阳,兼以去实泻热。主治少阳病兼里实证,大便燥结,潮热,下利不通。
4、清胆行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由柴胡、半夏、黄芪、枳壳、郁金、香附、延胡索、杭芍、木香、生大黄构成。功能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主治右肋绞痛或串痛、头晕、纳少、口苦咽干、舌尖微红、苔薄、脉弦紧者,比如单纯性胆囊炎和胆绞痛。
柴胡陷胸汤(《通俗伤寒论》),本方去人参、大枣、甘草、加枳壳、瓜蒌、桔梗、黄莲构成。功能清热化痰,宽胸开膈,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则痛,口苦苔黄,脉弦而数。
痛泻要方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白术90克,白芍60克,陈皮45克,防风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现代参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做汤剂煎服。
【功效】:补脾泻肝。
【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方解】:本方中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醒脾,白芍养血泻肝,防风散肝舒脾。四药配伍,即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又可以调气机以止痛泻。
【加减】:久泻者,加炒升麻。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肝旺脾虚之泄泻。方用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燥湿;白芍抑肝,并能缓急止痛;防风散肝舒脾;补中寓舒,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每因情绪影响而腹痛泄泻,泻后痛不止,为其辩证。
临床如见腹痛较甚,可倍白芍、加甘草、木香;大便如水样,加茯苓、车前子;症属虚寒,加附子、炮姜;大便中夹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加山楂、神曲。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缓和肠管蠕动,解痉止痛,并有抗菌作用,故可用于急性腹泻。本方尚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排除胃肠道积气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故又可用于慢性腹泻。
【附方】:二术煎(《景岳全书》),本方去防风,加苍术、茯苓、炙甘草、厚朴、干姜、木香、泽泻构成。功能行气除湿,补脾泻肝。主治肝强脾弱,湿泄,气泄。
瘫痪风,及肾脏风,上攻下疰,一切诸风疾
大圣丸
【处方】 川乌头(炮裂,去皮脐)、五灵脂(炙)、麝香、乳香、寒食面各等分,辰锦砂(别研)。
【制法】 上件五灵脂、乌头,先细杵为末,后称与下4味和匀,取不污井花水为丸,如樱桃大。丸了用生绢袋子盛,挂当风。
【功能主治】 瘫痪风,及肾脏风,上攻下疰,一切诸风疾。
【用法用量】 方中辰锦砂用量原缺。
【注意】 忌动风物,孕妇不服。
【摘录】 《普济方》卷九十三引《博济》
疮肿
大圣丸
【处方】 巴豆1两(去皮,研为泥),白面4两。
【制法】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疮肿。
【用法用量】 微干,用麸炒,火上浮为度。每服3-5丸,食后冷水送下。
【注意】 忌食热物。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烟霞圣效方》
三焦风热,气不调顺,大肠结燥,不得宣通
大圣丸
【处方】 木香1两,白槟榔(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大黄(锉)1两,羌活(去芦头)1两,芎1两,桂(去粗皮)1两,郁李仁(去皮,研)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三焦风热,气不调顺,大肠结燥,不得宣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熟水送下,早、晚食前服。以利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七
芍药甘草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白芍药12克,炙甘草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主治】:腿脚挛急,或四肢挛急,或脘腹疼痛。
【方解】:本方中芍药酸苦微寒,养血益阴,柔肝止痛;炙甘草甘温,补中缓急。二药共用,共奏酸甘化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以疼痛、挛急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腓肠肌痉挛、面肌痉挛、出血热后期下肢挛急、胃扭转、胃痉挛、脘腹痛、肾绞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足跟痛、腰腿痛、消化性溃疡、呃逆、便秘、慢性胃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慢性结肠炎、泌尿系结石、哮喘、百日咳、糖尿病、肌强直症、骨质增生症、颈椎综合征、帕金森病、痛经、妊娠腹痛、不孕症等诸多病症。如腓肠肌痉挛、加木瓜、桂枝、牛膝;面肌痉挛,加葛根、蝉蜕;三叉神经痛,加酸枣仁、木瓜;腰腿痛,加地龙、牛膝、当归、杜仲;脘腹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泌尿系结石,加冬葵子、车前子、滑石。痛经属气滞血瘀者,加赤芍;寒凝血滞者,则加肉桂。
【附方】:
1、乌芍散(《古今名方发微》),本方加乌贼骨构成。功能制酸止痛。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胃痛、吐酸,亦治慢性胃炎。
2、白术芍药汤(《成方切用》),本方加白术构成。功能健脾除湿,缓急止痛。主治脾湿水泻,身重困弱,腹痛剧者。
3、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论》),本方加附子构成。功能扶阳益阴。主治阴阳两虚,脚挛急,恶寒肢冷,脉微细。
4、乌贝散(《中医历代名方集成》),由象贝母、乌贼骨构成,共研为细末,喷入芳香剂,如桂皮油、丁香油等。功能抑酸止痛。主治胃脘部疼痛,时作时止,反复发作,并伴有嗳气、恶心、泛酸、呕吐、或有吐血、黑便等症。
疏肝理脾汤
【方源】:《医方新解》
【组成】:柴胡12克,白术12克,香附9克,党参15克,泽泻9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三七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脾,养血活血。
【主治】:肝气郁结而胁肋胀痛,心烦失眠;脾虚不运而腕闷食少,大便稀薄、神倦肢软等症。
【方解】:本方中白术健脾除湿,柴胡疏肝解郁,合为主药;香附理气疏肝,首乌补血养肝,党参健脾益气,共为辅药;丹参养血活血,泽泻利水育阴,三七活血化瘀,皆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脾,养血活血之效。
【按语】:本方以腕闷食少,胁肋胀痛、身倦肢软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迁延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肝炎、冠心病、动脉硬化症、更年期综合症、神经官能症等。如阴虚内热,以银柴胡、易柴胡、再加麦冬、玄参;湿热未尽,加茵陈、玉米须;食滞不化,加鸡内金、山楂、麦芽。
奔豚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6克,川芎6克,当归6克,半夏12克,黄芩6克,葛根15克,芍药6克,生姜12克,甘李根白皮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平肝,和胃降逆。
【主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方解】:本方中甘李根白皮清热降逆,为治奔豚的主药。葛根、黄芩清火平肝;甘草、芍药缓急止痛;生姜、半夏降逆和胃;当归、川芎调肝养血。诸药合用,通过两调肝脾,则气冲腹痛,往来寒热等症,皆可消除。
【按语】:本方以腹痛、气上冲胸、往来寒热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血卟啉病、胆囊炎、癔症、痢疾等。如腹痛较甚,加川楝子、沉香、青木香、心神不稳,加远志、酸枣仁。
三香止呃速效方
【方源】:《临症效验秘方》
【组成】:丁香、沉香、藿香、蔻仁各6克,焦槟榔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行滞,顺气降逆。
【主治】:呃逆,食欲不振,胃脘痞满,症属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者。
【方解】:呃逆之症,常因饮食积滞,胃气上逆;或病重气微,胃气不行。临床应用上丁香、柿蒂为平呃之常用药。本方以行气化湿,降气之呃,和胃降逆为法。
八风,十二痹,寒气,乳风,血瘀,胎不安,子死腹中;兼治伤寒
大圣通真丸
【处方】 马鸣退2两,人参1两,甘草2两(炮),防风1两1分,当归2两(炙),芍药2两,桔梗3两,石膏2两(研如粉),白芷1两1分,干姜1两(炮),附子1两(炮),川芎1两,藁本1两,泽兰3两1分,白芜荑1两,川椒3两(出汗,取红),柏子仁1两,石茱萸1两1分(醋炒),蝉蜕2两(炒),苍术1两(炒),白薇1两,白术1两,厚朴1两1分(入生姜汁涂,炙令香熟),木香1两,黄耆1两,牛膝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八风,十二痹,寒气,乳风,血瘀,胎不安,子死腹中;兼治伤寒。
【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服,茶、酒任下。如胎不安,服1丸便止;如妊娠临月,日服1丸,至产不知楚痛;如产后复发恶露,中风兼伤寒,汗不出,以麻黄3分(去根节),杵末,酒煎下丸药,汗出如多,更进2丸便止;肠坚积聚,朝暮进1丸;阴中痛,月经不定,不过3丸即愈;绝产无子,朝暮服之,辄因有子;四肢胀满,泄痢呕吐,不能饮食,赤白痢,如因产,恶物积于大肠,中风口噤不语,挑开口,研酒化1丸,灌之。
【摘录】 《博济》卷四
妇人时行杂病,诸中风口噤,角弓反张,手足亸曳
大圣通真丸
【处方】 黑豆1升(与羌活同炒),香附子末4两半,干姜(炮)1两,生干地黄1两。
【制法】 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妇人时行杂病,诸中风口噤,角弓反张,手足亸曳。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送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大圣通神乳香膏
【处方】 乳香1两,没药1两,血竭1两,黄蜡1两,黄丹2两,木鳖2两(去壳),乌贼骨2两,海桐皮2两,不灰木4两,沥青4两,五灵脂2两,麝香2钱,腻粉3钱。
【制法】 上为末,用好油4两,熬令热,下药末熬,不住手搅之,令黑色,滴水中成珠即止。
【功能主治】 诸毒疮肿,发背痈疽。
【用法用量】 临用摊贴疮上。
【摘录】 《中藏经》卷下
柴平汤
【方源】:《内经拾遗方论》
【组成】: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3克、半夏3克,甘草1.5克、陈皮3.5克、苍术4.5克、厚朴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湿困脾胃,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兼见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苔腻脉弦。
【方解】:本方为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构成。该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平胃散运脾燥湿,行气和胃。
【加减】:疟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则加白术、白茯苓;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则加川芎、当归;发于午前,且延及午后,乃气血两虚,上四味俱加;食积,加神曲、山楂、麦芽、枳实。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湿疟。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合以平胃散温燥寒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疟疾频发,见有寒多热少、一身尽痛、手足沉重,为其辩证要点。
原书注称:“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加白术土炒八分、白茯苓、青皮七分;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加当归酒浸九分、川芎七分;发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气血两虚,上四味俱加。”又称:“食枳加神曲炒八分,麦芽炒七分,山楂一钱,枳实麸炒一钱。”
凡疟疾寒多热少,或舌苔黄腻、小便黄赤者,忌用。
蒿芩清胆汤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6克,竹茹9克,半夏5克,赤茯苓9克,黄芩6克,枳壳5克,陈皮5克,碧玉散(包)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症,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肋胀疼,舌红苔白,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方解】:本方用苦寒芬芳之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清泄胆府邪热,共为主药。半夏、竹茹化痰清热,枳壳、陈皮宽胸畅膈,和胃降逆,合为辅药。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从小便而出,作为使药。诸药配伍,使少阳邪热得清,胃中逆气得平,痰得以化湿得以除,气机宣畅,则诸症自消。
【按语】:本方以寒热如疟,口苦胸闷、寒轻热重、舌红苔白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小儿夏季热、大叶性肺炎、急性胃炎、尿路感染、高热等。如呕吐多,加黄莲、苏叶;湿重,加白蔻仁、草果;肢体酸疼,加桑枝、丝瓜络、薏苡仁;湿热发黄,加栀子、茵陈蒿;眩晕,加代白芍、赭石、蔓荆子;耳鸣、耳聋,加石菖蒲、菊花、钩藤;泽泻;心慌、失眠,加琥珀、瓜蒌、黄莲;小便频数,加栀子、木通。
达原饮
【方源】:《瘟疫论》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苹果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
【方解】:本方用厚朴芳香化浊,除湿理气,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槟榔辛散湿邪,化痰散结,使邪速溃,三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共为君药;凡瘟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黄芩、知母为辅助,解毒泻火,清热养阴,并可防止诸辛燥药之耗散伤阴;配以甘草为使,既能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开达膜原,清热解毒,辟秽化浊之功,可使秽浊得化,阴液得复,热毒得清,病邪得解,故推为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之首要之剂。
【加减】:如胁痛耳聋、寒热、口苦呕吐、加柴胡;腰背项痛,加羌活;目痛、眼眶痛、眉棱骨痛、鼻干不眠,则加葛根。
【按语】:本方以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疟疾、流行性感冒、高热、淋证、布鲁菌病、、湿热痢、小儿病毒性肠炎、黄疸型肝炎、失眠等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症见胸脘痞闷,肢体疲倦,舌苔浊腻,去知母、白芍、加佩兰、茵陈蒿;寒少热多,时久不退,午后尤甚、去槟榔、加白薇、黑栀子。治疗疟疾,加柴胡、常山。
【同名方】:《伤寒绪论》达原饮,本方加生姜、大枣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壮人多食煎爆,上壅内热,多生瘰疬,瘾疹风丹
大圣散
【处方】 羌活、荆芥、升麻、薄荷、防风、甘草、大黄、玄参、黄芩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壮人多食煎爆,上壅内热,多生瘰疬,瘾疹风丹。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煎6分,温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八○引《经验良方》
常服暖子宫,和血气,悦颜色,退风冷,消除万病。主妇人子脏虚冷,频频堕胎;或子死腹中,疼痛;产后血晕、血癖、血滞、血崩,胎衣不下;伤寒呕吐,遍身生疮,经候不调,赤白带下,咳嗽寒热。丈夫五劳七伤
大圣散
【别名】 泽兰散、大圣泽兰散
【处方】 兰9分(使嫩者,不用根),白术3分(米泔浸,切作片子,以麸炒令黄),白芷3分(湿纸裹,煨过),人参3分,川椒1两(只取3分红皮用),厚朴1两(去皮,姜汁炙),藁本2分,桔梗1两,白芜荑7分(拣择,只用仁子),阿胶半两(研,炒令虚,别杵),细辛1两,丹参3分,肉桂5分(去皮,不见火),生干地黄1两半,吴茱萸4分(洗,炒),黄耆3分,川乌头3分(炮,去皮脐),卷柏4分(不用根),白茯苓1两,甘草7分(炙),石膏2两(研细,水飞过),五味子3分,柏子仁1两(生用),防风1两,当归7分,芍药7分,川芎7分(微炒),干姜3分(炮),白薇2分(去土)。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常服暖子宫,和血气,悦颜色,退风冷,消除万病。主妇人子脏虚冷,频频堕胎;或子死腹中,疼痛;产后血晕、血癖、血滞、血崩,胎衣不下;伤寒呕吐,遍身生疮,经候不调,赤白带下,咳嗽寒热。丈夫五劳七伤。
【用法用量】 泽兰散(《苏沈良方》卷十)、大圣泽兰散(《永类钤方》卷十九)。
【摘录】 《博济》卷四
疙瘩病,及恶疮肿毒闷痛
大圣散
【处方】 川大黄1两,寒水石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疙瘩病,及恶疮肿毒闷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新水沸汤,随病人意调下;恶疮,热酒调下。
恶疮,加当归1两。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七九引《施圆端效方》
柴胡达原饮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柴胡5克,生枳壳5克,川朴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黄芩5克,桔梗3克,草果2克,槟榔6克,荷叶梗10~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较】: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胸隔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方解】:本方以柴胡领邪外透;黄芩清泄郁热,共为主药。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开发上焦之气;草果、厚朴辛烈辟秽,燥湿化痰,宣畅中焦之气;槟榔、青皮下气破结,化痰散积,疏利下焦之气,共作辅佐之用。荷叶梗苦而又清芬之气,能利气宽胸;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全方十味配伍,透表清里,和解三焦,使湿化热清,积痰得除,膜原之邪得破。
【按语】:本方以心烦懊憹、胸隔痞满、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疟疾、失眠等。如湿浊较重,加藿香、佩兰;热邪较重,加知母、山栀;疟疾、加常山、青蒿;失眠、加远志、菖蒲。
本方用于痰阻膜原,湿重于热,方为适宜。如湿已开,热已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不仅不见其效,反助相火愈炽。
大柴胡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枳实9克,大黄6克,生姜15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内邪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方解】:本方系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以治往来寒热,胸肋苦满,为主药;大黄、枳实内泻热结,以治心下痞硬或满痛,郁郁微烦,大便不解或下利,为辅药;芍药和里,善治腹痛,且助柴,芩以清肝胆,半夏和胃降逆以治呕不止,共为佐药;重用生姜,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配大枣和营卫而行津液,共为使药。总之,本方为治少阳阳明并病,和解于泻下并用之方,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故名之曰“大柴胡汤”。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少阳阳明并病的方剂。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然而少阳阳明并病,若单用和解,则里实不去,单下热结,则少阳之症又不得解,故用本方外解少阳,内泻热结。
1、汪昂说:“此加减小柴胡、小承气而为一方,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明腑症则当下。”如此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并可一药而解,实为一举两得之法。
2、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辩证属少阳阳明并病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如出现黄疸、可加茵陈、山栀;疼痛剧烈,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结石,可加金钱草、海金砂、广郁金、鸡内金等。
【附方】
1、小清胰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本方去半夏、枳实、大黄、加胡黄莲、芒硝、木香、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构成。功能疏肝理气,清热除蛔。主治胰腺炎并兼有胆道蛔虫症。
2、大清胰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本方去枳实、半夏,加胡黄莲、木香、延胡索、芒硝构成。功能清热泻火,疏肝理气,散结通便。主治急性胰腺炎。
3、复方大柴胡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由黄芩、柴胡、枳壳、川楝子、延胡索、大黄、白芍、木香、蒲公英、生甘草构成。功能和解表里,清泻散结。主治溃疡病急性穿孔缓解后,腹腔感染,上腹或右下腹部压痛,肠鸣,身热,便燥,脉数、舌苔黄。
柴胡桂枝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4.5克,黄芩4.5克,人参4.5克,炙甘草3克,半夏7.5克,芍药4.5克,大枣6枚,生姜4.5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解肌发表。
【主治】:少阳病兼太阳表证,发热,微恶风寒,肢体关节烦疼,轻微呕吐,心下支撑闷结,舌苔白,脉浮弦。
【方解】:本方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宜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
【按语】:主用用于治疗伤寒邪入少阳,以及妇女热入血室、产后郁冒等症。方用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从外而散、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助柴胡以清少阳邪热,柴胡升散,得黄芪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半夏、生姜降逆和胃;人参、大枣扶助正气,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可以直从外解,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肋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其辩证要点。只要抓住其中一二个主症,便可应用本方,不必待其证候悉俱。
临床如见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如栝楼根;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肋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肉桂;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此处,妇人热入血室、热伤阴血,加生地、丹皮;淤血内结,少腹满痛,去人参、甘草、大枣、加延胡索、归尾、桃仁;兼寒者,加肉桂;气滞者,加香附,郁金。
外感病邪在表或已入里,一般不宜用本方。如需应用,则应酌情加减。疟疾需要本方时,宜加抗疟药物同用。
【附方】: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温病条辩》),本方加吴茱萸、小茴香、川楝子、木香构成。功能解肌散表,疏达肝气,通络镇痛。主治秋燥,身寒热,头痛、胸肋痛,甚则疝瘕痛者。
赞 (0)